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唐代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18: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代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赏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 11:37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唐代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


  文/图 赵君妮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的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直径6.5厘米,圆钮,素缘,镜背图案以海蚌贝壳打磨雕刻镶嵌而成。钮外镶嵌一圈螺钿,主图案为螺钿雕刻的鹦鹉和折枝宝相花,中间空隙处镶嵌有绿松石,鹦鹉宛如在花丛、绿叶间飞舞旋转,细致精巧、生动活泼。
  唐代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之一。此类铜镜的主题纹饰有人物、花鸟和宝相花、折枝花等等。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漆地为黑色,螺钿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莹润,精致细巧,华丽秀美。唐代螺钿工艺较为盛行,螺钿镜则流行于唐玄宗及其稍后一段时期,以后的其他时代较为罕见。
  唐朝盛世,政治清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佛教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信徒日益增多、表达崇拜之情也多种多样,而这面镶绿松石螺钿鹦鹉纹铜镜就是一个例证。
  鹦鹉是古今中外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飞禽,其或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才能,都使人对之喜爱有加。而鹦鹉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佛教与《佛经》的流传赋予了鹦鹉很多的神奇与灵性,说法时经常以鹦鹉作比喻,将人世间深奥、抽象的道理通过浅俗易懂的故事深入浅出、形象化地阐明,这不仅拉近了佛教与民众的距离,也扩大了佛教的传播范围。例如,佛教为阐述“为人子女应孝敬父母”的道理,在《杂宝藏经》卷四记载了一则鹦鹉与农夫的故事。说有一只鹦鹉为了奉养眼睛失明的父母,每天都会采集好的果实回来。而当时有一个农夫发了愿,要与众生一同分享他种的稻谷。鹦鹉听后便经常至此采集谷子。一日,农夫到田里巡视作物时,发现很多稻穗被啄断了,于是他起了懊恼之心,在田里设下网子。鹦鹉再度来采食的时候,正好被网子给缠住了,动弹不得。它见农夫从田埂走来,即说:“地主啊!你先前发愿要将稻谷布施给大众,所以我才敢到这里觅食,现在你怎么反悔了呢?而且,田地就像母亲般蕴育着万物;稻种就如父亲一样养育他的孩子;实语,就像小孩子那么天真无邪,不欺骗别人;农夫就像是国王那样爱护子民。作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地拥护着你。”农夫听后问鹦鹉:“你采这些稻谷要给谁用?”鹦鹉说:“要奉养我的父母。”于是,农夫告诉鹦鹉:“日后你可以自由地到我的田里采谷,我愿意布施给你。”当时的鹦鹉就是佛陀的过去生,农夫是舍利弗,盲父、盲母即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佛教通过这样简单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孝敬父母、广修善法就能升天享福,反之就会速堕地狱、受轮回之苦。
  铜镜是古人生活的日常用品,而尺寸小一些的则会随身佩戴。制镜工匠们将鹦鹉图案镶嵌在镜背之上,不仅起到了装饰的效果,美观大方,也在无形之中为配镜之人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让人们时刻谨记“百善孝为先”,更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及其宗教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员)
2#
发表于 2011-11-29 19:43: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8 15:18 , Processed in 0.0542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