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山西古代铸造技术成就概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14: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有幸在山西博物院听了一个关于山西古代铸造技术的成就的讲座,现将笔记上传,和大家共勉。

      讲课的是上海博物院青铜铸造研究方面的专家谭德睿,他是著名科技史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首先,他介绍了他自己从事古代铸造技术研究的起因。他是学现代铸造的,毕业后在工厂和铸造研究所工作。在一次对古代透光镜的研究中,他发现以当时的(60年代)技术,居然无法复制。由此,他对古代铸造技术产生兴趣,并于1981年调入上海博物院专业研究古代铸造技术。他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阐述:

      1、山西是铸造技术的诞生地之一。在山西夏代的主要遗存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范,是中国最早的铸铜石范,它是铸造錛的。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该石范已经采用定位技术,在铸造时,要将石范进行烘烤。

      2、山西侯马的陶范技术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他在研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代青铜器如此精美,器璧如此之薄?他自己制作陶范进行复制,但无论怎样,铸造的青铜器都是麻坑密布,惨不忍睹。他将古代的陶范镶嵌在现代的陶范中进行铸造,结果古代陶范所在部位纹饰精美,表面光滑,而现代陶范部分依然惨不忍睹。在困境中,他想到了到民间寻访古法铸铜作坊,发现这些作坊无一例外的在陶范中掺大量的烧成白色的稻壳灰。回去经分析,这些稻壳灰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因此,他将石英掺入陶泥制模,烧出来依然惨不忍睹。后来经过对稻壳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稻壳灰虽然是二氧化硅,但结构是多孔非晶态,学名叫植物硅酸体,将它加入陶泥,可容纳大量的铸造产生的气体,陶泥的比热大大降低,冷却变慢,因此,才可铸出纹饰精美,器璧较薄的青铜器。侯马陶范由于采用当地黄土做范,当地黄土含有碳酸钙,因此,必须将二氧化碳烧出来还不能将范完全烧结,温度必须控制在850--900度范围。侯马陶范掺的是更高级的木炭灰。他在对比了全国多个遗址出土的陶范发现,侯马陶范膨胀率最低,纹饰最精、发气量最低,性能最优良。

此外,还讲了分铸技术、印模法、早期整体范技术,焚失法铸造、先期编钟如何设计、早期的失蜡法、室外不锈铸铁等。

2#
发表于 2010-9-10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em56]
3#
发表于 2010-9-10 17:05:00 | 只看该作者
[em56]学习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发表于 2010-9-10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em56]学习。
5#
发表于 2010-9-13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古国。
6#
发表于 2010-9-13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顶!!!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9 10:54 , Processed in 0.0510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