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58|回复: 75
收起左侧

[分享] “泛红山文化玉器”与黑皮器的概念和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5 2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个要说明的问题:

1,明确“泛红山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泛红山文化”是作者命名的一个史前的考古文化,它的时空范
   畴书中已经提到。其时间大约是距今三万年至四千年,在地质年表上它跨越了两个时段,即末次冰期和新石器时期,地质年表上称作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前一阶段,即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期间,尚处于末次冰期。后一阶段,即距今一万年至四千年,处于新石器时期。其地域范围自东北亚跨越北太平洋至北美的西北部,其中心地
   区是东北亚地区。红山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的红山诸文化均属泛红山文化的范畴,它们是新石器时期的泛红山文化。现在有人将自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中国北方的红山诸文化称为泛红山文化,其实他们说得的是新石器时期的泛红山文化,即后一阶段的泛红山文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

zzz.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泛红山文化研究2

 

          末次冰期末期发生的殃及世 界的大洪水

 

  末次冰期的高峰阶段,即距今2.4万年至1.4万年期间,大量海水被冻结成冰。据估计,这使得全世界的海平面平均下降了400英尺以上。其后,气温逐渐回升,在末次冰期接近尾声时,大约是公元前7000年左右,绝大多数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比最低时上升了约400英尺。这时海岸线的轮廓与现在大致相同了。此时,末次冰期晚期沿海地区的大片陆 地被淹没了,冰川完全退缩到两极地区,冰川的分布状况与现在基本相同了。(参看泛 红山文化网站中泛红山文化区在末次冰期时的地图,其中红色标示的陆地在公元前7000年时已全部被海水淹没)

 

  末次冰期在距今14000年以后,气候转暖,冰川开始融化。在其融化的初期2---3千年时间里,一直处于缓慢的消融状态中,海平面也是缓慢上升的。然而,在融化到一定程度时,冰川下层积水过多,冰川突然崩塌,使海 平面瞬间急剧上升,从而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1993年,通过海底岩芯标本的研究证实:在公元前8700年左右,地球暖化加剧,50年内气温上升摄氏7度,大部分冰层是在短短13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化与崩塌,导致了世界性可怕的灾难。这一灾难使得人们在末次冰期创建的文明被摧毁殆尽。冰川的急剧融化与崩塌也引发了气候的剧烈变化,使得大批动物死亡,很多物种在这场灾变中消失了。生态环境随之发生急剧改变。由于海平面的急升也会引发地球板块的移动或升沉,从而产生强烈的地震,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也随之改观。在此可举一例: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于13000年前的面积为现在面积的两倍,中等海平面比现在低70米。生活在当时的大体形乳齿象在此次灾难中消失了。最近,在70米下的海底发现了它们的遗骨。在日本内海80米深处也发现过乳齿象的牙齿。

 

  在此次灾难对于人类来说同样是毁灭性的,灾难过后只有极少数的人类留存下来。东北亚与北太平洋地区的泛红山文化消失了,世界其它地区的文明也同时消失了。如此严重的灾难深深地留在了当时幸 存的人们的心中。直到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大洪水的传说。冰期过后,遗留下来的人类又开始了新一轮文明的创建,这即是新石器时期的文明。所谓“新一轮文明的创建”,即是说,新石器时期不是人类文明的初创期,而是承前启后再创文明的时期。新石器时期之所以能以旧石器时期无可比拟速度向文明迈进,是因为当时的人类不是晚期智人,而是有文明背景的现代人。这是泛红山文化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全新的历史观。用这个观点去认识和审查远古史,很多远古的谜团将会迎刃而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5 16: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掌门人


    我赞同掌门人泛红山文化的概念。红网值得推行与学习的是寻找真理,对人类文明有着独有的見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称这一阶段的泛红山文化为红山诸文化为好,这是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来的,是很科学的。“泛红山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突破,它将现代人的产生和人类的文明上溯
    
到末次冰期,它告诉人们人类文明的始端不是新石器时期而新石器时期之前的末次冰期,即地质年表上的晚更新世。新石器时期是人类承前启后再创文明的时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中华文明的始端同样不是新石器时期,更不是夏、商之际,而是晚更新世晚期。

2,“泛红山文化玉群”的概念和意义

在泛红山文化的广阔时空范围内所制作的玉器均称为泛红山文化玉器。在三万六千年期间和广阔的地域上制作玉器的数量当然是很大的,故称之为“玉群”。每一件泛红山文化玉器都是史前文明的载体,均有其文化内涵,正是因为其数量大,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文明信息,使我们有可能发现这个失落了的非常重要的史前超文明。这就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真实意义和价值所在。其考古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这里所谓“史前超文明”是指相对于新石器时期而言其文明程度很高。观察泛红山文化玉群,我们会发现其前一阶段的玉器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造型与工艺上均优于后一阶段玉器。这并不违背人类发展的法则,而是因为在泛红文化前后两个时段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断层。这即是末次冰期结束时,严重的自然灾难毁灭了泛红山文化前期的文明。这次灾难也造成地球上很多物种的消失,同样也是毁灭人种的灾难。新石器时期之初,人类就是在人数极少,环境极恶劣的情况下艰难创业,再造文明的。虽然如此,新石器时期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是很快的。究其原因即是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是有文明背景的人类。笔者推断,在末次冰期的晚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人类的文明,否则就不会有新石器时期的文明,以至人类自身也难于沿续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泛红山文化”是猜想或幻想的乌托邦吗?
      
      

“泛红山文化”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红山型文化玉器实物基础上的科学研究。以泛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始自末此冰期的史前超文明的发现是其研究结果与必然结论。其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绝非主观的凭空猜想,“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一书的后记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些猜想,而这些猜想是建立在实物基础上的,不是凭空幻想。如“外星生命体”一章中有许多奇异的造型,因为
   他们远离了地球人的生活,故只能猜想,有待于
   今后的科学证实。另外书中涉及人类学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定论,只能说是假说,所谓“假说”即是合乎逻辑但未经证实的理论。泛红山文化,这一关系到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现,改写了人类历史,人们将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审查历史。泛红山文化,这一失落了的文明的再现,首先要感谢泛红山文化先民,是它们为我们留下了如此重多如此重要的文明信息,没有泛红山文化玉群我们是不可能发现泛红山文化的。当然有了泛红山文化玉群的实物基础而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有所发现的,应该说,“泛红山文化”的发现是辨证唯物史观的胜利。理论的形成是源于实
   践的,正确的理论在于它能指导实践并不断的为实践所证实。笔者相信“泛红山文化”的理论将会指导实践并被今后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使泛红山文化的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善,更加辉煌的再现“泛红山文化”的全貌。

                                                                           杨天佑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泛红山文化研究1         

               

                                           末次冰期北太平洋地区的气候与生态概况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一书所论及的泛红山文化始自末次冰期,晚 期智人向现代人的过渡阶段,距今约四万年至新石器时期。其地域范围是以东北亚为中心的北太平洋地区。因此,有必要对当时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作一简要的叙述。

 

  末次冰期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在此期间,寒冷期和温暖期(或称间冰段)是交替出现的。由深海钻探的氧同位素记录提供了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精确资料。资料表明在距今4万年至2.5万年左右曾是一个较温暖的间冰段。自距今2.4万年至1.4万年是寒冷期或称作末次冰期的高峰期。自距今1.3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气温迅速回升。上述气温变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地是同步的。

 

  在末次冰期整个北美大陆,包括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都被一英里厚的冰层覆盖。当时的海平面很低,现在的白令海峡是干固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是一片干固狭长的陆地。究其原因,是受到北太平洋黑潮暖流的影响,使得该地区温度比其它同纬度地区较为温暖潮湿,比较适合人类和多种生物生存。

 

  东北亚以至整个亚洲,晚期智人多出现于距今4万年至3万年期间,这个时期恰是末次冰期温暖的间冰段。这一时期也是晚期智人向现代人的过度阶段。在此期间内,泛红山文化经历了其产生及发展阶段。在距今2.4万年至1.4万年是寒冷期,据考证,此次寒冷期的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东北亚地区年平均降温超过摄氏10度。在此期间,大陆的冰体总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很多生活在北方的动物南迁。故笔者推断:在此期间,部分泛红山文化先民向南迁徙,随之泛红山文化扩散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在末次冰期的晚期,生活在该地区的动物群称为“猛马象---披毛犀”动物群。该动物群主要有梅氏犀、印度象、猛马象、水牛、猎狗、驼鸟、鹿、野驴等。大体型的动物多分布在纬度较高的高寒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动物如印度象、犀牛、水牛、驼鸟等,这些生活在温带或热带的动物出现在该动物群中,证明该地区当时曾有过温暖的气候环境。这些动物的造型也多出现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如犀牛、象、水牛等。这些动物可能是寒冷期后自低纬度地区迁徙而来。199612月,辽宁省新民市附近,曾挖掘出一件完整的水牛角化石,经专家鉴定,确认其时间为距今1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晚期。这一发现证明东北亚地区,在末次冰期晚期曾经有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于末次冰期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气候与生态环境关系到当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我们研究现代人的产生与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末次冰期晚期的文明是现代人创建的,所谓现代人即是与我们现在地球上的人类相同的人类。在泛红山文化区,现代人的产生大约是距今4万年至三万年期间,当时正值末次冰期温暖的间冰段,随着现代人的产生与发展泛红山文化也经历了其发生与发展阶段,在距今2.4万年左右,即寒冷期前,曾发展到一个高峰期。在接下来的约一万年的寒冷期对于人类无疑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寒冷期过后,即距今1.4万年后,由于无法抵御严酷的自然环境大部分智人人种消失了,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类已是现代人。末次冰期的寒冷期过后约三千年的时间里,泛红山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该地区人类已发展到以现代人为主体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生产、科技和生活水平均已超过新石器时期的水平, 故称其为史前超文明。世界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形。人类这一阶段的文明对于整个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新石器时期的文明进程,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没有这一阶段的文明,人们便不可能有抵御各种自然灾难的能力,人类就会像很多物种一样,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的大灾难中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期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2007年度科学领域的十大发现, 最近一期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2007年度科学领域的十大发现,  任老师您好!
>      最近一期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2007年度科学领域的十大发现,其中第六项中国科学家今年6月宣布,他们发现了距今已有7000万年历史的一种巨型似鸟恐龙化石,被命名为二连巨盗龙.第七项考古学家对1952年在南非发掘出土的一个古人类头骨化古重新分析后发现,它距今已有3.6万年,可证实现代人类在大约6.5万年前至2.5万年"走出非洲",这是迄今有关"走出非洲"理论的第一个确凿化石证据.这也说明泛红山文化古玉存在的可能性,要用好任南红山文化古玉网站这个平台,展开泛红山文化古玉实物探讨,开展国际性的交流,在所有红山文化古玉爱好者中,打上泛红山文化古玉的铬印.
>
>                                           致
>                                         礼!
>                                                   辽宁:赵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15 22:15:1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泛红山文化研究3

                                          

              末次冰期晚期生活在泛红山文化区的人类

 

 

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各种人物的造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是我们发现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据。在“万古奇珍----
  
红山文化玉群”一书的总论中提
  
到: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古人的造型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的造型中,相当部分是原始人类的造型,如有些人物头型似早期智人,眉骨突出,没有垂直的前额。且多数人物的双腿不是直立而是弯曲的。由此可见,泛红山文化玉群为我们提供了早期智人到与现代人相同的新人的造型。新人的造型以蒙古人种居多。这表明,当时泛红山文化区是一个智人人种与现代人混居的区域。据考古发现,亚洲的晚期智人多出
  
现在距今3万至5万期间。在泛红山文化区的晚期智人有河套人、山顶洞人、扎赉诺尔人以及韩国丹阳的垂杨界人、日本的绳文人等,另外还有未消亡的早期智人,如辽宁的金牛山人等。在末次冰期晚期,扎赉诺尔人的分布很广,有些考古学家认为,他们起源于贝加尔湖,逐渐东迁至黑龙江、韩国、日本等地,还有一部分跨过白令海峡直至美洲西北部。也有的学者认为他
  
门是从中国的南方迁徙到北方继而扩散到世界广大地区的。

现代人的产生时间应该是晚于晚期智人,笔者估计其时间大约是距今4万至3万年左右。他们是由少数的晚期智人因基因突变而产生,他们的脑量与晚期智人相同,但是他们在生理上与智能上与晚期智人均有质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自他们产生之日至末次冰期结束前两万多年时间里,他们逐渐取代了当地的智人人种,并创建了末次冰期的文明,特别是末次冰期的寒冷期过后至末次冰期结束前,即自距今一万三千年至一万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创建的泛红山文化发展到高峰期,当时已是以现代人为主体的母系氏族社会。从泛红山文化玉群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养蜂、养蚕等付业,社会化的手工业
  
,天文观测和航海技术等。其文明程度已超过新石器时期,是史前的超文明。这一时期的文明不仅关系到新石器时期的文明进程,而且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泛红山文化玉群中有众多外星生命体、不同物种的融合体以及生殖文化的微观
  
造型,因此笔者猜想:现代人的产生以及末次冰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外星科技的介入有关。依据进化论的观点,从腊玛古猿进化到人类经历了800万年。而现代人产生于
  
末次冰期的晚期,仅两、三万年内即脱离蒙昧进入文明,其主要的文明成就很可能是在寒冷期过后的2—3千年内完成的,这不仅是在泛红山文化区,在世界范围内也大致如此。为甚么会是这样呢?是否在末次冰期的晚期有外因介入了人类的发展呢?我们可以猜想,但有待于科学的判定。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有些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学者对现代人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现代人起源于东非的依索比亚,在距今15万年左右,在那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晚期智人的现代人群体。他们在智能、体能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远
  
超过晚期智人,大约在距今10万年以后,他们向世界各地迁徙,逐渐取代了各地的智人人种,成为了现代人的共同祖先。著名遗传基因华裔学者金力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收集了一万多个中国人的细胞作遗传基因测试,结果证明:中国现代人同样起源于东非,并由遗传学的证
  
据显示:一些东非现代人的后裔大约于四万年前由中国的南海登陆,分作两支,一支迁徙到中国的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另一支迁徙到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金教授的这一观点尚未被中国的古人类学家所认同。如果金教授的立论成立,那么笔者在前文中所讲的各种晚期智人都未能发展成现代人,在距今3—4万年期间在东北亚地区出现的现代人是从非洲而来。是他们创建了泛红山文化时期的文明。金教授还认为:现代人分布到世界各地后,由于地域、气候与生态环境等的不同逐渐
  
形成了不同肤色、外貌
  
和语言的种群,并且他们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这种交流包括人群
  
间的融合与文化交流。金力的学说不为中国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界以及很多中国人所认同主要原因是金力的学说只有遗传学的证据而没有人文考古的证据。有趣的是,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很多不同的人物或动物的形象为金力的学说提供了人文考古有价值的实物佐证。笔者认为,以人类遗传基因为依据去探索古人类的迁徙和发展的轨迹是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分子考古学”。它与以古人类的遗址、遗迹、文物和墓葬等为依据的人文考古是相辅相承,相互为补的。对古玉器的研究属于人文考古的范畴。中国的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它覆盖了自远古至今的中华文明史,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史前时期,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笔者在“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一书中对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研究也是对当时的现代人(不是晚期智人)在中国和环太平洋地区发展轨迹的探索,也即是通过玉文化去探索中华民族早期在文明进程中的发展轨迹。

 

 

泛红山文化的理论涉及到现代人的产生、中华文明的产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及宇宙生命、外星文明、外星文明介入人类文明等重大学术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为学术界所关注,而且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泛红山文化的理论是基于对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研究,正是通过泛红山文化玉群所带给我们的文化信息的解读,使我们了解到在末次冰期出现了现代人和由他们所创建的末次冰期的文明。由此可见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多年来玉文化并未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如谈到新石器时期,他们只重视石文化、陶文化;谈到夏、商、周时期他们只重视铜文化,很少提到玉文化。笔者并不否认石文化、陶文化、铜文化的重要性,但它们都是中华文明进程中阶段性的文化载体,只有玉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特有的贯彻始终的文化载体。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有一部玉制的中华文明史,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自2000年中国学术界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笔者在此提醒此项工程的参与者们千万不可忽视中华玉文化在此项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并以“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一书作为向此项工程的献礼。

发表于 2009-8-15 2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9-8-15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遍《泛红山文化的理论》,

对泛红山文化与诸红山文化的关系有了一点认识。谢谢版主!

发表于 2009-8-16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8 19:39 , Processed in 0.06117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