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玉颜色变白,最常被讨论;清人陈性在《玉纪》中就说:「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随之浸入于中」。 可是,1974年美国学者Handy and Gaines 提出了古玉受沁而变色,原因是处于强碱的环境造成,而非是埋藏墓中的时间长短或墓中的干湿状态(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pp.433-434, 1975)。 1983年,郑建认为鸡骨白的成因是火烧造成的(郑建,《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学集刊3),他是经过200℃低温及1000℃高温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1000℃时样品由绿色褪色而成白色,而认为」火烧玉」的可能;1991年闻广也经过实验,认同此看法:「加热至600℃以上,玉块表层变为棕黑色,及至900℃以上褪色发白且半透明度明显降低」。 1991年吴棠海根据南越王墓的出土资料(图30),及高足玉杯(图31)的色变现象,推论:“白化成因并非外来沁染,而是发自玉质内部的‘质变色’”(闻广,《中国古玉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宝玉石》第4期,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