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精彩不断!
换个口味试试,
转贴:
古玩收藏小说------打眼
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新上路者往往像一个踌躇满志的猎人,刚愎自用,趾高气扬,无视路途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满眼只有猎物,没有危险;而长途跋涉者遭遇过蛇咬,变得缩手缩脚,常怀井绳之虞。以愚之见,这门课程的复杂深奥超出任何初学者的想象。 私有意识出现于人类社会那一刻起,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戒贪。人性的弱点是会被人利用的。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绵不绝的是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逾五千年,况且今天许多收藏品还早于这个时代。各类新石器时期文化的证物至今还在收藏者中流传,传递着古老而诱人的文化信息。面对这样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文物信息系统,每一个智者都渺小得不能再渺小,所掌握的知识再丰富也不过沧海一粟。文明的积累在此刻的力量,轻而易举掀翻任何蔑视它的好事之徒。
这个好事之徒就是我们自己。在物阜民丰时代,收藏的乐趣在坊问传染蔓延,据古人之物为今人所有,此乐趣妙不可言。人性的弱点就在这妙不可言中一点点展现,面对诱惑,不再评估自己的能力,孤注一掷,以博弈心态上场,后果甘苦自知。
引子:眼大还需要有“神”(1)
一
收藏界(过去也叫“古玩行”)里的玩家们,常奚落别人,却又最怕落在自己头上的两个字儿,就是——“打眼”!
这“打眼”略似“现眼”,但是比起现眼来更甚。因为丢人现眼不花钱,最多让人家哄几嗓子。打眼可就没这么便宜了,不仅叫人当面或者背地里喊:“哦——!给他一大哄哟!”最让人肝儿疼的是:得生生的用钝刀子从身上往下剁肉。
是人都喜欢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谁没事儿愿意把走麦城的倒霉总挂在嘴边儿上?怕的是像古人所说的“夫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因此,比剁肉还难受的,是这事儿还不能跟人家说,说出去了不仅没人同情您,还会让大家对您的眼力甚至能力产生怀疑,那可是后患无穷的。
没辙!把咬碎了的牙往肚子里咽吧,咽得下去咽不下去,可就看您自己的涵养了。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把古玩又叫“骨董”。我想,牙是骨头生的,一摊上打眼的倒霉事儿,就得把这些小骨头儿嚼碎了愣往肚子里咽,而且连口水都不能就,个中滋味只有玩家自己清楚,这大概就是玩“骨董”一说的由来吧?
嘿!是哪位哲人说过:把玩骨董能把玩出一世高雅,收藏骨董能收藏出万贯家财来着?我真想偷着跟丫急一回……
现在世面上有文才的主儿特多,所以写文章什么词儿都敢往里捅,当今好像挺时髦“拷问”一词。比如“拷问良知”,“拷问诚信”等等,还有人要通过河南的二里头遗址来“拷问夏王朝”。但是在这个盛世收藏的今天,有没有人敢站出来拷问大家的眼力?拷问造假者的心计和手艺?拷问人们在这满世界的骨董文玩当中,能辨认出几件是真家伙?再说得明白点儿,就是拷问您为什么会有打眼的时候?
2005年某月某日,当今的古玩泰斗座客电视台的某节目,那个戴眼镜的主持人“端得无礼”,死乞白赖地追问老先生,“您是否也打过眼?”老先生很是睿智,总能够绕过他的话题。
无奈,主持人退而求其次,说:“那就请您谈谈对当今骨董造假的看法。”
老爷子便轻搔着满头银丝,感慨抑或是无奈地借用了一句毛主席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节目可是面向海内外播出的,有着亿万万的观众,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这儿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二
古玩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于世上的,我没有考证过,倒是在史书里看见当年齐宣王有那么两句闲篇儿:“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这好像就是在赞美文玩收藏。可见,这收藏的乐趣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近代,又有鲁迅先生的文物不仅传承了文化,必要时还可以“救援经济”之说,这古董文玩的升值潜力便不言而喻了。
然而,顺应着这纷繁变幻的文玩收藏市场,一支高智商、绝手艺武装起来的造假大军便挥师南北、所向披靡。几百年来,人们就像躲不开瘟疫一样地躲不开赝品的纠缠,于是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就拼杀了几百年,好不惊心动魄!难道这不也是道德与欺诈的较量?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人们便争先恐后地为盛世收藏谱写新的篇章。于是,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收藏家若花聚蜂蝶,看着让人既兴奋又有那么点儿担心。兴奋的事儿自不必多说了,担心的问题好象有点离谱:这么容易就形成了个“收藏热”?它可别最后成了“收藏传染病”吧?收藏具有传染性,这不是我发现的,我没这么高的道行。但谁都知道,“人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动物,因此,所有可在人类中间传播的东西——行为、思想、产品都具有传染性,与传染病毒一样”。收藏既然有着那么多的乐子,那张三打个喷嚏,李四就难免鼻子眼儿痒痒,这还都是关系亲近的。其他那些“弱关系”(即熟悉但不经常来往的)也不含糊,前几日就有个三年五载见不着面儿的医疗界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几年来花了五六十万元钱,买了一百来块带着“血沁”的古玉器。
问:“您怎么干上这个买卖啦?”
答:“跟你学的。”
“我何时'教导'过让您老人家往这潭浑水儿里跳?”我诚惶?诚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受你传染呀……”对方嘻嘻哈哈。
受我传染?妈的——我怎么有种成了SRAS期间果子狸的感觉了?您说说,现在我能不告诉朋友们注意“打眼”——这血淋淋的俩字儿吗?
说这世界上真有没打过眼的人,那就是从来不动收藏这个念头的(当然,他也未必就不在其他的领域里“打眼”)。但凡玩儿收藏的人,谁敢说自己没打过眼?小打小闹也就罢了,偏有那些拼着身家性命往前冲的主儿,结果大多从此一蹶不振,甚则有当场惊疯者。
前些日子,我就拜访了某位曾经从“死亡线”上刚刚缓过来一口气儿的收藏家。
问:“打眼之时何如?”
答曰:“若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心崩舟!”
皆叹曰:“赝品猛于虎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0 11:21: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