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老仿中的精品同样具有收藏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0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赝品里也能淘真金
            
                   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华人书画家收藏家联合会主席吴欢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玩收藏,实在玩不起。所以,我主张玩赝品。”吴欢还认为:“假古玩,真文化。我们玩的是赝品后面蕴藏的真正的文化内涵。”

                    此话一出引起不少人的非议,现在收藏圈里打假还来不及呢,咋还有人提倡玩赝品啊?在传统观念里,造假的东西都不被人看好,甚至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赝品搅乱市场、坑苦藏家,这喊着玩假货的,八成是个赝品的“托儿”。
                    吴欢这样说,并非有意为赝品开脱。很多收藏者普遍认同的是——即使是仿真制品,也并不是完全不值得收藏。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仿品,如今也都成了文物,也一样值钱了。由于仿真制品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种收藏者的需要,因此也就具有了收藏投资价值。
                    以书画为例,赝品也有收藏价值的事例的确很多。民国时期的画家张石园仿王石谷的画,江寒汀仿任伯年、虚谷的画,吴待秋仿王原祁的画等,几乎达到了与原作同等的价值。尤其是最负盛名的张大千,他仿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仍然被当今海内外不少著名博物馆所收藏。这些赝品技艺高超,装裱考究,能够以假乱真,绝非一般俗手可及,因此当属精品。
                    不久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也提出同样的观点,“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有赝品,但绝对不能把这些仿制的艺术品当成假烟、假酒那样打假,因为赝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艺术水准也不应该有真假之分。”
                    看来,赝品还是不能想当然地一概否定。当然,这里所说的赝品,主要是指旧时名家高手仿作出来的精品,能让人获得真正艺术享受的赝品。至于当今使用现代措施,高科技手段进行临摹的、仿名家的新型赝品,则不但毫无“卖点”,更无任何收藏价值。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玉器仿古鉴识

                             
                                   
                                目前,在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中,一般都把仿古玉与伪古玉等同看待。其实仿与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是模仿和效仿,仿占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花纹和占朴的风格,目的在于欣赏和玩好。同时也必然以间接的方式,反映出本时代的艺术风貌。而伪古玉则不同,伪是作伪,即纯粹的假货。
                                   
                                它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目的,刻意地按照美品的模式去碾店加工,不仅追求造型、花纹的逼真而且还要挖空心思,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对玉器表层进行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
                                   
                                曾有文物专家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考证认为;仿古玉出现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情,构成近古玉器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论点当是十分正确的。
                                   
                                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是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文化气氛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和制约的,所以仿古玉的产生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政策及社会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宋代政仪米分软弱来人重文轻武推崇理学,同时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人们对占物更加重视,仿古之风油然而生。虽然此时出土玉器不多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仿古玉,多取古代铜利器的造型和花纹以追三代之遗风。画面除了背面纹、云雷纹、婆龙纹等,有时还夹轨一些本时代的图案,使之相互融合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品可见当时玉玉在制作过程中似乎并未刻意作假,只是将古代的造型和图纹,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雕琢,以满足文人上大夫们答复古风的雅兴。可以说,这种仿古玉应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家贵族、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玩货人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美学价值。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一)宋代仿古玉
                                   
                                仿古玉大量出现于宋代,这一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承认,但是来代仿古玉的全貌目前尚不明了。有关卡代仿古玉的文献及实物材料非常零散,另外,考古发现的来代玉器就很少,其中仿古玉器就更少。因此,确定宋代仿古玉器的典型器物,研究其风格,还要借助于对来代玉器进行总体的排比和类比。宋代尚占之风盛行,大量仿古器物出现,其根源在于皇室的提倡。初,议礼局之制也,沼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史?礼一》),设置议礼局,更制古器是末代礼制的需要,它大大地推动了仿古器物的生产。仿古器物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古玩市场的存在。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玉器是当时的重要商品,市场上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商店,这些商店贩卖的玉器,除了应时作品之外,还包括仿古玉器。《武林旧事》较多地上述了宋代玉器的使用情况,对仿古玉的使用也有一些上述:“就中间沉香桌儿一只,安顿白玉碾花商尊,约高二尺,径二尺三寸,独插照殿红米五只”(卷七)。商代大件的白玉制品很少,更不见玉尊,这里所指的白玉碾花商尊,无疑是一件仿古作品,高二尺,径二尺三寸,属矮域形,是目前知道的最大的宋代玉雕仿古彝。《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记“进奉盘合,……空器;……玉香鼎一,盖全。玉古剑琅十七件”...... “玉古剑瑙”名称中虽称古器,其中也可能有仿古作品。从这段祀载中可以知道,宋代一些人曾通称玉器为“宝器”。宋代的仿古鼎,似曾用来焚香。
                                   
                                宋代的金石考据学对仿古玉的产生有较重要的影响。一般看来,一个时代的仿古玉制造,尤其是仿古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琢刻与作伪技术,还取决于当时社会对于古玉的认识。因而宋代对于古玉的研究与鉴别,曲折地反映着当时仿古玉制造的某些情况。目前能够看到的宋代考古研究书籍主要为《三礼图》、《考古图》、《宜和博古图》等。《三礼图》为早期著作,对古器名与实物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实物依据似不充分,因而某些器物的图形并不准确。后来的著作多从实物出发加以考证,描绘图形,研讨其古,对古代青铜鼎彝之器颇有研究,并涉猎玉器。受此影响,宋代的玉制仿占彝在造型上与古器较接近,从整体上看,宋代对于古玉器名称与对应关系的研究较薄弱。《三礼图》中瑙玉图、祭玉图考定的器
                                   
                                物虽多,但绘图所示绝少古器,《考古图》(卷八)考定玉器数件,其中包括谷璧、佩玉、带钩及玉剑饰所绘图形绝类古物。直到元代,金石考据学者对古玉考定的范围还很窄,朱德润所著《古玉图》考定古玉米数件。因而可以说,宋代对于古玉的认识,仍是刚刚起步,准确的认识仅限于部分剑饰、饰玉及为数有限的器皿、礼器,可以说来代的仿古玉器主要表现在仿青铜器方面,并有一定数量的仿古佩玉,剑饰、带钩及玉礼器。
                                   
                                来人张世南《游宦纪闻》上述了所见古器的纹饰及器形特点:“其制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鳞纹,细纹,栗纹,蝉纹,黄目,飞廉,经餐,故摘,虬龙,徽凤,熊虎,龟铊,鹿马,象写,延牺,铊岛,双鱼,皤尴,如意,圈络,盘云,百乳,鹦耳,贯耳,惬耳,直耳,附耳,挟耳,兽耳,虎耳,兽足,瘦足,百兽,三幅,腹草,瑙草,篆带,星带,辅乳,碎乳,立更,双变之类,凡古器制度一有合此,则以名之。”这些纹饰多数为古纹饰,或仿古纹饰;其中个别纹饰可能出现较晚。了解这些来代发现的古器物纹饰或仿古纹饰,对识别宋代仿古玉器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二)明代仿古玉
                                    从明代玉器遗存的实际情况分析,仿古玉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1、借鉴古器物的造型和图集装饰,是明代仿古玉器中惯用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有玉触、玉明、玉爵、玉卤、玉壶。玉等、玉立、玉鼎等,都是以商周时代的青铜礼器为本,结合玉料自身的特点碾琢成器;形式虽为仿古,技法上却具有鲜明的琢玉工艺特点。由于碾玉技术的原因,唐宋以前的古玉中尚未见到形体比较高大,器形是小口、广腹、深膛式的玉制品。因此这类仿古玉器实际上是对古器物造型和图案的借鉴,丰富了古玉的艺术表现力,开拓了琢玉的新领域。这类仿古玉器许多给人以淳朴、凝重和新颖的美感,其中不乏艺术杰作。
                                   
                                青玉蟠螭纹触,祀柱形体,束腰,扩口,足外撇。器身上下凸起大小九岫,作盘旋馆戏状。两只形体较大的已然爬行于见的口经,正伸首向饥内窥视,似已嗅到酒味的芳香,作探身欲饮状,形态异常生动。作品的造型和图案装饰均属仿古类型,但注重结合玉质的特点,充分发挥材料的艺木表现力,已然超越了单纯的仿古,具有新意。
                                   
                                白玉荔枝纹匹,单柄,敞流,器身隐起荔枝纹。作品的造型系仿古青铜器,而图索花纹则为明代早期的风格。
                                   
                                白玉兽面纹炉,敞口,广腹,自足,器身饰兽面效和兽形双耳。作品仿照商代青铜在的形制,造型古朴凝重,色泽治新明快。然而使用价值已由隆重的礼器变成了焚香用的熏炉。
                                   
                                总之,这些仿古玉器,实际是对古器物造型和图案的借鉴,明代许多比较大型的立体器物,形制多系此类。从根玉历史看,也具有推螭出新的意义。
                                   
                                2、明代的礼仪用玉较以前有很大变化。玉球、玉经、玉圭等礼仪用玉仍延续旧制,并以不同的形式和规格保留下来。但目前遗存的实物看,玉圭占有较大的比重。
                                   
                                山东邹县鲁荒玉米棺墓出土的青玉宝,长29.5厘米,器表面光素无效,玉质光洁明亮,是明代早期玉圭的典型作品。
                                   
                                江西南昌益端玉干枯枝墓出土的玉圭长15.2厘米,玉质呈青绿色,周身五行谷纹,是嘉靖时代的作品。
                                   
                                这几座明朝米氏玉墓出士的玉圭,应是皇帝按照礼仪规定御赐品。而明定陵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则是皇帝御用的,共计8件,其中有的光素无纹有的主表面阴线刻四山文,线内成金即史书所载”以象四镇之山”的镇圭,取其安定四祀之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圭,有的圭面上祀隐起《三星图》或《七星图》下部饰海水江崖图案。这类玉圭均属等级最高者所有。
                                    明代玉璧,形式变化较大,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皤滴纹,亦有饰谷纹和云纹者。
                                   
                                玉质以青玉、白玉居多,光泽明快。有的作品利用玉料的皮色。并巧妙地琢成凸起的皤赠纹和浮起的谷纹,具有消色的效果。这类玉肇碾治得小巧玲现,主要为佩带之用礼仪的规格已不似先前那么鲜明。历史上那种大型的刻谷纹、蚕纹、蒲纹和龙纹、风纹、兽面纹的玉璧。则很少出现了。
                                   
                                明代玉综,作为祀柱体祀地的礼器形体多变得比较矮小器身光素无纹。亦有多节式的小型玉综表面隐起似蚕纹的装饰。玉质通常为青色,略带棕黄色斑点,光泽比较暗淡,而早期那种分节式高大的兽面纹玉球,已不再应用。
                                   
                                总之,这类仿古礼仪用玉在明代玉器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基本形式有所保留,但已有了很大变化,不再具有原来的规模和深刻的内涵。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09:00 | 只看该作者

(三)清代仿古玉
                                   
                                清它所藏和所制玉器中,仿古玉器占有相当数量,远自新石器时代直至明代各时期的玉器都曾被仿造。这种古玉的仿制,力图体现出古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加工特点,其中很大一部分还进行过人工作旧处理,有些作品几能乱真。
                                    1、仿先商玉器
                                   
                                在清宫遗存的古代玉器中有许多商代或商代之前的玉器渚如良话文化的琼、璧、龙山文化的玉碎,二里头或广汉三星堆文化的所谓牙球等。其中许多玉器上刻有乾隆御制诗句。由此可以断定,乾隆时期商代以前的玉器已大量流入宫廷。对于这些玉器的确切时代,在清代尚不能准确判断,只是笼统地冠以”三代”之称。这一古玉群的存在,为清宫廷仿制古玉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清代仿先商玉器在造型、图案、风格方面皆极似古物,只是在加工工艺上,失去了手玉操作的笨拙之意而显得精致玉细有些经过作旧处理的作品酷似古物,凡欲乱真。
                                    2、仿汉代玉器
                                   
                                清宫玉器考古研究的一项突出成就,是对汉代玉器的准确认识和鉴别,这一成就被运用于玉器制造方面,产生了大量的仿制汉代玉器,其主要品种如下:
                                   
                                ①仿汉代玉璧。一般说来,商代以前的璧皆为索里,体积较大。春秋战国时的玉璧装饰精美,种类繁多,用途也极广泛,但体积较小。汉代至坐体积增大,装饰祀美这一特点颇适应于清宫将玉璧作为礼器和室内螭设品之用。因而清官所制玉里,很大部分仿照汉代作品,主要是谷验、薄璧和变形背面纹璧。谷璧和薄四,在造型和工艺上竭力追求汉代特点,但不加作旧处理。变形背面纹璧则不然,鼻、眼发现得更细致、更复杂,面部还增加了以变形云纹作装饰,给人以一种似汉而非汉的感觉。这类玉整种类较多,最常见者有两种,一种依汉罂样式,璧中部以一周绳纹为界界内础薄纹或谷纹,界外雕四组兽面。另一种是在维肉上直接雕仿汉兽面纹或四灵纹。这种玉墨在社会上亦有流传,一些鉴定家不敢贸然定其年代,往往推测为唐宋作品。
                                   
                                ②仿汉玉佩。清代制造的玉佩,很大一部分是在汉代玉佩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在造型上较汉代玉侃复杂。也有一些玉佩同汉代作品非常相似有的还曾被鉴定家误认为汉代作品。
                                这类玉佩主要是鸡心佩、牺烟佩、宜子孙璧式佩。宜于孙璧式佩一般都装于紫檀木匣中,配以诗画册页,可能是宫中赏赐用品。汉代宜于孙璧目前在山东地区已有发现,清代宫廷所制玉璧与之稍有区别,尺寸亦稍小。鸡心佩和幡烟佩与汉代作品惟妙惟肖,不仅购形设计相同,就连佩上的勾云纹及“O”装饰纹,也系采用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方法雕刻而成,线条若断若续,准确不乱,使依此特点鉴定汉玉的人皆上其当。但这类作品也有与汉代作品不同之处,或不作旧,保留清代宫廷玉器特有的蜡样光泽,成用消代宫廷玉作特有的人工烤色法焙烧仿古颜色。
                                   
                                ③仿汉玉酒器。清宫所制玉雕仿古彝器极多其形制多仿古青铜器。仿汉玉酒器的全貌时尚需进一步探索,一些鉴定家经过排比将一些故宫现存的、经过作旧处理的仿汉代玉后、玉角杯等暂定为明代作品,据分析,这些作品中亦不乏清代之作。其中有充足理由能定为清代仿汉作品的,有故宫现存的一件草柄活环杯。个别学者曾认为这件玉杯是汉代制造,但玉林所配木座上有乾隆题祀,祀载了宫廷玉匠姚宗仁肯定其为宗仁之祖所制仿汉玉器的经过,以及玉杯作旧的方法。所述作法与此玉杯上作旧特点相符,足以说明玉杯确为清代仿制。
                                   
                                ④仿古鹿卢环。鹿卢环为一大一小两个相连之环叠合后小环可套于大环之内小环还可横向转动。元人朱德润《古玉图》中绘鹿卢环两个考其为佩剑之饰,就环的纹饰风格看,应是汉代玉器,但目前考古发现的汉代玉器中,还未见到鹿卢环实物。清代制造的席卢环与《考古图》所绘稍有区别一般都为圆形。雍正时期的作品为墨黑色圆形环的截面为祀形,两环边缘略凸,两面雕仿古谷纹,两环华接处雕一小幅,整体风格仿汉或战国玉器,环外侧篆刻”雍正年制”款。
                                   
                                ⑤其他仿汉代玉器。清代宫廷制造的仿汉代玉器很多数量较多的是玉兽、玉鸟、玉剑饰等。玉望大致为两类:一类是羊、马、熊等现实主义作品;再一类是神化了的独角异兽这类玉兽一般都带有翅膀。玉鸟主要是仿汉代玉鸠首,汉代人崇尚鸠,认为它是不噎之鸟,汉天子曾将鸠首赐给老人,以表示不噎。这些作品一般不进行作旧处理,在雕法、抛光等方面保留着清代玉器的特征。玉剑饰产生得非常早汉以后,佩玉饰剑之风极盛玉剑饰大量生产。清宫遗存的玉剑饰很多是汉代制品。也有一些作品雕琢风格虽近似汉代,但表面毫无光泽,似有水浸泡后留下的水锈,又带有成片红褐色腻子以充沁色,颜色显然为人工所染其手法又与清代无异似为清代仿汉之作。
                                    3、仿唐代玉器
                                   
                                到目前为止,唐代玉器发现的还很少,清代宫廷藏玉中,属唐代的玉器为数更少这给仿制后代玉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宫廷仿唐玉器数量较少。目前发现的仅有玉人及玉现等几种。
                                   
                                ①仿唐代玉人。清代仿唐玉人有玉飞天、玉佛像等,较重要的是一件官服玉人。仿制品和所本原件皆为清宫遗存珍玩,同故丁”艺圃基珍”锦套里的硬纸册页上同班还有乾隆御笔所绘梅、竹册页由此可知乾隆帝对这两件玉人的珍视。两件玉人皆长4.6、宽1.6、厚0.7厘米,原件为白玉,立人形,双抽掩手,合于胸前,玉人身着长袍,左枉;袖及衣边有细阴线刻斜道,头顶为平形发冠,顶发由细密刚劲的阴刻线雕成。额头、顶发、两袖及下摆有黑色水银沁五处,头顶后部磕缺一处,由沁色和雕刻工艺可看出这是一件旧玉它的风格不同于来以后的玉人,也不同于汉以前的玉人,鉴定家们据其服饰确定为唐代玉器。第二件玉人的尺寸、形状几乎同第一件完全相同。不同处在于使用的玉树为东北地区产的触岩玉,颜色省绿,衣袍边缘的装饰线条间距较大头发雕得浅细曲折,已失古朴之意,玉人的下部沿络缝处用人工染色法染成黑褐色。第二件玉人有两处具有明显的清代制品特点,第一是颈项以上刻痕较新有的线条还保持着刀刻后的新碴。第二是人物的开脸方法及五官的结构,都有清代玉人的雕刻风格。据此可以断定第二件玉人是第一件的仿制品。两件玉人都备受乾隆帝的喜爱,第一件无疑是因为器物本身的古朴和稀少,第二件则在于仿制的巧妙。
                                   
                                ②仿唐“风”字形砚。“风”字砚是唐五代时流行的砚式,形如风字,或日形如钟。但上端是平的以端石、批石所制为贵,唐代是否有玉制品,目前尚不明确。清代宫廷遗物中有玉制仿唐“风”字砚,砚形如“风”字,上部有一砚池,砚膛极浅砚的边缘有凸起的装饰线,砚表面为黄褐色的烧古颜色。玉砚是砚中精品,它具有石砚的全部优点不吸墨,墨在砚上不易变干变稠,发墨快,出国细书写后容易表现墨的光泽;不损笔主要是不损笔毫。玉砚的制造需要很高的技术,主要表现为对砚膛的处理。玉的硬度极高不易加工,砚膛粗细不在于玉质本身(石砚主要取决于石质),而在于加工的方法。一次定型后,使用中不易发生变化。如果制造时磨得过细,则滑而不发墨,犹如玻璃磨得过粗,则砚膛如挫,发墨粗又易伤笔毫。清宫所用仿古”风”字玉砚,砚膛细润砚形古拙嘉庆帝异常喜爱,砚底铊刻“嘉庆御赏”篆书字样。
                                    4、仿宋、元、明玉器
                                   
                                清代宫廷仿制的宋、元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主要有仿宋代玉人、玉杯、玉佩,仿元代玉炉顶、玉带扣、带钩,这些仿制品的制作极下功夫,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在工艺上和细微局部的加工上都具有宋元风格。仿明代玉器最典型的是仿“子刚”款玉器。明人徐树丕《识小录》日:“画当重宋,而迎来忽重元人。窑器当重哥、汝,而迎来忽重宣德、成化,以至嘉靖亦价增米倍。若吴中陆子刚之治玉……亦比常价数倍。”由于这股收藏风的盛行,随之产生了一股仿制、伪造之风。清宫遗存的玩器中,假宣德炉、假果园厂漆器、假景泰款珐琅器、假三松款竹雕比比皆是。陆子刚是吴中著名玉匠,清宫遗玉中,“子刚”、“子刚”或类似款识的玉器有数米件。
                                   
                                这些玉器有的收藏于精致的盒匣中,有的做嵌件嵌在木、漆器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仿制品,子刚款鹤鹿同春繁就是一件代表作。磐长25.7、宽8.3厘米呈“八”字形,上部凸出钱雕双婆龙,磐一面雕鹤、鹿、松树、灵芝;另一面刻诗句及款识。从筹的造型、纹饰结构及上部双鳌龙的雕制看,皆具清代宫廷玉器特点。磐表面还仿照明代玉器磨出所谓“玻璃光”,但终不及明代玉器亮,并于光亮中含有润蕴之色。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民国仿古高手汤临泽
  汤临泽是民国收藏界的奇人,他最擅长仿古做假,所伪造的古字画、古董对于鉴定经验不足的人来说,简直无从分辨真伪。就连吴昌硕、吴湖帆等这样的书画大师,也都被他蒙骗了,可见他造假手法之高超。
  汤临泽潜心研究、复制宋元书画,仿制古陶瓷、铜器、碑帖、竹刻、印章等,长达三十多年,所仿制的与真品一模一样。有一年,镇江某大户人家拍卖家产,汤临泽购进了一批犀牛角料,回家根据印谱仿刻了百多个明代官印,其古朴浑厚与真品绝无二致。被一广东富商看到后,以为遇到了宝贝,以大价钱买去。然后,富商特意请大画家吴昌硕和篆刻家丁铺之各写鉴定识语,还隆重为之特制了精致的银质印盒,作为镇宅之宝珍藏起来。后来吴昌硕了解仿造内情后,拍桌大骂道:“汤临泽这小子,竟骗到我老头子头上来了!”但是,吴昌硕骂归骂,他对于汤临泽的仿古手法也认为不简单,从此汤临泽就成了吴昌硕缶庐的常客。
  收藏家田寄苇从冷摊上购来一个铜香炉,价值仅四元。汤临泽见到后端详了一下,说:“能不能借我赏玩几天?”田寄苇慨然说:“您若喜欢就送给您得了。”几天后,汤临泽把香炉送了回来,田寄苇竟然认不出了,只见香炉上斑斑驳驳全是绿锈,还有些泥土痕迹,炉底还刻了年号,好像是新出土的文物。这个香炉后来被来访田家的客人看到后,愿出五百元买下,田寄庐不得不佩服汤临泽的仿古技艺。
  国画大师吴湖帆喜爱曼生壶,他久慕汤临泽的名声,特请他用自己珍藏的一壶仿制一柄。汤临泽做好后交给吴湖帆,吴湖帆无法辨别哪一柄是原件,向汤临泽请教后,分别贮藏起来。几天后,汤临泽又拿来一柄曼生壶,吴湖帆大惊,问他哪来这第三柄。汤临泽这才坦然相告:“这柄才是您收藏的原件,前二柄均为仿造,我是聊以戏探您罢了。”
  汤临泽的寓所,是他仿古书画的工场。在墙壁上,经常悬有文征明、祝允明甚至文天祥、史可法等名人的仿制书画条幅,任雨淋日晒使其自然破损,然后就破损处加以修补,最后看上去就是古色古香的“真迹”。拿到古玩店里,收藏者都以名品视之。
  收藏家钱境塘经常挟古画来汤临泽家请求鉴定,一次他出示几幅宋元无款花卉册页,汤临泽看后笑道:“这是我仿的。如果价格不高的话,你不妨收下来,决不会吃亏的。”
  解放后,汤临泽任故宫博物院金石书画鉴定委员会专门委员。在故宫里有他的裱画工场,他收集不少从旧画上拆下来的旧裱头,将其化为纸浆后加以锤炼,放在细竹帘上做成整幅。他这种制作古纸的技艺,被许多书画鉴定名家认为是“天下无双”。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也仿古:家具

 

 国家博物馆首个当代仿古家具现身鹏城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式家具上品“黄花梨无束腰霸王枨画案”、“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将于5月12日在满京华艺展中心分会场举办的“明韵清风”古典家具文化节上闪亮登场。这两件家具由被业界称为“当代鲁班”的伍炳亮创作设计,当代设计师创作的作品能入选国家博物馆,尚属首次。

                    伍炳亮是著名的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广东省家具协会副会长,曾于2006年荣获 “中国家具设计杰出贡献奖”,也是我国传统家具设计界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第一人。他从业28年来,主要从事明清家具的收藏、研究以及设计制作,对明清家具的造型、结构、以及文化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以“型”、“艺”、“材”“韵”为准则的传统家具评鉴与设计制作指导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改良与创新设计出数千件明清式艺术家具,作品深受国内传统家具资深专家学者、收藏家的肯定与推崇。
                    “黄花梨无束腰霸王枨画案”长210cm,宽81cm,高82.5cm,外型简洁优美,线条流畅,以霸王枨、马蹄脚为点缀,成功地传达出了典雅平和,意蕴内敛的气质。伍炳亮在继承明式家具简约精致风格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把传统的束腰、牙头等删减下去,换之以无束腰榫接的连作方法,与面下的直承牙条、霸王枨等相映衬。
                    “四出头官帽椅”高116cm,深度56cm,其作品造型优美,且做工精良,扶手弘度,后背孤度,恰到好处,简洁明快。
两件家具均以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形妙意精,尽得明式家具“言简意赅、形简而味深”之精髓,使人“初看感动”,“再看心动”,堪称明式家具之上品。
                    此前,国家博物馆在收藏这两件作品时,曾派出相关专家对当代高端红木艺术家具市场进行了广泛的考察,要求所收藏的家具在传承明清家具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有所发展与创新,在用材、工艺、造型和整体美感上都应该代表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国家博物馆经过审慎的选择,最终把“橄榄枝”抛向伍炳亮。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玉雕大师”姜栓兰
                  自上世纪60年代进入玉雕界后,姜栓兰首创了镂空玉球的雕法,而且讲究精巧灵动、想象力丰富的雕工技艺为其在大江南北获得了“姜大怪”的名号。在他带出的200多名玉雕徒弟中,有十多人获得省级大师的称号。他介绍说,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古人常用玉比喻世界上美好高尚的事物,代表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玉器的雕工对技艺要求非常高,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经验。一块好的玉石经过高水平的人工雕琢,会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和魅力。
                   
          当前按玉雕类型主要分为仿古和创新两种:
     仿古类中包括仿商周、战国及汉代的玉器,以及仿明清风格的玉雕,其刀法浑厚古朴,线条流畅;
     创新类则以全新理念设计贯穿了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多以现代作品为主。
     人们欣赏古品玉器图册时可了解到古玉从史前的古朴、雅拙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剔透、博大精深,从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赏玉层次,还有助于品鉴仿古玉雕是否做到“神似”。而创新型玉雕是市场上更难得的,因为玉雕的构思、立意、形式、色彩等要素齐全,情与景,物与韵要达到高度的统一。
     姜栓兰举例说,玉雕人物要注重头、手等关键部位的塑造,花鸟重在羽毛层次的塑造。此外,人们品鉴名家雕工也要了解相关流派的知识。当前市场上比较推崇“京派”的人物佛像、“海派”的炉瓶器皿、“苏杨派”的山水以及“津派”的花鸟雕工。
9#
发表于 2009-10-20 21:34:00 | 只看该作者
[em56]
10#
发表于 2009-10-20 21:38:00 | 只看该作者

注意伪古和仿古的区别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7 21:53 , Processed in 0.0613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