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团队人类起源探索

   关闭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7-10-26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华夏文明生命力的不竭泉源,在於它有一个上契宇宙、下合人性、天地人三才一贯的道统。这个道统是由华夏民族伏羲、神农、黄帝三大古圣奠定的.

“泛红山”的史前古玉大胆推测疑为上个“冰河时期”人类遗留也并不为过!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7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古玉研究.要建立在100%真品的基础上的.否则不会有意义的

这是原则....关于百分之百真品的基础这个问题.也是各网讨论的交点.这点己做大量工作.采集标本全部采自遗址.与国藏品.

关键点是各文化区与文化层.及土壤含元素不同.水文环境的不同其质变度与表层沁象是有很大差别的.

但我们又不可能全部采齐.即用有限的遗址物品表象.进行矿物学研究.联合各学科专家对此分析研究.此成果已成熟.

133#
发表于 2007-10-27 19:0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深了去了.

简单点.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说的好!!!不可以肤浅!!

134#
发表于 2007-10-27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古话说:术业有专攻,但在研究领域,真的应该打破这种界限,更多一些这样的强强联手!!

支持!!!!!

135#
发表于 2007-11-1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转引自“爱玉如命”博客

  女娲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传说她与自己的哥哥伏羲结婚,组建了中国最早的家庭,因此人们都把女娲和伏羲称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有意思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这两位天神,确是人首蛇身的“怪物”。《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从一些考古出土的丝织古画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得到对这一传说的印证。

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里出土的帛画里可以看到,在日月的中间,有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悬浮在空中,她周围有神鸟和天龙的簇拥。这位女神,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女娲。

唐代帛画上面也绘出了伏羲和女娲的交尾图。(图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c414a01000b6r.html)正是他们的结合,才繁衍出了人类。他们就是我们东方人的亚当和夏娃。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先辈们就开始崇拜、祭祀女娲了呢?不久前看到了一位收藏家的藏品,证明了早在5000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女娲已经是人们崇拜的神了!

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用玉制成的人首蛇身的“玉质遗骨”

“玉质遗骨”的近照

这几幅照片是收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用玉制成的人首蛇身的“玉质遗骨”。当时的先辈们为什么要制作出这么一件奇怪造型的东西呢?它所表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当时非常珍贵的,崇拜的玉石来制做它呢?

    很显然,答案只有一个:这件玉质的遗骨,就是当时人们用来祭祀神的祭祀品。而这个神,就是人首蛇身的女娲神!

    笔者以前的文中提到,约在6000~4000年前,中国大地上应该经历了一个人们崇拜玉石的“玉器时代”(见文章《鲜为人知的“玉器时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fb47801000dij.html

玉石是人们用来与神沟通的最好材料。用玉石制作出来的物品都是神圣的。当时人们看不到传说中的神,认为神的灵魂在天上,而肉身已经不存在了。于是就用珍贵的玉石来制做出神人的“遗骨”来祭拜!

    为什么说这件玉器就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呢?首先它怪异的造型符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其次从考古出土的一件陶质女神面,也印证了它们同属于一种文化。

    1983年在辽宁牛河梁遗址的一座5000年的庙宇中发现了一件震惊中外的陶质女神头像。头像由陶土制成,眼睛是由两个圆形的玉片嵌在上面。

牛河梁女神头像

女神像发现不久,就有学者指出:它是否就是当时人们崇拜的人类的母亲──女娲?

玉质头骨

女神头像的侧面

神奇的是:这女神头像的侧面只展现了半个头部,而玉头骨也是仅有半个头骨!难道仅仅是巧合?红山女神庙里供奉的应该就是人类的创造者女娲,那件“玉质遗骨”也正是女娲“遗骨”的替代品。中国人对于女娲神的崇拜,不再仅仅局限于古画,更有了古玉的实物证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3:22:37编辑过]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4:0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明百万年的证据

据2007年5月13日上海八频道之新闻节目报到,上海一位朱姓老先生在北京购得一块从黄土地下掘出的兽骨化石,上有几十个古文字,经考古专家鉴定,此为真品!然对其中文字尚未有人识,只是认为其早于甲骨文。也有人猜想其最迟也在伏羲时代。此位老先生请求专家继续对其年代和文字进行鉴定,如有重要价值,愿意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
    见此物件图象,髙兴不己。此件文物之出土,至少可以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中华最早文字。若再用现代科学对此化石年代进行检测,其意义将更为重大!世人皆知,一件兽骨要成为化石,少则数万年,多则数十万年,甚至百万年。但愿此件检测早日成功,能给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一个惊喜!

对于中华百万年,虽然史有所传,然因以往检测科学不发达,故而古今少有人相信!只因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地方考古专家通过考古验测,证明人类的历史可能有四、五百万年,就我云南元谋人也约有180万年历史,由此,我们不得不对先祖所云“中华百万年”,重新作一番审视。贾湖骨笛经检测已有九千年历史,且具七音,这是在上世五十年代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如没有出土文物,以及先进的检测技术,在此前如有其说,然有几人敢于采信?!
    贾湖骨笛只是兽骨,尚未成化石,且已有九千年历史,更何况朱先生之文物是兽骨化石,故其年代之久,远非贾湖可比!其上有文字,更是意义重大!
    人为智者,为万物之灵,天地人三才,人最为尊贵!故而本冰河期人之初,能留存或创造发明一些简单文字符号,完全有可能,且在理中。今有人认为夏代无文字,实是坐井观天的一种短视行为。没有发现夏代文字,并不等同于其不存在。   编钟、骨笛等也是近年才发现,殷墟甲骨文发现的历史也不久,然这些且不说在世面上,就是在史书中也难见。朋友!等着吧,只要不固执,惊喜常常有!

137#
发表于 2007-11-4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鉴别学无涯,真真假假觅转差。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根假玉却开花。

只因世人名利惑,所谓专家鹿为马。

静心明智多学习,自明何须凭专家。

138#
发表于 2007-11-4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4 18:08:04的发言:

古玉鉴别学无涯,真真假假觅转差。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根假玉却开花。

只因世人名利惑,所谓专家鹿为马。

静心明智多学习,自明何须凭专家。

[em08][em17]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0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最新研究称地球生命历史向前推进3亿年
新浪科技讯 俄罗斯新闻网8月15日消息,来自丹麦的地质学教授米尼克-罗辛格近日向外界宣称,地球生命诞生的历史比目前专家们普遍承认的年代还要早3亿年。

  米尼克-罗辛格教授表示,科学家们在对距离格陵兰岛150公里处的一些岩石碎片中包含的生命痕迹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上述结论。据专家们估计,这些岩石已约有40亿年的历史了。从事此项研究的科学家们希望证实以海藻形式存在的地球生命要远远早于现有的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记录。

  在这次海上探险考察中,米尼克-罗辛格与其他250名丹麦科学家计划历时8个月完成总航程达39000海里环球探险,这次探险被称为“加拉提娅-3”(加拉提娅:希腊神话中皮格麦伦创作出的美少女雕像,后在爱神阿弗洛狄蒂的帮助下获得生命)。科学家们希望在这次探险所到的不同地方都有新的发现,包括研究海洋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鱼类和海洋动物为例比较研究人类的免疫系统等课题。

  首次“加拉提娅”科学探险活动始于1850年并持续了两年。在那次探险中,共有20多名船员和科学家遇难。当时由于爆发海上战争和活动资金不足最终导致探险活动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次“加拉提娅”海上探险活动于启动于1950-1952年。与第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所有的船员和科学家们都安全返回了哥本哈根。在这次探险中,丹麦科学家们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在海洋10公里深处发现仍有生命存在。而在那以前人们都认为在这样的深度下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

  本次“加拉提娅-3”探险活动的优点在于:探险船只集中了最新科技的精华成果--到处安装着等离子电视机、卫星通讯系统,并能够通过因特网与全球各个角落保持联系。(久亮)

140#
发表于 2007-11-12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7-11-4 18:08:04的发言:

古玉鉴别学无涯,真真假假觅转差。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根假玉却开花。

只因世人名利惑,所谓专家鹿为马。

静心明智多学习,自明何须凭专家。

在史前文明这一问题上,有疑古派,有信古派.

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3 22:55 , Processed in 0.0597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