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2|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发些馆藏继续养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环托花叶带饰,宋,直径6.5cm。清宫旧藏。 [](Gh  
  作品为白玉制作,表面有褐色斑。圆形,多层次,下层为一圆环,上层镂雕花卉,似为百合,中部两朵花交错,周围饰叶、花,叶上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出花叶的筋、脉,图案简练紧凑。左侧近环处露一孔,以备穿带。 LLf%_j; &  
  此带饰的图案为典型的宋代花卉图案,主要特点为花叶简练紧密,花及叶的数量不多,用大花、大叶填满空间,图案表面少起伏,叶脉以细长的阴线表现,在透雕的表现方法上注重图案的深浅变化而无明显的层次区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清宫旧藏。 GRXprM?D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wOZdKM&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清宫旧藏。 _p(CJ0:9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V-1mohN<+f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相同。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oTG>yz4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6:00 | 只看该作者

 玉举莲花童子,宋,高7.2cm,宽2.8cm,厚1.1cm。清宫旧藏。 -W !\%{6tA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 $c^D^}l  
  作品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衣、裤、马甲等装束在同类作品中多有出现。唐代时,器物中已有荷莲童子图案,宋以后,这类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连生贵子”的含义,寓意吉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7:00 | 只看该作者

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清宫旧藏。 =RdTgW+  
  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uf\xyif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发展。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IO[5hC#  
}.lUB&'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ac{Wn)U'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 c >rT  
  此件作品为已知的早期玉臂搁。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aid<[wf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韘:

   韘原为古人拉弓射箭时套于手指用以护手的工具,后逐渐演化为人身的佩玉。《诗·卫风》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其传曰:“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也就是说,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带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韘] shè 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韘] xiè 古通“渫”,疏浚。 笔画数:18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玉蝉,汉,长2.9cm,宽2.1cm,厚0.8cm。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琀 hán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玉**,汉,其一长11.2cm,高2.9cm,其一长11.7cm,高2.6cm。

   两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首及**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

   这类玉**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

   治玉的一种方法。在玉的表面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玉握  青白玉辟邪,汉,长13.5cm,高8.5cm。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

   古人入葬时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称为玉握,象征握有财富。除使用玉**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为璜或其它玉器。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46:00 | 只看该作者
玉“益寿”谷纹璧,汉,高13.2cm,宽10.5cm,厚0.5cm。清宫旧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黄色斑。璧圆形,体扁平,内、外边缘处凸起,两面纹饰相同,均饰颗粒状谷纹。璧的上缘之外饰有透雕的“益寿”二字,字两侧分别雕一螭和一龙。螭为回首状,身有环点,长角。龙为阔嘴长唇,似由鳄演化而来,龙身有鳞,四肢及后身似兽身。

   清宫档案有关于“益寿”璧进宫的记载,称其为“拱璧”。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1:47:00 | 只看该作者
  玉龙螭纹洗,汉,长16.8cm,宽14cm,高2.8cm。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玉卧羊形砚滴,汉,长7cm,高5.6cm,口径1.6cm。清宫旧藏。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3 01:49 , Processed in 0.0586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