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bubu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李之儀書法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2-11 10:46: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1-2-11 9:54:00
按图索骥,晚清仿品。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1-2-11 9:54:00
品一品 发表于 2011-2-11 10:46:00
哈哈 雅賞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明清著名藏书家——范钦
善 本 图 录
丛 书 目 录
学 术 著 作
历 代 藏 书 家
 
宁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天一阁。天一阁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累官兵部侍郎。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 范钦同邑另有位藏书家丰坊,范钦与之交往甚善,并常去丰坊的万卷楼借阅抄录。后万卷楼不幸遭受火灾,丰家无意续藏,劫余之书多让归范钦。 范钦藏书处原名冬明草堂,随着藏书的增加,原来的书库已不堪容纳,范钦遂决定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著名於世的天一阁。天一阁的确切创建年份已不可考,根据有关文献推定,当在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楼为一排六开间两层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开窗,阁前有池塘,除了可以点缀风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后来,范钦搜集碑刻,得一吴道士龙虎山石刻,为元揭傒斯的书,并有"天一池"三大字,范钦大喜,以为适与自己建阁凿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阁"名其楼。作为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相当科学,故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均仿天一阁式样营造,而清代藏书家卢址的抱经楼,更是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完全模仿天一阁,由是天一阁更负盛名。天一阁藏书有较严密的管理制度。范钦故世后,长子范大冲体察范钦爱书的心情,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藏书的散失。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余卷,从明末战乱起始大批散失,到清康熙时阁中所藏明实录已佚其半;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又从天一阁调走六○二种(一说六三八种)图书,以后多未发还;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宁波,从天一阁掠走地理与图数十种,一八六一年太平军进驻宁波,当地盗贼乘机窃走大批图书;民国初年,江洋大盗薛继渭与不法书商相勾结,又盗去藏书一千余部。经过这几番劫难,到解放初期,天一阁书仅剩一万三千多部。 天一阁藏书曾多次编目。最早的藏书目录为范钦手定的《范氏东明书目》,现存最早的目录是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一九八○年天一阁编有《天一阁善本书目》,共著录善本四千余部,七万余卷。
藏书印: 1、天一阁 2、东明山人之印(范钦字东明) 3、司勋大夫(负责功赏事务之官名,明清有稽勋司。) 4、范氏安卿(范钦一字安卿)
 
1.
2.
3.
 
 4.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abubuyou 发表于 2011-2-11 9:47:00
鑑藏寶璽乾隆御覽之寶
鑑藏寶璽乾隆鑑賞
鑑藏寶璽石渠寶笈
鑑藏寶璽宜子孫
鑑藏寶璽三希堂精鑑璽
鑑藏寶璽寶笈重笈
鑑藏寶璽石渠定鑑
鑑藏寶璽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26#
发表于 2011-2-11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博道 发表于 2011-2-11 11:36:00
謝謝兄欣賞 給您敬茶了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清《石渠寶笈》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錄文獻
2010-10-28 09:42:07 華夏經緯網
相關專題:
《石渠寶笈》印章
清代《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錄文獻,成書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歷時70餘年。分為初編、續編和三編三個部分,其中《秘殿珠林》主要載錄釋道書畫,而《石渠寶笈》則著錄一般書畫,按照“千字文”字頭編號來編寫,收錄作品7757件,卷帙浩繁,蔚為大觀。清代宮廷收藏是繼宋代內府收藏之後的又一高潮,民間著名藏家如梁清標、孫承澤、耿昭忠等人的收藏如過江之鯽紛紛歸入內府,從而達到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集大成時期。但今天來看《石渠寶笈》,應當客觀理智地看待其著錄的書畫,因為《石渠寶笈》僅僅是個著錄,並不能保證作品一定是真跡,更不能代替文物的鑒定工作。   鑒定中應理性運用\r 《石渠寶笈》正編彙編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寫了四十四卷。 作為記載清宮書畫藏品的重要著錄,《石渠寶笈》在隨著書畫市場逐年興盛,聞名於世後,也遭遇到了很多的質疑,不少專家學者,對該著錄的真實水準和所藏書畫的真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使《石渠寶笈》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一般認為,《石渠寶笈》在鑒定上的權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雖然近些年來通過研究,人們發現了不少《石渠寶笈》的偏差,但這並不能抹殺該書的權威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石渠寶笈》中,既有在中國書畫發展歷史上璀璨炫目的明珠瑰寶,也有歷代大量的偽作和倣作,書中著錄的某家作品並不一定就是這家的真跡,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庫房裏,就專門有存放雖然經過《石渠寶笈》著錄,但並非真跡的資料庫。 《石渠寶笈》只是相對客觀地反映了宮廷收藏的情況,但在鑒別上仍有很多不嚴謹之處。這是由幾方面造成的,一方面當時沒有博物館,編纂者或者鑒定者如果見識不足,判斷力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由當時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所造成的。皇帝一言既出,別人無法不遵從。比如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偽品(子明本)的進宮。 一般認為《石渠寶笈》的著錄只能保證幾點:一、這件東西確實在清宮收藏過。二、《石渠寶笈》著錄的贗品,至少不會晚于乾隆或嘉慶。同時,《石渠寶笈》有自己的缺陷,它沒有圖片,只是文字,這是古人沒有辦法解決的。在民國和當今,就有人按《石渠寶笈》裏的記述偽造它著錄過的書畫。從清末到民國這一段,由於外國人大量來華,加上軍閥混戰,各派人物輪番聚集北平,他們有蒐羅清宮收藏書畫的需要,而在琉璃廠、地安門一帶,就有人為滿足這種需求,偽造《石渠寶笈》中著錄過的書畫賣給他們。今天,由於許多“新富”追捧《石渠寶笈》中的書畫,也刺激了一些不法之徒去進行偽造,而且現在科技比以往發達,作假的成本比以前降低,再加上現今教育程度高,特別是學西畫的人才多,所以造郎世寧等西洋畫家的作品往往令一些經驗豐富的藏家也打眼了。 使用《石渠寶笈》 鑒定的基本方法 《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大部分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另外一些就流散到國外,博物館所藏《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作品加起來約佔其著錄總量的八成。剩下的部分從各種渠道散佚出去了,一是皇帝以各種各樣的名目賞賜出宮,第二大流散渠道是溥儀在遜位以後留住紫禁城期間往外偷運。\r 鑒藏印是鑒定關鍵。緣于《石渠寶笈》所載書畫的皇家身份,在當前的拍賣場上,一旦有被《石渠寶笈》著錄過的書畫上拍,必遭各路藏家追捧。為此,如何鑒定這類作品,便成為藏家急於了解的知識。除了對照《石渠寶笈》原文,查閱某件畫作是否被著錄外,還要仔細觀察書畫本身提供給我們的資訊,特別是《石渠寶笈》著錄品特有的鑒藏印。清代內府藏品多鈐有皇家收藏印,一般說,入選《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正編的鈐五璽,即本幅右上“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二印,中上“乾隆禦覽之寶”(橢圓形)一印,左方“乾隆鑒賞”(圓形)、“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二印。選入重編的精品加鈐二印,“秘殿新編”、“秘殿重定”(或“石渠定鑒”、“石渠重編”),稱“七璽”。另外,藏於以下五處的再加鈐一印,或“乾清宮鑒藏寶”,或“養心殿鑒藏寶”,或“重華殿鑒藏寶”,或“御書房鑒藏寶”,或“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稱“八璽”。嘉慶時期也倣照“五璽”、“七璽”的格式鈐印。一般來講,內府收藏的古代書畫作品,或御筆書畫作品上的皇帝印璽並不是皇帝親自鈐蓋的,而是負責此項任務的詞臣根據皇帝或自己與皇帝的鑒定、探討的結論,奉命在書畫上鈐蓋的,有時還要負責對御筆書畫做潤色的工作。總之,研究內府印的鈐蓋方式是鑒定宮廷書畫的重要手段。除了鑒藏印外,清宮藏畫特有的裝裱方式,也是鑒定真偽的重要佐證。清內府特別是乾隆時期,宮廷庋藏的畫院作品、帝王書畫以及內府收藏的前代書畫,都有標準的裝裱要求和形式:挂軸多根據畫的內容和色調選用淺米色或淡青色花綾作裱邊。包首用絹,簽用倣古紙如金粟山藏經紙、側理紙等,軸頭有玉、象牙或紫檀等硬木。畫軸外包裝有織錦面,單色綢裏畫套,套簽為白綾墨筆書作品名稱。手卷亦以綾為裱,畫心上下為窄細的綾或紙撞邊。引首用內務府定造宮廷用紙,有藏經紙、手工描金花箋或雲龍箋、手工墨筆描卷草紋或龍珠箋等,常有乾隆御筆題字。題簽多用藏經紙窄條,楷書或行書圖名,有的還書寫上裝裱時間。 對《石渠寶笈》著錄書畫,要一分為二地看,既要重視它的史料價值和珍貴意義,也要正視它的缺陷和不足。 作者:商勇 (上海2010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供稿,發表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來源:東方早報 轉自鳳凰網
29#
发表于 2011-2-11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清《石渠寶笈》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錄文獻
2010-10-28 09:42:07 華夏經緯網 [table] [tr][td][table] [tr][td][col abubuyou 发表于 2011-2-11 11:38:00
形式上似,神韻味不足已。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清《石渠寶笈》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錄文獻
2010-10-28 09:42:07 華夏經緯網 [table] [tr][td][table] [tr][td][col [color=#9999 品一品 发表于 2011-2-11 11:52:00
謝謝兄指教了 給您敬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2 20:23 , Processed in 0.0593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