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红山文化
从红山文化的性质分析,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一、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明层次很高的文化,它又是独立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那么,它们的源头在哪里,何时产生,发展历程如何?
二、红山先民是以游牧为主相对定居、经常迁徙的民族,因此,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文化积层薄。这与红山文化文明层次高显然是一个矛盾,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如何在短期内建造方圆几十里,有王国象征的坛、庙、
冢
统一的人文景观?又怎么可能制作出大批文化品味很高的精美玉器?
因此,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古专家苏秉琦等曾推断:红山文化必有其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杨天佑先生即是通过一大批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这一批玉器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广。它们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红山文化距今约8000至5000年,发祥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之一。同时,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和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红山文化一起,被统称为“泛红山文化”,且以上不同文化时期里均有玉雕制品,又以红山文化时期达到玉器制作和使用的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