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一壶说茶—胡“文”乱“化”与五斗米“道”嘴馋“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4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欲横着厘清“茶”、“茶艺”、“茶文化”、“茶道”、“禅茶”、“茶禅一味”等等这些名相,先得将茶字摘除摆在一边,厘清“文化”、“道”、“禅”等等这些名相。“文化”、“道”、“禅”等等这些名相厘清了,再将“茶”这个物质载体附上,可能就好理解得多了。

      也许一壶少见多怪、落在偏见之中了,当代对“文化”、“道”内涵解释通透的大师级人物几希,兹列出一壶认为当代对文化、道内涵解释通透的大师对文化、道的解释:
      文化,这是个总称,代表了一群的人类,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乃至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行举动、讲话、做人的态度,一切等等。当然包括了演戏,包括了画画,一切都是文化。所以文化现在动不动就拿演戏啊,哎,开一个场面来。那我们今天就是一个文化。在网络论坛上,我写你看,我按照论坛主题提议题,自说自话,你参加讨论,这个排场是现代文化。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也许这种,这种状态的形式又落伍了,那只属于现代文化。

     “文化”两个字的意义,太大了!现在,一般人讲到中国文化,一讲啊,也有人高明的答复:“儒释道三家是中国的文化。”哎,多会讲,什么是儒释道三家的内容呢?一点都不知道。    

      读古书须先理解“道”、“德”、“天”等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也与汉代文字学的“小学”、“训诂”很有相关之处。因为我们要研究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诸子百家书籍,尤其是儒、道两家的书,对以上的几个字,用在不同语句、不同篇章里的涵义,并不可只作同一意义的理解。否则,很容易把自已的思维意识,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远了。

      “道”字的五个内涵

     “道”字,便有五个不同用处:

      一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为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词,例如,《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事军事,叫兵道。又如《孙子》十三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是”,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四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五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教)更不用说,把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在上古儒道本不分家,上古儒道两家学说之先的《易经》对道的阐释有两处: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当然也有易经系辞为孔子所作一说,那么老子中也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阐释。实在是上古儒道本不分家,各从自己的立场与角度阐释道)

     而综合性命、心物为一体,圆融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总和,便统称之为“道”。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以统摄天人之际,为天地万物总体的功能,名之为道。

     道的本能,自然具备有一阴一阳,正反相成相制的作用。在阴阳正反的相互衍变中,各有各的同等功用,无所谓阳善阴恶,或阴善阳恶,这两者的功用,都是“至善”的。

      所以曾了著《大学》,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对“大学之道”的前提宗旨,完全是有所本而来的,也就是以“继之者善也”的发挥。但他对于“成之者性”乃至“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却只用“明明德”一词来表达人性光辉的一面,不另加详说。第一个明字,是作动词来用,也就是说,人性天然有自明其德的功能。所以到了子思受业于曾子之后,跟着著述《中庸》,便换了一种说法,一开始便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曾子所著述的《大学》,和子思继承著述的《中庸》之后,便把从人道出发的性情二字的性字,特别流行作为明通形而上道的表示。但要知道,曾子、子思,是春秋的末代人物,比释迦牟尼后生几十年,比苏格拉底、柏拉图又早生几十年。

      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译文所用的佛性、觉性,乃至明心见性,也都照样引用性字,作为现实人生的生命之源,作为表诠。因此后世道家神仙的丹道之学,有所谓性命双修之说等。尤其在隋、唐以后,因为禅宗的兴盛,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旨,在中国文化中,形成联系儒、释、道三家中心之学的台柱。因此而有南北宋儒家理学家们起来学步,大力主张以孔孟之学的心法,大倡其性理之学。我们了解了这个文化历史演变的过程,再回转到《大学》主旨的探讨,就更为明白。   

      乃至于“禅”,禅者,一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禅--怎么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4 13:11:29编辑过]
2#
发表于 2010-8-4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童子颂经在2010-8-4 13:10:00的发言:

      欲横着厘清“茶”、“茶艺”、“茶文化”、“茶道”、“禅茶”、“茶禅一味”等等这些名相,先得将茶字摘除摆在一边,厘清“文化”、“道”、“禅”等等这些名相。“文化”、“道”、“禅”等等这些名相厘清了,再将“茶”这个物质载体附上,可能就好理解得多了。

      也许一壶少见多怪、落在偏见之中了,当代对“文化”、“道”内涵解释通透的大师级人物几希,兹列出一壶认为当代对文化、道内涵解释通透的大师对文化、道的解释:
      文化,这是个总称,代表了一群的人类,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乃至生活的衣食住行、言行举动、讲话、做人的态度,一切等等。当然包括了演戏,包括了画画,一切都是文化。所以文化现在动不动就拿演戏啊,哎,开一个场面来。那我们今天就是一个文化。在网络论坛上,我写你看,我按照论坛主题提议题,自说自话,你参加讨论,这个排场是现代文化。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也许这种,这种状态的形式又落伍了,那只属于现代文化。

     “文化”两个字的意义,太大了!现在,一般人讲到中国文化,一讲啊,也有人高明的答复:“儒释道三家是中国的文化。”哎,多会讲,什么是儒释道三家的内容呢?一点都不知道。    

      读古书须先理解“道”、“德”、“天”等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也与汉代文字学的“小学”、“训诂”很有相关之处。因为我们要研究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诸子百家书籍,尤其是儒、道两家的书,对以上的几个字,用在不同语句、不同篇章里的涵义,并不可只作同一意义的理解。否则,很容易把自已的思维意识,引入歧途,那就偏差太远了。

      “道”字的五个内涵

     “道”字,便有五个不同用处:

      一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为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词,例如,《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事军事,叫兵道。又如《孙子》十三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是”,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四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五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教)更不用说,把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在上古儒道本不分家,上古儒道两家学说之先的《易经》对道的阐释有两处: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当然也有易经系辞为孔子所作一说,那么老子中也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阐释。实在是上古儒道本不分家,各从自己的立场与角度阐释道)

     而综合性命、心物为一体,圆融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总和,便统称之为“道”。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以统摄天人之际,为天地万物总体的功能,名之为道。

     道的本能,自然具备有一阴一阳,正反相成相制的作用。在阴阳正反的相互衍变中,各有各的同等功用,无所谓阳善阴恶,或阴善阳恶,这两者的功用,都是“至善”的。

      所以曾了著《大学》,开始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对“大学之道”的前提宗旨,完全是有所本而来的,也就是以“继之者善也”的发挥。但他对于“成之者性”乃至“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却只用“明明德”一词来表达人性光辉的一面,不另加详说。第一个明字,是作动词来用,也就是说,人性天然有自明其德的功能。所以到了子思受业于曾子之后,跟着著述《中庸》,便换了一种说法,一开始便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曾子所著述的《大学》,和子思继承著述的《中庸》之后,便把从人道出发的性情二字的性字,特别流行作为明通形而上道的表示。但要知道,曾子、子思,是春秋的末代人物,比释迦牟尼后生几十年,比苏格拉底、柏拉图又早生几十年。

      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译文所用的佛性、觉性,乃至明心见性,也都照样引用性字,作为现实人生的生命之源,作为表诠。因此后世道家神仙的丹道之学,有所谓性命双修之说等。尤其在隋、唐以后,因为禅宗的兴盛,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旨,在中国文化中,形成联系儒、释、道三家中心之学的台柱。因此而有南北宋儒家理学家们起来学步,大力主张以孔孟之学的心法,大倡其性理之学。我们了解了这个文化历史演变的过程,再回转到《大学》主旨的探讨,就更为明白。   

      乃至于“禅”,禅者,一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禅--怎么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4 13:11:29编辑过]

[em56][em57]   

 “道”字的五个内涵

     “道”字,便有五个不同用处:

      一是道路的道。换言之,一条路,就叫作道。很多古代书上的注解:“道者,径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为一个理则,或为一个方法上的原理、原则的浓缩之名词,例如,《易经·系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医药上的定理,有叫医道,或药物之道。用于政治上的原则,便叫政道。用事军事,叫兵道。又如《孙子》十三中所用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甚至自古以来,已经为人们惯用的口头语,所谓“盗亦有道”。或者“天道”、“地道”、“人道”等等的“道”字,都是指有某一个特定法则的道。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是”,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四是讲话的意思,这是古代中原文化习惯的用词,你只要多看看中国古典民间通俗小说,就处处可见,“且听我慢慢道来”、或是“他道”、“老婆子道”,等等,真是随手拈来,多不胜数。

      五是汉、魏时期以后,这个“道”字,又变成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或“五斗米道”等。到了唐代,佛家(教)也用它来作代号,如“道在寻常日用间”。道家(教)更不用说,把它视为唯我道家独有的道了。推而衍之,到了宋代,非常有趣的,在儒家学说学派之外,却另立一“道学”名词,自以为在“儒家”或“儒林”之外,别有薪传于孔、孟心法之外的“道学”的道,岂不奇而怪哉!

3#
发表于 2010-8-10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4#
发表于 2010-8-10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阴阳正反的相互衍变
5#
发表于 2010-8-11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6#
发表于 2010-9-13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em27]悟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9 08:14 , Processed in 0.05380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