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31|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试解读任南12字鉴真法(术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5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工沁顺序混乱多呈缩上工且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推荐
发表于 2011-2-27 16:27:00 | 只看该作者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 玉人 发表于 2011-2-27 15:38:00
“浆光”是岁月在玉表的留痕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质变代谢产物的光学特征,是古玉“老气”的重要标志。如果我们借助侧光对古玉进行整体观察,咫尺间其光感必然是发散的漫射状的特征,不会有一束刺目光亮直射眼内。那种温润熟旧、精光深邃、宝气四溢的光感,令人心旷神怡。真品高古玉因为整体包浆一致,必然造成“浆光”的“全包裹”感。即便存在原始加工抛光处,与加工盲区死角未抛光处,存在因磨面的对光折射效果不同,但“浆光”仍然是整体一致的;即便存在琢工纹样的形态各异、凹凸起伏不同,由于泌浆层的存在,浑圆凸起的部位的光感仍然是温润柔和的,而不是明亮刺眼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0-8-7 14: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7 12:32:00的发言:

多谢大巫头版主的考题。试解:减缩的第一要素是质变。减缩的机理是由于水溶蚀作用,内源物质析出量大于外源物质充填量。既然存在内外源物质的长期相互作用,玉体必然发生成分、结构的改变,即质变,而产生熟透感。所以禅师说“玉熟必缩”。因此即便没有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只要玉有局部或整体的质变,就可能出现缩,只是缩的部位要与质变部位相对应。

 质变是前提运用范围很广,应根据所呈现实际表象来审定是否有质变。上题所述“第一要素”则是土中方位的明确性以及合理性。方位是宏观态,缩是微观态,只要有方位则定有缩,只是缩的程度有大有小。在拿捏不准是否发生确切“缩”时,则将视野转移“凌视”状态,就像身处高空看地面站的越高则掌控全局看的越清,也可视着“脱离局内置身局外”。即定要放下手中显微镜来宏观审视。真品无论是沁像,裂态、细微融蚀都随方位性在某个点面上都是一种包围的态势。方位与包裹的态势是看大局点,看融蚀与缩态是否自然是小局点。其正法应是“小不定以大为准”,小处与大面要相互结合,此也是整体综合性的概括。浅见 [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4:27:4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0-8-8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感恩,不一定要报答

感恩,不一定要报答 一位十九岁的男孩在参加完高考途中,为救一个落水的八岁男童牺牲了。男童的父母是外地来的拾荒人,贫困落魄。但在救人最混乱的场面,他们没有带着救上来的男孩临阵脱逃,而是选择担当和作证,让死去的年轻人毫无争议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之后,这对民工夫妇带着孩子,跪在悲痛欲绝的恩人母亲面前,要让孩子做她的干儿子,孝顺她一生一世。   把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送给恩人母亲做干儿子,对于那对贫困夫妇来说,其实是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报答了。你的命是大哥哥给的,所以你一定要报答恩人,一辈子孝顺大哥哥的父母。这位母亲流泪告诫儿子。   出人意料的是,隆鼻手术的母亲拒绝认孩童做干儿子,甚至恳请媒体不要打扰孩子。一位记者很不解,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她长叹一声说:你们没有明白我的苦心啊!我是担心这件事让孩子受到强烈的刺激,无形中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从此背负着恩与欠的压力,这根本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希望他慢慢淡忘这个悲惨的经历,快快乐乐地生活。感恩,不一定就要报答。如果非要让孩子感恩,请在他成人之后教导他,也向那些身处危难的人施以援手吧!   这个故事是前年我在上海旅行时,在火车上听到的,一直未曾忘记。那位英雄母亲的话,也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对于一位母亲来说,在承受着无以复加的祛眼袋痛苦的同时,还在想着被救人父母的苦楚以及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这是一种何等宽阔、高贵的姿态,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母亲!   人生在世,总会做一些好事。有些鼻部整形人,帮助了别人之后,爱计较自己付出的多少,在意对方回报的多少,甚至在没有得到对方回报时,心里严重不平衡。其实,没必要这样。因为,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快乐。至少,将来你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会为你曾经做过的好事、帮助过人感到自豪。这就是一种回报。如果非要对方感恩,不妨告诉他(她)用一颗爱心去回报社会,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颧骨整形人们。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回报。   当然,感恩,不一定要报答,并不等于纵容一个人去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人不求你回报,不计较你的回报,那只能证明恩人的美德,而不能成为你不感恩的理由。相反,懂得感恩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之一,且不说那些改变过你命运、给过你关键时刻重大帮助的大恩人、贵人值得你一生铭记,一生感激不尽,即使是生活中给过你一些小恩小惠的人,也要常常记取。越是恩人不求回报,你越要懂得感恩,不一定要用金钱、物质,而是那颗时常惦念的心,那种发自内心最真诚的感激,并怀着这种感激之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的一位朋友虽然官职不高,因为热心讲义气,人缘很广,曾经帮助过一些人,包括为几个非亲非故的人安排了理想的工作。其中一个乡村教师,在他的帮忙下调进了某机关单位。事成后,这个教师按照潜规则送他一个很大的红包。他坚决没有要,而是鼓励他好好工作,报答社会。此后,这个教师在某机关单位如鱼得水,一再提拔,三四年时光就混成了重要部门的重要领导,级别比我那朋友还高。但他却不再像最初那样经常与我这个朋友联系,到最后见面了就躲,生怕与我这个朋友交往丢了面子。我的朋友提起这事就愤愤不平,后悔自己当初瞎了眼,帮错了人。我劝他说,这种忘恩负义的人固然可恶,但你没有必要生气,因为与他这种人计较更不值得。你当初连他的红包都拒绝了,还计较这个脸色做什么?丰胸手术朋友一下子释然。   常施恩于人的人是快乐的,懂得感恩的人更是幸福的。而一个充满爱心与感恩的社会,必定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和谐社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0-8-8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8 8:29:00的发言:

      2.熟: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玉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试解:玉熟现象——由于红山古玉在埋藏中的各种物化条件的作用下,玉体疏松变软,失水而后又充水,并伴随内外源物质的相互置换、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致使玉体结构成分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从而在光学特性上给人一种“犹如煮熟的萝卜”那样的熟感。至于有“熟感”的红山古玉究竟是处在失水状态还是充水状态,可能依气候、坑口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古玉的“熟感”源于质变,应该不依赖于含水量的多寡。

[em27]

学习

玉人兄辛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1-1-1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感恩任南红山文化网全体会员的支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8-5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辩证法。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5 7:22:18编辑过]

学习的好[em27][em17]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泉石在2010-8-5 9:19:00的发言:

     兄解释的好!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关键是要把这些记在脑子里,不受诱惑、不臆想、不幻想,坚持工上自然态质变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才能不吃药不走宝!

 

[em56]

4#
发表于 2010-8-5 23: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5 12:08:59编辑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真知![em27]建议此贴加为精华贴![em57]

5#
发表于 2010-8-7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用心参悟!! [em17][em56]

 

   真实自然态绝非固定形式一层不变。小提问:如无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怎么看,还算不算缩?第一要素点是什么?总体概括为如何? (别见怪,多提问勤思索善于总结理论,定会有帮助)[em27][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7:22:28编辑过]
6#
发表于 2010-8-7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10-8-7 7:17:00的发言:

用心参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真实自然态绝非固定形式一层不变。小提问:如无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怎么看,还算不算缩?第一要素点是什么?总体概括为如何? (别见怪,多提问勤思索善于总结理论,定会有帮助)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7:22:28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玉人在2010-8-5 7:08:00的发言:

      任南老师倾注毕生精力总结出的“十二字”,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充满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我们学习“十二字”不能走马看花,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把握要点;上下连贯,环环相扣,找出逻辑关系和思想脉络。

试举一例——“缩”

(原文)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试分解:

      减缩的成因——水溶蚀导致减缩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次生现象——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硬质残留形态特征——解理态,如:骸晶

            原质残留形态特征——多呈岛状

      减缩发生的部位——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如土中朝下端;

                           ——水融严重部位:如绺裂处、玉器单薄处、玉器边缘和孔洞沁门处

      与减缩相对应出现的辨伪特征——减缩部位必发生对应色与质变,

                                             ——色与质变严重的部位还会出现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其成因:表土层干燥地水扰动质变所致——质变的方向性为由内而外)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

                                             ——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

                                             ——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显微镜下尤为明显)

                                             ——仿品表面减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小结:减缩对应——色质变

                           ——次生物(硬质残留、原质残留)

                           ——出灰区(生坑态)

                           ——沁门

                           ——埋藏方位——“地”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5 12:08:59编辑过]

*感恩 分享---網上探討...[em80] 關注 學習了.

自問...觀察......再觀察 再驗證...小結.[em68]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任南老师的“十二字”,字与字之间环环相扣,存在严密的逻辑性、微妙的关联性,充满奥妙玄机,是一个完善的鉴定体系,只要我们真正吃透“十二字”,得心应手地运用好,那么,真品红山古玉便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十二字”检验而得以颖脱而出,仿品则原形毕露,不可能蒙混过关。比如,前面四字:净、熟、肥、透,就是一组关系极为密不可分,存在渐进、递进变化的高古玉自然态特征。

      1. (原文)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內质有胶冻感,犹如风干的白菜呈包裹态,有了包裹态浆壳的保护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试解:从外部包浆入手观察古玉,符合常理。净是真品古玉从外观上给我们的第一视觉印象。无论是生坑态的原始老土浮浆壳,还是经过清理、盘摸,老土浮浆壳去掉以后,古玉自身分泌出的固化包裹浆壳,给人的视觉效果都有一种胶冻感,犹如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致密而半透明,呈紧裹状态。产生这种“净”感的原因:一是原始浆壳的“风干白菜效应”,保护了古玉内质免受进一步的风化侵蚀;二是内源物质(泌浆)的凝晶效应;三是内源物质与外源物质相互作用产生质变形成次生物凝晶。本节中关于浆层厚度与阴阳方位的内容,建议移到第十一字“浆”中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6:31:05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10-8-7 7:17:00的发言:

用心参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真实自然态绝非固定形式一层不变。小提问:如无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怎么看,还算不算缩?第一要素点是什么?总体概括为如何? (别见怪,多提问勤思索善于总结理论,定会有帮助)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7:22:28编辑过]

多谢大巫头版主的考题。试解:减缩的第一要素是质变。减缩的机理是由于水溶蚀作用,内源物质析出量大于外源物质充填量,既然存在内外源物质的长期相互作用,玉体必然发生成分、结构的改变(玉体疏松变软,晶格失水收缩,沁因玉软乘虚而入),即发生质变,而产生熟透感。所以禅师说“玉熟必缩”。因此即便没有出现明显的解理,不见凸不见岛,只要玉有局部或整体的质变,就可能出现缩,只是缩的部位要与质变部位相对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7 16:12:49编辑过]
9#
发表于 2010-8-7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不能轻视科学、不可小视唯物,不可忽略知识(如艺术、美学),不可乱用“知识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词。

唯有“神”字,----是需要慧根与感悟,悟----有顿悟与渐修之别,神--只能是感而遂通。绝不是什么“艺术”、“美学”、“知识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等所可企及。

 

10#
发表于 2010-8-7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12.神:即“神韵” 红山文化古玉的神韵体现在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圆满与鬼斧神工之概念,主体凝聚了天地之灵.红山文化期先人视玉品为人与灵界沟通的载体方去琢之且圆满.而仿制品为急功近利之物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红山文化玉器鉴别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红山文化期古玉之前,你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将红山文化期古玉与仿红山文化玉器一对比,便会发现出其神韵的不同.这个“神”要靠你心灵与多年的收藏经验去感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10:48 , Processed in 0.0904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