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妙难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任南红山文化网向<高古玉审评与检验标准>冲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先生在自己的红山博物馆与台湾古玉收藏家林敬超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国外古玉器鉴定专家在香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4:11:37编辑过]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群英会集,聚首。(化学专家与任南)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科学院古生物学家与任南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414211723853.jpg[/upload]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9414271713237.jpg[/upload]
16#
发表于 2007-9-4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高古玉审评鉴定,是到了走下神殿、拨去面纱、打破垄断、多学科融合、专业与藏家结合,制定服务大众标准的时候了!

审评高古玉的真假和优劣,目前业内仍然以感观为主。感观审评鉴定法,是以人的视,嗅,触觉等感官,视其质、形、神、工、色、尝其滋味,嗅其气味(即任氏十二字鉴定法),综合提出审评意见。理化审评鉴定法,是以各种仪器测定高古玉内特定理化参数、高古玉表层所含特定次生物、伴生物的的含量、年代。由于张老柏如先生长期的科学试验积累,在高古玉审评中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7#
发表于 2007-9-5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在今天,

中华儿女一脉连。

为有雄心多壮志,

承传文明共结缘。

18#
发表于 2007-9-7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9-5 18:29:07的发言:

红山文化在今天,
    

中华儿女一脉连。
    

为有雄心多壮志,
    

承传文明共结缘。
    

[em29][em29][em29]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新开发出一种石英水合测年技术,能够弥补现有手段在测定古代器物年代方面的不足。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埃里克森教授和同事说,新方法主要基于石英会发生水合作用的原理。各类岩石中几乎都含有石英,人类从文明早期就开始与这种矿物打交道。在塑造雕像或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包含石英的岩石经过切削和打磨后,其表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渗入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层。利用氮粒子束流测量文物外部水合层的厚度,就可以确定文物的制造年代。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新方法较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到10万年间含石英文物的年代。而现有技术对这一时期文物的测年效果都不尽人意。常用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一般只适用于距今5万年以内包含有机成分的文物。而另一种钾氩测年法,通常在测定距今10万年到43亿年间的含矿物样本的文物时精确度比较高。 
石英水合测年法在鉴别文物真伪上可能也有用武之地,因为文物赝品表面通常不含水合层或水合层很薄。科学家们说,这一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测定地震裂层等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7 21:22:54编辑过]
19#
发表于 2007-9-7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刘卫东:到正视民藏市场的时候了。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也有了一个新的提法,叫“市场考古学”。以前考古工作所针对的是墓葬等地下出土物,也就是直接面对“坑”内的问题,不存在真伪辨别,而民间古玉收藏则要面对收藏市场各种复杂情况,要艰难地鉴别,要花钱投入,因此对于古玉收藏与鉴定,民间藏家要投入得多,也积极得多。我认为,与民间藏家相比,国博专业人员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市场上下过功夫,是否像民间藏家那样交过那么多学费,是否那么上心,是否把民间收藏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考虑……国博专家未必是衡量市场价值的专家。如今,是应该把眼光放在收藏市场里了。

以红山古玉为例,红山文化并不只是限于中国的地域文明,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它应是具有国际特征的泛太平洋文明的具体体现。现在不只是我们的民间藏家在收藏红山古玉,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也包括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都有人收集了大量红山古玉。红山古玉的国际化收藏背景下,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你现在国内的专家不认民间藏品,说东西是假的,人家认为是真的,大量收购,有一天人家就会说,所谓红山文化就源于他们那里

我国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有限,而红山文化现象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仿品出现,为什么人们仍然对于这样一个红山古玉市场依然如此热衷,民间藏家的种种观点与研究成果到底有没有价值……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讨。
20#
发表于 2007-9-7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领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与开国元勋之女在一起.并就保护红山文化遗产进行了交谈

与开国元勋之女在一起.并就保护红山文化遗产进行了交谈

与开国元勋之女在一起.并就保护红山文化遗产进行了交谈

与开国元勋之女在一起.并就保护红山文化遗产进行了交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中姚老右刘老左任南
任南与老首长在一起<父辈内蒙打天下今日探索红山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任南与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在分析电子扫描图针洞内底部与玉融合的次生物

早年与任南共同探索的挚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赵晋和与任南

北大检测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7 22:57:2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1 01:46 , Processed in 0.0720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