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收起左侧

[教材] 试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术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2 12: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学习了 谢谢
发表于 2010-11-21 0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讀了,學習了,謝謝玉前輩,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试解)过:“过”不仅是指红山古玉“色”的渐变过渡,而且包含“质”的渐变过渡。质的过渡主要表现在失透感、胶冻感的变化,色的过渡是指沁色以沁门为起点,由深到浅再到无沁的玉熟态这样一种自然的层次感(简称三色过渡)。这种层次感不仅是平面的,而且是立体的,在受沁与不受沁部位之间、不同沁色之间、表里之间都可以表现,特别是“开窗”处往里看,这种立体感更加明显。红山文化玉器质变和色变过渡特征的观察,要把握两个必备要素:一是表面沁残点(沁门),二是色变的三色过渡和质变的胶冻感过渡。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首先从玉器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入手,找到入沁之沁门。因沁门是色质变的起点,(沁门由于处于土层最下端,受水浸蚀时间最长,玉质变软,玉软沁入,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色和失透感,表层沁沁残程度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程度),色与质变以沁门为起点,呈现自然的层次感、过渡感,总体上是以沁门(表面沁残点)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呈三色过渡、胶冻感过渡并呈包裹状:或因外部物质顺孔洞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色与质的渐变过渡;或以裂纹为中心线向两侧扩散呈现色与质的渐变过渡。在方位下端质变处有时还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或出现随型硬质解理。真品红山古玉色的变化与土中埋藏方位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玉器有色变无减缩的沁态,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减缩且有明显界线与台阶的沁态,玉器失色减缩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造成由內而外的质变所致。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与内外质变无对应的方位关系,表层沁蚀程度也与色质变也无对应的方位关系,其色质变大多含糊不清,无典型的三色过渡和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有些老料高仿品,可以有三色过渡,但其与表面沁残程度的对应方位关系是不存在的。
发表于 2011-1-1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南感恩任南红山文化网全体会员的支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 0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u=1318320001,1164822254&fm=2&gp=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任南老师对古玉浆光与人工或自然抛光的表述,是任南老师最新研究成果,是任南老师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继续完善“十二字”的具体体现。 让我们从光学原理实验角度来理解“浆光”与“抛光”的区别:我们平时所见玻璃水杯中筷子,插入水的和露出水面上的,似乎呈现折断状,并不在一根直线上。此外,如想知道一面玻璃的厚度,只要在玻璃上站立一张白纸,就可以看到玻璃因其两面对白纸的光的全反射,将其厚度间隔,完全反映在白纸与玻璃的接触面上。玻璃水杯中的筷子折断状,是光经过玻璃、水与空气几种介质对它的折射而形成的,且不管光源来自何处。而纸与玻璃之间,只有玻璃一种介质,光由玻璃反射到纸的距离就是玻璃的厚度。所以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因介质的折射率不一样,必然会发生光的折射改变。如果将其现象用在理解古玉“浆光”上,就不难发现,古玉泌浆层与玉石表面也存在着对光折射率不一样的道理。只要有泌浆层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光的折射改变,也就是说,想要看见“抛光”那种对光的反射性的刺眼“贼光”也难。而那些没有泌浆层的玉器,因没有浆层物质的介质来改变光的折射,所以也就出不来那种“全包裹散漫状”的幽然沉静的视觉现象。 “浆光”是岁月在玉表的留痕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质变代谢产物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老气”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借助侧光对古玉进行整体观察,咫尺间其光感必然是发散的漫射状的特征,不会有一束刺目光亮直射眼内。那种温润熟旧、精光深邃、宝气四溢的光感,令人心旷神怡。真品高古玉因为整体包浆一致,必然造成“浆光”的“全包裹”感。即便存在原始加工抛光处,与加工盲区死角未抛光处,存在因磨面的对光折射效果不同,但“浆光”仍然是整体一致的;即便存在琢工纹样的形态各异、凹凸起伏不同,由于泌浆层的存在,浑圆凸起的部位的光感仍然是温润柔和的,而不是明亮刺眼的。
发表于 2011-2-27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 玉人 发表于 2011-2-27 15:38:00
“浆光”是岁月在玉表的留痕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质变代谢产物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老气”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借助侧光对古玉进行整体观察,咫尺间其光感必然是发散的漫射状的特征,不会有一束刺目光亮直射眼内。那种温润熟旧、精光深邃、宝气四溢的光感,令人心旷神怡。真品高古玉因为整体包浆一致,必然造成“浆光”的“全包裹”感。即便存在原始加工抛光处,与加工盲区死角未抛光处,存在因磨面的对光折射效果不同,但“浆光”仍然是整体一致的;即便存在琢工纹样的形态各异、凹凸起伏不同,由于泌浆层的存在,浑圆凸起的部位的光感仍然是温润柔和的,而不是明亮刺眼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7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5>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FONT></P> <P><FONT size=5>试举一例——“缩”</FONT>< 玉人 发表于 2010-8-5 7:08:00
精辟!
发表于 2011-3-7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玉人兄学习!
发表于 2011-3-22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体会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20:38 , Processed in 0.0534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