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 由滇国出土玉器谈起  

        古玉色变的现象,自古就常提及: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说:「古玉有血玉、尸古、黑漆古、渠古、甄古及土古。」;清人刘大同在《古玉辨》中:「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及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清人陈性在《玉纪》中:「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随之浸入于中」

        而「滇国玉器」书中,数处提及玉器时,有如此的描述:「…有钙化现象出现,近一半的玉片已看不出玉片原来的质地。」(赵美,《滇国玉器》,页12。)、「质硬但较脆,有钙化现象的古玉…」(赵美,《滇国玉器》,页42。)。
        这是玉器常见到的风化现象,而相对于中原的玉器而言,滇国玉器的风化现象显然较为严重,原来半透明的软玉,大都变成了不透明;而玉器原来的浅绿、浅黄色也变白、变褐,甚至形成了所谓的」鸡骨白」。
        可是这个现象,却只发生在软玉,而玛瑙、绿松石却仍保有原来的色泽与透明度(硬度低的材质如孔雀石、珊瑚当然另当别论)。
        科学仪器鉴定了玉器的硬度、密度、折光率,也指出材质为软玉还是玛瑙还是绿松石、孔雀石、珊瑚…等,但是,玉器的颜色为何改变了、为何失透了,这对于出土玉器的研究来说,一直是个疑惑,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所以,本文针对玉器入土后,在颜色所产生的变化,而呈现的现象及可能的原因来作讨论,希望能使出土玉器的色变现象有一个较清楚的归纳与解释。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0:00 | 只看该作者
出土玉器的色变现象
        色变也就是玉器颜色上的变化,所以,如果是玉器原来的颜色,就不在讨论之列。
        可是,出土古玉有些应为玉的原色,却被误认为入土产生的色变,最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一、多色玉:
        产于中原附近的玉石,常见到玉石本身就有多种的色泽(图1为玉石剖面),这种现象并不是色变,而是玉石原来的色泽。
图1
图1.jpg

        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连环玉璧(图2),三片玉璜纹理与玉色完全相同,为一件成形对切的玉器,可以明显看出为玉的原色;
图2
图2.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的玉璧(图3)及陜西宝鸡市北郊墓葬出土的东汉玉辟邪(图4),也是多色玉的呈色。
图3
图3.jpg

图4
图4.jpg
下载 (49.85 KB)
2007-12-13 23:02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1:00 | 只看该作者
二、黑白玉:
        黑白玉是指白玉里含有石墨成分,有的呈聚墨状,有的呈点墨状,大部分都是深浅分布不均,和白玉相混,
如图5为现代玉雕的作品
图5
图5.jpg

河南洛阳小屯村一号墓出土的战国骑兽玉人(图6)就是点墨状黑白玉;
图6
图6.jpg

用来作俏色的作品,并不常见,(图7)为现代的巧雕作品,河南安阳市小屯北地11号房子出土的玉龟(图8)与陜西蒲城县贾西乡出土的玉牛(图9),就是聚墨黑白玉;
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来创作,在精心设计,唯妙唯肖,趣味十足。

图7
图7.jpg

图8
图8.jpg

图9
图9.jpg
下载 (56.67 KB)
2007-12-13 23:02

4#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2:00 | 只看该作者
三、玉皮:
        玉石材料若为经河水长期滚动的水产玉,其外表常有一层厚薄不一的黄褐色的皮壳,称为玉皮(图10);此种颜色并非玉器入土以后所产生的变化;
图10
图10.jpg

陜西咸阳市渭陵西北出土的玉辟邪(图11)及北京故宫藏的玉虎鹰饰(图12),就是利用玉皮的巧雕作品。            
图11              
图11.jpg

图12
图12.jpg

滇国的玉石材料种类可谓丰富,除了软玉、玛瑙之外,还有绿松石、琥珀、珊瑚、孔雀石、大理石、琉璃…等;而这些玉石当中,有些玉石虽然密度或是比重并不高,经过上千年的风化作用,仍然保存光亮如新,却也毫无色变可言。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东汉「蚀花玛瑙管」(图13),整体呈现肉红色、半透明,无任何色变;
图13
图13.jpg

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玛瑙牛头形墬」(图14),仍为红色、晶莹剔透;
图14
图14.jpg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玛瑙铜鼓形珠」(图15),四件珠子都呈透明状、光洁滑润、有玻璃光泽。
图15
图15.jpg

「滇国玉器」书中叙述到玛瑙的出土特征时,也说:「完全光亮如新」。           
「滇国玉器」书中叙述到绿松石的出土特征时,也是说:「光亮如新」。
云南曲靖八塔台41号墓出土的「兽首形绿松石墬」(图16)表面平滑光亮,颜色依旧绿色闪蓝;该墓出土「人头形玉墬」(图17)在全器白化的玉器上,更是突显了绿松石的原貌。

图16
图16.jpg

图17
图17.jpg

同样为高硬度的水晶,出土时也保存了亮丽如新的外观,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发现的「水晶杵」(图18)、江西上饶市茶山寺更有出土的「水晶璧」(图19),均可用晶莹剔透来形容。甚至连低硬度的琥珀,都出现透明光泽的出土品—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墓的「琥珀珠」(图20),整体呈枣红色,半透明状。

图18
图18.jpg

图19
图19.jpg

图20
图20.jpg
下载 (41.78 KB)
2007-12-13 23:02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3:00 | 只看该作者
表一:玉石硬度比重表明

材质

硬度

比重

折光率

备注

滇国软玉

5.5~6

2.89~3.04

1.59~1.61

「滇国玉器」页44

玛瑙

7

2.61~2.65

1.54~1.55


水晶

7

2.65

1.54~1.55


绿松石

6

2.80

1.61-1.65


琥珀

2.5

1.08

1.54-1.55




         可是,属于高硬度,比重最高(在玉石中)的软玉(表一),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风化现象,尤其是颜色上的改变。所以,这些颜色并非玉质的原色,而是经过风化而改变了玉的颜色。
6#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古玉受浸 色变之说,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以来,清代诸人如陈性的《玉纪》、刘大同着《古玉辨》、刘心宝的《玉纪补》、李凤公所撰《玉纪正误》、竹园之《古玉考》等都有所论述,所论浸色不下八十余种,总称为古玉十三彩。
        可是,这些沁色,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作以下的探讨 :

1. 水银沁:
        杨柏达在《传世古玉辨伪的科学方法》一文中指出:「水银既不能附着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页242)

2. 血沁:
        清人李凤公所著《玉纪正误》书中,言及「受血沁色赤」一节,认为「尸体入土,血液腐败,已无色泽可言,安能于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坚之玉石。」认为「血玉」,属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所致。
        邓淑苹在《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人血在短时间内就会凝固变黑,而古玉的受沁是要相当时日的。」所以,血沁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由考古已见的出土古玉,可以归纳几种最常见到的色变现象:

一、变白色:
        这也是俗称的「白化」、「钙化」、「石灰沁」,白化严重者称「鸡骨白」,顾名思义也就是玉器的颜色变白了,这也是软玉色变最普遍的现象。
        无论软玉原有的颜色为浅黄绿、浅绿,都有呈现白化的现象,甚至,有些白化严重者,连软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变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义应是:玉质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变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体都变白了(图21:春秋,云南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有的在局部(图22,明代,云南昆明市荷叶山),有的出现在表面、有的在里层甚至深度白化,并无一定的规律。

图21
图21.jpg

图22

图22.jpg

        而且,白化的严重与否,似乎与年代的关系并不绝对,因为,有的软玉虽然年代久远,可是只有局部白化(图23,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而清代的出土软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图24,清,云南昆明市荷叶山;图25三,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





图23
图23.jpg


图24
图24.jpg


图25
图25.jpg
下载 (45.76 KB)
2007-12-13 23:18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4:00 | 只看该作者
二、变褐色:
        玉石的自然呈色会出现白、黄、青、碧、灰、黑等颜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现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说是河床所造成的色变),可是出土古玉呈现褐色的机率非常高;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饰」(图26),玉料由黄绿变成局部褐色,云南呈贡县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战国「有领玉璧」(图27),颜色灰绿中呈现褐色;


        对于这些自然沁色现象,杨伯达说:「天然沁色或浮于表面,或渗入深层,深浅不等,自然生动,几无定律可循。」(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页13。)。

图26
图26.jpg

图27
图27.jpg
下载 (40.98 KB)
2007-12-13 23:18

9#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变绿色:
        玉器的色变以变白最为常见,变为褐色也常见,其次就是出现变为绿色;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之「有领玉璧」(图28)及「玉环」(图29),器表都呈现与玉色不同的灰绿色,这应该是玉器入土而产生的色变。
        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纪录说:「有铜锈沁染斑」(古芳,《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64.65)。

图28
图28.jpg

图29
图29.jpg
下载 (36.52 KB)
2007-12-13 23:18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出土玉器色变的成因

        什么因素让古玉变了颜色呢?这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疑问。清人刘大同的《古玉辨》就说:「受沁之原,不易深究。」
        而玉器于墓葬的环境变量实在太多了,与玉器接触的物体有可能是泥土、铜器、铁器、漆器…等,墓葬环境有可能潮湿、干燥或是水浸、冷热,所以,探讨玉器色变的原因,的确有困难所在;
        不过,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数据不断增加,文史、考古专家及自然科学如矿物学家的投入,使得玉器色变的成因已显出轮廓;这对于还原器物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器物成形的工艺研究,有相当的意义。


一    变白色

        出土古玉颜色变白,最常被讨论;清人陈性在《玉纪》中就说:「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随之浸入于中」。
        可是,1974年美国学者Handy and Gaines 提出了古玉受沁而变色,原因是处于强碱的环境造成,而非是埋藏墓中的时间长短或墓中的干湿状态(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pp.433-434, 1975)。
        1983年,郑建认为鸡骨白的成因是火烧造成的(郑建,《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学集刊3),他是经过200℃低温及1000℃高温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1000℃时样品由绿色褪色而成白色,而认为」火烧玉」的可能;1991年闻广也经过实验,认同此看法:「加热至600℃以上,玉块表层变为棕黑色,及至900℃以上褪色发白且半透明度明显降低」。
        1991年吴棠海根据南越王墓的出土资料(图30),及高足玉杯(图31)的色变现象,推论:“白化成因并非外来沁染,而是发自玉质内部的‘质变色’”(闻广,《中国古玉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宝玉石》第4期,1991年)。

图30
图30.jpg

图31
图31.jpg

        1992年刘良佑认为白化乃至鸡骨白的现象,是因为碳酸气与玉器中的钙结合形成碳酸钙而析出,发生「脱钙」现象堆积于玉表而发生白化(刘良佑,《古玉新鉴》台北,尚亚美术出版社,1991,页264)。
        1994年闻广透过室温红外吸收光谱,认为受沁过程中并非同时而是先后发生的,而且:「闪石受沁后其矿物未变,并没有钙的增加,古玉受沁后的显著变化是显微结构变松,由此导致了其半透明度的丧失及褪色变白,其原理和同为水(H2O)的固体状态的冰与雪的差异相似,即冰因是致密的故具透明度。」并认为流传的古玉「钙化」说,与事实不符,此术语不应继续使用(闻广,《古玉的受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总134期,页92)。
        1997年杨伯达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对良渚文化由表及里的渗蚀就较为严重,均变为鸡骨白」(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综论》,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但是,1998年钱宪和认为火烧白与风化造成的鸡骨白饰不同的,火烧白表面无光,而天然风化的表面有玻璃光,自然风化是因为晶间空隙的发生,不仅硬度变得较低且当光线进入时产生折射、乱射形成白化的现象,并认为在湿的环境中玉器容易白化,细致的玉质不易白化(钱宪和,《古玉之矿物学研究》,《东亚玉器二》香港: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p.230)。

        当实际观察玉器时,可以发现白化容易发生在玉器的边缘地带,如河北平山中山国六号墓出土的战国玉璧(图32)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新石器时代玉璧(图33));这应该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此处玉石结构较为疏松,所以较容易白化,符合闻广与钱宪和的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8 05:02 , Processed in 0.0739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