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怀瑾先生开讲《楞严》破“五阴魔”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0:14:00 | 只看该作者

唯识五位

以唯识的分类,修行有五大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积累功德智慧的资粮本钱就像开公司赚钱,首先要投资一样。至少要积德行善,严守戒律,不放纵欲望。

积累了足够资粮,然后才到加行位。到了这个阶段,修行者开始精进的修持气脉拙火,修持各种三摩地及智慧,为见道位打下基础。只有通过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断妄想,识得空性;没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见道。前面介绍的那些气脉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过是加行位而已,只是为明心见性打基础,还没有见道。

只有见道以后,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这之前的修持不过是为见道所作的准备工作而已,正如禅宗五祖说过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但即使见道了明心见性了,仍然要悟后起修。所以叫修道位。最后一切圆满了,得到了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不管是禅宗、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是基督教,都要遵守这个基本的修行次第。只有见道以后,才知道如何是真正修行。当然,各人根基不同,修行次第的表现形式不同,根器好的、智慧高的人,可能很快就可以直接见道,而不需经过前面的气脉修持

有的人有很高的气脉成就,也有拙火境界,基至各种神通,他们修持的功德很大,死后可能会转到很高的天人境界,但这不代表他们已经见道。见道是智慧的成就,那些功夫境界是共法,明心见性才是佛法独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0:15:37编辑过]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四禅八定与三界天人

以佛法来看,众生痴迷。不断在三界中生死轮回,而修行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谓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比欲界清净。而无色界比色界更清静。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欲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色界更接近于一个能量的、物理的世界,而无色界则好比是一个更高层的精神世界。欲界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一是性欲,色界天天人已经没有性欲的缠缚。

我们人类属于欲界众生,当你修行达到四禅定的境界时,你的心就跳出了欲界,与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当你达到四空定的境界时,你心的境界就与无色界天天人的境界一样了。达到这些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他们身在这个世界,但心的境界已经与天人相合一了。

初禅境界与道家的精气神修行次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初禅已经超了欲界天,所以,要想达到初禅境界,首先要能作到解脱性欲、不漏精,在道家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正是因为“精”充满了才能达到初禅的身心喜乐境界。也可以说,此时你身体的细胞都转化成净色了,都充满了生命本来的能量,每个细胞都在快乐之中。在炼精化气的境界,气机已经达到大脑,烦恼妄想减弱了。

密宗说,精不降则乐不生;道家说,炼精化气,精满不思淫。把这些说法与我们上面讲的联系起来,那么初禅的境界与精、气、神的转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同样的,双修的目标必定是通过修持拙火、空乐双运,从而达到以欲除欲,并进一步进入初禅境界。注意。初禅境界已经超越了欲界天,属于色界天了,所以不同的宗派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一个智慧的修行人要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根据历史记录,古时的基督教圣人和一些其它修行者都曾经进入到一种“极喜”的境界,事实上,众生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抓得很紧不肯松手,如果能够一念放下,放下对身心感受的执著,甚至放下身体这个念头,身体内部气的流动将更加通畅,你自然就会体验到身心的喜乐。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身心是一体的、合一的。达到初禅境界并不见得能够解脱受阴,因为还有喜乐,只是说此时是乐受,不是苦受了。

如何修持达到二禅的境界呢?熟练掌握初禅境界后,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慢慢把这些微细的烦恼也放下,就能进入二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进步,其实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不执著于初禅的境界,不断的精进下去,就是黎明,就能到达更深、更细、更清明的二禅境界了。

从色身转化的角度来讲,初禅境界对应的是道家“炼精化气”阶段,二禅境界对应的则是“炼气化神”的阶段,此时已经可作到气住脉停,气已止,脉已通,已经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体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谷(禁食)最好是差不多达到初禅以后。当然,佛家与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绝对的一一对应,我们只是想说明,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实是相通的,互相有关联的。

同修持二禅的境界一样,要想达到三禅的境界,需要在二禅的基础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观察那些更微细的心理结使和妄念。在初禅和二禅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乐受。到了三禅境界,智慧已经能够观察到“喜”亦是尘,放下“喜”之束缚执著,即进入一个更清净的境界。三禅叫“离喜得乐”,仍有生理的乐感,仍是色阴与受阴境界,但这种乐比初禅、二禅更加微妙,非欲界众生那种粗乐感可比。三禅境界对应道家之“炼神还虚”阶段,心境更空灵了,此时甚至脉搏都会停止了。

四禅境界比前面三禅更清净,初禅到三禅仍在色阴与受阴境界,四禅已经跳出色阴与受阴的束缚,开始修持想阴了。一切喜乐境界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到四禅境界,只有极细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执,很多阿罗汉由此境界证得解脱。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初禅是“有寻有伺”境界;到二禅与三禅是“无寻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禅则是“无寻无伺”境界,下面要讲的各种空定境界也是“无寻无伺”境界。不过,这些仍是小境界的“无寻无伺”不是大境界的“无寻无伺”(编按:此段所说为别部传承)

前面讲过,四禅的定的境界是分层次的,越到高层,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从较粗的初禅、二禅、再到三禅、四禅逐步达到更微细、更广大的禅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们都是属于无色界,不能说哪个定境更高,只能说他们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征,修持时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顺序。当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层次上有微细的不同,起观的物件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强按清净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禅对应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对应的是无色界天的境界,因为无色界高于色界天,我们可以说四定高于四禅,但从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能机械的说无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们就像盐与糖,只是不同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0:23:23编辑过]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成道的障碍

障碍我们得定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碍。这五毒是众生基本的习气结使,会时时刻刻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与障碍。正是这些烦恼与障碍将众生紧紧束缚,使众生不能得定。譬如说,打坐有进步,身体会生出乐感,但众生对身乐感的贪恋会障碍你进入更高的定境,使你无法进步。有人甚至因为身体好了,反而生更强的欲念,身体积累起来的一点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除了上面讲的五毒以外五见也会障碍我们得定,进而得道。所谓五见是指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要想得定,进而得道,需要有正确的见地,见地对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过修持禅定,才能有心灵深处的转化。否则你的转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达到初禅境界的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身见和我见,但身见、我见已经比较淡了、薄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空掉贪念、嗔念,但已经很淡了。而且已经没有欲界众生的欲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润,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禅八定是基础,不管你是那种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须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禅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则很容易走入外道,所谓外道就是不识本心,心外求法。现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状态以及萨满教的“出神”状态都是外道。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识,与修道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人追求灵魂出窍(OOBE)、通灵等等,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态的边缘,对身心都会造成伤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玛吉瑙准等西藏大师都修习过各种禅定法门,得定以后,他们继续精进,三摩地境界不断深化,直至亲证无上道体。其实,自心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过是本心清净的自然流露,众生来都在定中,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证得空定,然后以此为基础,粉碎一切束缚,证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础,《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没有空定为基础免谈修行成就。

五见也叫见惑,会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见地;五毒也叫思惑。《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般人即使见地对了,也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当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大禅师们,他们似乎没有经历过那些身体的变化就悟道了,那是因为他们多生累世积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许多大师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达(YOGANANDA),目坦那达(MUKTANANDA),他们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们没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 STEINEREDGAR CAYCE,他们有精神特异功能,但他们没有上面讲的禅定功夫,更免谈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 ECKHARTPADRE PIO,他们从未见道,但有一定的禅定工夫,圣经里面的许多先知也一样,虽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还没有悟道。

也有的人我执少一点,不会到处标榜自己悟道了,但却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很多人静坐以后身体比较健康了,气机比较充满了,就误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的境界等等。其实他们都还在色阴里面打转,那些境界只不过是身体气脉摩擦在意识境界里的折射而已。

反过来讲,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见得马上就有在空中飞行或者穿透墙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时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却不见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简单从一个的神通判断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说伟大的圣者孔子
   
,他从来没有示现过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现过各种神通。当然我们不敢肯定说孔子就一定没有神通,也许他只是不愿标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为教导众生,以免社会大众误入歧途。所以,当弟子问孔子鬼神之事时,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阳明也一度很热衷各种神通变化,但他后来领悟到这并没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据柏拉图《对话录》记载,苏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预见未来,但他也从未滥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样,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智慧与行持才是他教导的重点。

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师指导,
   
如日本和尚HAKUIN开始修行时,第六意稍清净了一点,得到了一点空的境界,但他以为自己悟道了,没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忆说“我的自我意识膨胀的像山一样,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样淹没了我的觉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见的,因此修行路上要处处小心,观察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心理结使。幸运的是HAKUIN有一个好老师,DOKYO大师没有印证他的经历,后来HAKUIN还有很多境界,并多次以为自己悟道了,但他从来没有得到DOKYO大师的印证,大师称他是山洞里可怜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难的。

当你修持到很高的禅定境界的时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些歧途总结为五十种阴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验过,耶酥被考验过,移喜磋嘉被考验过,密勒日巴被考验过,任何认真修行的人都会被考验。所以要切记佛讲的:“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1 10:21:1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4-30 17:48 , Processed in 0.0578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