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水晶莲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12 15: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水晶莲花


    《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是来源于:《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红山文化网站,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并引用全面。这才不失任南先生、一壶居士老师等任南红山文化网前辈们在红山文化古玉研究上的采取的严谨治学态度。
 注 释:
  [1]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1984年发掘材料。
  [2] 《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3] 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
  [4] 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1938年。
  [5] 《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第12期。
  [6] 《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第12期。
  [7] 有的同志提出,在海金山遗址采集到的打制石锄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见《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我们迄今未见红山文化遗迹或地层中出土打制锄形器的报道。
  [8]《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9]  李恭笃:《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第6期。
  [10]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1987年发掘资料。
  [12] 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第6期。
  [13] 刘观民、徐光冀:《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与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4] 同[6]。
  [15] 论述过红山文化分期问题的文章有:郭大顺、马莎:《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考古》1986年第6期;张锡瑛:《兴隆洼与红山》,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1986年油印本。
  [16] 同[9]。
  [17] 李湘生:《试析仰韶文化彩陶的泥料、制作工艺、轮绘技术和艺术》,《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
  [18] 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第8期。
  [19] 有的同志提出敖汉旗四棱山遗址代表红山文化早期遗存,参见[15]之3,这是值得讨论的。四棱山遗址有许多陶器属于西水泉类型,如泥质带领小口罐、折口钵、叠唇钵、广肩瓮、夹砂陶桥状耳器盖等。至于四棱山夹砂陶质地粗松,火候低,彩陶少,器表饰绳纹,以及三角形前端的石耜的年代和性质的确应当注意,不过由于上述西水泉类型陶器的存在,不宜将这个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早期的代表。
  [20] 苏秉琦先生已指出,“可以把西水泉材料(单位和器物)的大部分编年序列理出来”(见《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1986年第4期);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年代“约当红山文化后期,延续使用到它的末期”(见《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又,有的同志将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称“城子山类型”(即东山嘴类型),并划分为一、二两期,见[15]之2。
  [21] 同[3];[15]之2。
  [22] 同[4]。
  [23] 《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6期。
  [24] 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3期。
  [25] 孟庆忠:《康平县的三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存》,《辽宁文物》1980年第1期。
  [26] 1985年先后承敖汉旗文物管理所邵国田、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郑瑞峰同志面告,特致谢意。
    [27]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
  [28]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50年增订再版。
  [29] 吕遵锷:《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30]同[15]之1 。
  [31] 杨虎:《试论兴隆洼文化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
  [32] 张锡瑛同志前已提出“兴隆洼文化可能是红山文化的源头”的意见,见[15]之3。参见[31]。
  [33] 《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63年第10期。
  [34] 同[6]。
  [35] 同[15]之1。
12#
发表于 2011-11-14 22: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任南


    学习
13#
发表于 2011-11-15 00:48:02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11-18 00:06:12 | 只看该作者
花姐,辛苦了!敬香茶。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0:27:37 | 只看该作者
:share::share::share:
16#
发表于 2011-11-18 21:54:28 | 只看该作者
:share::share::share:
17#
发表于 2011-12-15 14:19: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
18#
发表于 2011-12-29 19:53: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谢分享
19#
发表于 2011-12-29 19: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任南


     谢谢任老师分享
20#
发表于 2012-3-1 09:23: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资料参悟古人文化,今人难以解读古遗物之精神。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30 23:02 , Processed in 0.0541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