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好比是一个更高层的精神世界。欲界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经没有性欲的缠缚。 我们人类属于欲界众生,当你修行达到四禅定的境界时,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与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当你达到四空定的境界时,你心的境界就与无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达到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身在这个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经与天人相合一了。 初禅境界与道家的精气神修行次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初禅已经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达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 密宗说,精不降则乐不生;道家说,炼精化气,精满不思淫。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讲的联系起来,那么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双修的目标必定是通过修持拙火、空乐双运,从而达到以欲除欲,并进一步进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一个智慧的修行人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根据历史记录,古时的基督教圣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经进入到一种“极喜”的境界,事实上,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紧不肯松手,如果能够一念放下,放下对身心感受的执著,甚至放下身体这个念头,身体内部气的流动将更加通畅,你自然就会体验到身心的喜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体的、合一的。达到初禅境界并不见得能够解脱受阴,因为还有喜乐,只是说此时是乐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达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练掌握初禅境界后,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慢慢把这些微细的烦恼也放下,就能进入二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执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断的精进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达更深、更细、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从色身转化的角度来讲,初禅境界对应的是道家“炼精化气”阶段,二禅境界对应的则是“炼气化神”的阶段,此时已经可作到气住脉停,气已止,脉已通,已经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达到初禅以后。当然,佛家与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绝对的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想说明,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互相有关联的。 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样,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础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乐受。到了三禅境界,智慧已经能够观察到“喜”亦是尘,放下“喜”之束缚执著,即进入一个更清净的境界。三禅叫“离喜得乐”,仍有生理的乐感,仍是色阴与受阴境界,但这种乐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众生那种粗乐感可比。三禅境界对应道家之“炼神还虚”阶段,心境更空灵了,此时甚至脉搏都会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三禅更清净,初禅到三禅仍在色阴与受阴境界,四禅已经跳出色阴与受阴的束缚,开始修持想阴了。一切喜乐境界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极细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执,很多阿罗汉由此境界证得解脱。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初禅是“有寻有伺”境界;到二禅与三禅是“无寻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则是“无寻无伺”境界,下面要讲的各种空定境界也是“无寻无伺”境界。不过,这些仍是小境界的“无寻无伺”不是大境界的“无寻无伺”(编按:此段所说为别部传承) 前面讲过,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层次的,越到高层,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三禅、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更广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顺序。当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有微细的不同,起观的物件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强按清净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对应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对应的是无色界天的境界,因为无色界高于色界天,我们可以说四定高于四禅,但从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能机械的说无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们就像盐与糖,只是不同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0:23: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