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颰標的藝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7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過去一年的標題;乾隆洋彩镂空转心瓶拍出天价,又激发了新一輪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古陶瓷热情高脹。然而,许多收藏爱好者在市场上寻寻觅觅,购买的却不是古陶瓷器而是新做的仿古瓷。有的在专家指出为仿古瓷后大呼上当受骗,有的却执迷不悟,一门心思认定仿古瓷就是古瓷并乐此不疲。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收藏爱好者大多是知识分子。他们在没有真正读懂书之前就唯书是从,按图索骥,缺乏古瓷鉴赏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没有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以致出现了错误。 收藏爱好者不是收藏家,出错是正常的。就是收藏家也会出错,因为收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无止境,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谁也了解不完。但是,就古陶瓷收藏而言,作为一门学问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早在明代初年就有个学者叫曹昭,其专著《格古要论》就谈到了古瓷器的一些鉴赏知识,是收藏爱好者的入门书之一。经过几百年文人雅士、收藏爱好者的仔细研究、经验总结,收藏鉴赏古董的知识积淀可以说是很多很多了。现在的收藏爱好者面对的问题是书太多,读不完。况且,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在科技发达,仿古器物遍天下的今天,光靠读书是难于鉴赏古玩的。 古陶瓷鉴赏是一门科學邏輯思維學問,也是一种本事。同其他本事一样,古陶瓷鉴赏也是需要师傅带师傅教的。完全自学是比较难的,除非你的悟性特别高,钱特别多。那么,是不是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古陶瓷器爱好者就不能收藏鉴赏古陶瓷器呢?当然不是。只是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在收藏鉴赏古陶瓷器时,应当先学习一点鉴赏古陶瓷器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鉴赏古陶瓷器的基本知识一般的书上都有一点,但是不全面。过去的人主要是从师傅那里学,而且是各有各的高招。 在这里将自己鉴赏古陶瓷器的一点体会、经验写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古陶瓷器鉴赏的第一步当然是辨古。因为,瓷器和古陶瓷器不是一个概念層面東西,其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古陶瓷器的概念比瓷器的概念外延小而内涵深。说通俗一点就是古陶瓷器是沉澱百年以前的人文創造的陶瓷器而不是现代人制造的瓷器。欣赏古陶瓷器需要文化水平提升,而欣赏瓷器则是谁都可以。所以收藏古陶瓷器的人也是有文化水平辯證能力的人,古陶瓷器是他有文化特定環境的象征。 瓷器与古陶瓷器的不同刬分,就在於一个“古”字。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那么,怎么知道一件瓷器是不是古呢?办法当然是在瓷器上寻找古的特征。古是什么?古就是时间长。对瓷器而言就是长时间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热胀冷缩、酸碱腐蚀、使用和光照在瓷器上留下的印迹。找到这些印迹就是找到了古的证据。有了时间长的证据才能判断瓷器是否古老。古老的瓷器才是古陶瓷器,只有面对古陶瓷器我们才能进行历史意义、文化內涵的研究和欣赏。 当然,古陶瓷器的基本特征不只是时间印迹,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型、胎、釉、工、饰、彩等特征。只是这些表面特征容易摹仿,新做的仿古瓷在型、胎、釉、工、饰、彩等方面都能做到与古陶瓷相似,经验不够的收藏爱好者不能辨别。比如仿元青花罐就跟真元青花罐的型、胎、釉、工、饰、彩基本一致,没有经验是分不清的。然而时间印迹就不一样,仿元青花一般就没有时间印迹或只有人工假时间印迹,只要能分清什么是时间印迹,什么是人工印迹就行。因此,用时间印迹判断瓷器的新旧是比较可靠的,也是比较容易的。比如一件五彩瓷是不是明代的,就可以用时间印迹之一的蛤蜊光来判断,如果在彩周边的釉里能看到彩虹一样的蛤蜊光就说明是真品,否则就应考虑是后仿或新仿。 好了,现在就把自己总结的用时间印迹判断瓷器是否古老的方法写出来和朋友们一起共享。 五招判断瓷之新老。 第一招观。 观什么?当然是观看时间印迹。一个有经验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在观看一件瓷器的时候,除了看型、胎、釉、工、饰、彩以外,重点是看它老不老。也就是说看它有没有时间印迹,是不是真正的古陶瓷。时间印迹有很多表现形式,常见的有断纹,剥釉,蛤蜊光,划痕,磕碰,沁蚀等等,收藏爱好者要自己去观察、总结、体会、请教有经验的行家。一般而言,自然的时间印迹与人工做旧痕迹是有区别的,不难辨认。 第二招:摸。 上手的主要含义就是摸。摸什么?摸器物能摸到的地方,也就是全身摸。为什么要摸呢?因为新瓷与老瓷摸上去的感觉不同,古陶瓷摸上去比较柔滑,而新瓷摸上去没有柔滑感,在一些露胎的地方还有扎手的感觉。这是因为新烧的瓷器在胎上甚至釉上有一些细小的微观的尖角,这千千万万的尖角作用在手上,就有一种涩滞甚至扎手的感觉。古陶瓷就没有这些微观细小的尖角,它们被时间消灭了,在大自然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它们被磨平了、风化了。我们用手摸就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手的感觉舒服多了,就像摸婴儿的屁股。 第三招:听。 听声音也是判断瓷之新老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瓷器越老瓷质就越酥松,敲击时声音越低沉。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只要积累经验就能通过声音判断瓷质,从而判断瓷器的新老。 第四招:嗅。 现代新做的仿古瓷有许多看上去脏兮兮有旧貌,有点像老旧瓷器。而这些旧貌是做旧者用化学物质做上去的,往往留有化学物质的气味,嗅一嗅就能发现。 第五招:舔。 舔这一招是基本不用的,因为不喜欢舔屁股。舔有两个作用,一是相当于摸,只是舌头比手感觉更灵敏,二是用舌头去判断古陶瓷胎的干燥程度,也就是判断是不是干胎。一般来说古陶瓷的胎是干的,吸水性很强,舌头舔上去有粘舌的感觉。听说这种舔屁股的方法对鉴定唐三彩很有用。 通过观、摸、听、嗅、舔五招的运用,辨别瓷器是否古老应该不是很难。在基本确定了瓷器是古陶瓷器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古陶瓷器鉴赏的第二步:辨时。辨时就是辨别瓷器是什么时候烧制的。是宋朝,元朝,还是清朝?是永乐,宣德,还是成化?是康熙早期,康熙中期,还是康熙晚期?如此等等。辨时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是看款看记载,瓷器上写着它是什么时候烧造的,只是你必须先确定它是真品。 古陶瓷收藏爱好者辨时的基本方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型、胎、釉、工、饰、彩辨时法。通过古陶瓷器的型胎釉工饰彩的特征可以确定古陶瓷器的烧制年代。但是,辨时法不是辨古法,二者不能等同。现在有许多古陶瓷器收藏爱好者用型胎釉工饰彩辨时法去辨古,往往出错,就是因为这种方法本来是用来辨时的,不是用来辨古的。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辨时就不是辨古吗?野人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辨时与辨古的不一样可以用“找人”来打比方:辨古是找一群人,辨时是找一个人;辨古是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辨时只是在找张三、李四、王麻子等个人。张三可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可能是二十岁的小伙子。尽管别人跟你说:张三,六十岁、身高一米七、体重八十公斤、身穿蓝西装、脚蹬黑皮鞋、四方脸、高鼻梁等等,但是你根据张三的这些特征找到的张三,未必就是那个六十岁的张三,除非你以前就认识张三。所以,型、胎、釉、工、饰、彩只是对瓷器个体的描述,不完全是确定瓷器古老的特征。 现在有很多人大谈用型胎釉工饰彩鉴赏古瓷器,其实是有误人子弟的嫌疑的,因为对古陶瓷器的鉴赏并不仅仅只有这点内容。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介绍古陶瓷方面的书,这些书绝大部分都只是在介绍历史,描述瓷器,讲述故事。光靠读这些书是不能完全学会鉴赏古陶瓷器的。古陶瓷器收藏爱好者在懂得了辨古与辨时以后,综合运用观、摸、听、嗅、舔,型、胎、釉、工、饰、彩等辨瓷的方法,就基本上可以找到古瓷器了。但这还不够,在鉴赏古陶瓷器时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还要进行辨艺术与辨文化。 鉴赏; 第三步是辨艺。辨艺就是鉴赏古陶瓷器的制造艺术、表现艺术,这也是我们鉴赏古陶瓷器的主要内容。我们为什么要鉴赏、欣赏古陶瓷器呢?就是因为有相当多古陶瓷器是艺术品。如果把标准降低点,几乎所有的古陶瓷器都可以叫艺术品。因为它们都是古人艺术的载体,古人心血的结晶。 艺术是人类的创造。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人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陶瓷器也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并熟悉古陶瓷器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也是鉴赏古陶瓷器的重要内容。比如收藏的一只云龙纹釉里红盖罐,其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就是典型的元代瓷器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结合我们前面讲的用辨古与辨时的方法作出的判断,我们就可以认定那只云龙纹釉里红盖罐就是元代生产的,不是现代的仿古瓷。因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有一个时代的生活,现代艺术家是没有元代艺术家的生活与感受的,就是依样画葫芦照着仿制也只能仿其形,不能仿其神。艺术品的神韵是大不相同的。就云龙纹釉里红盖罐而言,其充满张力的造型,优美的曲线,气韵生动的刻画,龙翔九天的感觉,都是现代艺术家很难做到的,更不要说一般的为生活与金钱而做仿古瓷的工匠和商人了。所以有人说,什么都能仿,就是艺术不好仿。 第四步是文化鉴赏。文化鉴赏称之为辨文。从辨古、辨时、辨艺到辨文是古陶瓷器鉴赏的基本内容,辨古与辨时是初级鉴赏,辨艺与辨文才是高级鉴赏終結。文化鉴赏是鉴赏古陶瓷器的精髓所在。没有文化或缺乏文化鉴賞的人,是很难真正进行古陶瓷器鉴赏持續性的。 文化鉴赏核心作用是古陶瓷器收藏必不可少的力求内容。我们玩古物玩收藏古陶瓷器,目的是为了學习古典文化,保护古典文化,继承优秀的古典文化;同时我们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積攢古典風範正能量磁場,就能更好地识别鉴賞古陶瓷器,更深刻深入淺出地理解古陶瓷器,更准确地判断古陶瓷器的生产年代,也能更真切地了解古代的人文藝史。文化載體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水平的族人才是值得被尊敬的人群。

20101112_540cdcfe0656cf79c2ba4udX1ASdg49F.jpg (61.72 KB, 下载次数: 17)

jpg

jpg

20101112_4a6d015712d8a133f4afthm7hlnua7td_副本.jpg (183.46 KB, 下载次数: 11)

jpg

jpg

20101112_108b647a80dd83351797iL7lPzB4OBMT.jpg (71.19 KB, 下载次数: 9)

jpg

jpg
2#
发表于 2011-1-7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多看,找感觉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拍卖的预展,能上手,尽量多参加。收藏陶瓷,《中国陶瓷史》是必看的
3#
发表于 2011-1-8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老兄的心得能与大家分享! 认真学习。
4#
发表于 2011-1-8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多看,找感觉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拍卖的预展,能上手,尽量多参加。收藏陶瓷,《中国陶瓷史》是必看的 李勇 发表于 2011-1-7 17:53:00

208036973425889.gif (48.31 KB, 下载次数: 12)

gif

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1 23:36 , Processed in 0.0698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