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bubu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唐詩人---馬戴詩集書法(灞上秋居,楚江懷古等三首)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馬戴〈楚江懷古〉:「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邱。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這是一首詠洞庭湖的詩。詩人順時間的流轉,描寫洞庭的湖光山色。先寫晨露帶寒光,微陽人下山,耳聞猿啼,人已在舟,其中含有視覺及聽覺的描摹。頸聯就洞庭落墨,湖中生明月,山色夾亂流,景色之美,不言可喻。其中「生」、「夾」乃是詩眼。以上未言懷古,直到末二句扣住不見「舜妃湘君」,方合題旨。因不見湘君,乃自悲秋,又烘托全詩的情緒──悲,可謂警策。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选自:《唐诗三百首》 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 作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43#
发表于 2011-3-26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罕品典藏,难得-见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罕品典藏,难得-见 弘历00 发表于 2011-3-26 10:29:00
謝謝弘版雅賞 給您敬茶了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9:36: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1-3-25 14:12:00
5. 清早期大鉴赏家高士奇的收藏
士奇:高士奇,清(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钱塘人。翰林院学士。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康熙十年(1671)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宠幸。十四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义升内阁中书。十八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一统志》副总裁、詹事府少詹。该印朱文,30mm25mm.
高士奇的鉴藏图章还有:“高士奇印”、“高士奇图书记”、“江村高士奇图书记”、“江村秘藏”、“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江村三十年精力所聚”、“赐号竹窗”、“竹窗”、“北墅”、“生香乐意斋”、“萧兀斋”、“萧然自放兀尔无名”、“漱芳阁”、“简静斋”、“蔬香斋”、“红雨轩”、“朗润堂”、“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只可自怡”、“颐养闲暇”、“闲里工夫澹中滋味”、“藏用老人”、“一乡看侍老莱衣”等等。
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高士奇的一生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巴船出峽图题跋中钤有此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9:44:00 | 只看该作者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1-3-25 13:51:00
明 项元汴《梵林图》
[日期:2011-03-03]来源: 作者:
[字体: ]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鉴藏家。 少即英敏,博雅好古,绝意仕进。当时风雅之士来嘉兴,必访项元汴,名画家文彭、文嘉(文徵明之子)等与项元汴交往尤密。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闻其名,特赐玺书征他出来做官,不赴任。 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所藏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极一时之盛”。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项氏以天籁阁名传后世,阁早已毁。今城区建设街道天籁里即以天籁阁命名。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精于鉴赏,辨别真赝,析及毫发,当时无人可比。又曾遴选能工巧匠制作各种器具,凡几榻架柜奁盒等,镌以铭识,都极精巧,如同秦汉之物。 项元汴工绘画,兼擅书法。山水学元代黄公望、倪瓒,尤醉心于倪瓒,笔致疏秀,神合处辄臻胜境。但每绘一画,必自题跋,其辞句之累赘,和钤印不厌多的习惯相类。故有些求画者多出钱三百贿其仆,伺元汴画毕,即刻取去,以防他题识,戏称这笔钱为“免题钱”。书法出入唐智永、元赵孟頫,题句最佳。刊有《天籁阁帖》,著有《墨林山人诗集》、《蕉窗九录》等。传世作品有:《兰竹图》轴,辑入《参加伦敦中国艺展出品图说》。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兵攻破嘉兴府城,其藏品被千夫长汪六水所劫掠,散失殆尽。后有些藏品归于皇宫,现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名称】明 项元汴 梵林图卷 【年代】明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25.8,横8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图绘楼阁傍山而筑,长坦围绕之庭院内湖石、翠竹点缀,楼阁之上两人对谈,廊下布置佛堂,一僧人策杖入内,意境宁寂。此图用笔工细,设色淡雅,构图严谨。署款“项墨林作《梵林图》”,钤“子京”朱文葫芦印、“墨林山人”白文方印。引首自书“梵林”篆书 。卷后自录七言诗一首。另钤“汪庭堅印”、“虚斋审定”等收藏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2 06:24 , Processed in 0.0613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