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韘:
韘原为古人拉弓射箭时套于手指用以护手的工具,后逐渐演化为人身的佩玉。《诗·卫风》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其传曰:“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也就是说,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带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韘] shè 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韘] xiè 古通“渫”,疏浚。 笔画数:18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玉蝉,汉,长2.9cm,宽2.1cm,厚0.8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琀 h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