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angch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黃鐘家藏印璽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09-8-19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盘古在2009-8-19 11:56:00的发言:

以物论物,勿伤和气,每个人都有收藏的权利,我们应平等看待。

 

 

真要落到实处很难. [em64]

102#
发表于 2009-8-19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8-19 22:31:00的发言:

 

劝朋友们再从头到尾看看此帖,我是又看了一遍。

 

不能笑笑就过去了,

 

 

我一直坚持“拍砖”、“挑刺”是爱护,

 

一味的奉承、欣赏是不负责任。

 

 

为什么一再的说这是“1+1=2“?

 

 

我们看了这贴好好想想,

 

如果老先生在玩古玉的当初碰上了“敢于直言”的人,

 

或者说当初就有懂得“1+1=2”的道理,

 

听得进别人的劝告,

 

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可是到了今天,大家设身处地替老先生想想:

 

还怎么回头呀?

 

面对那半间屋的“钟爱”,谁说什么也没用了。

 

 

我们通过这贴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呀?

 

 

 

“拍砖军团”真的是“爱心军团”。

 

即使真的有一两件东西拍错了,

 

也比现在的结果好上一万倍!!!!

 

 

[em48]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01: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8-19 22:5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本來不想說了! 但忍不住還是要申明幾點:

 

第一:  我東西的真偽, 只有任老師說了算!

 

第二:  Shanmao評起我的清璽, 語氣與北網及雅昌評任網的紅山, 完全一模一樣: 東西完全假, 勸都勸不聽! 

不是很諷刺嗎! 你們認為我聽不進忠言, 多少紅山藏友對任網又何嘗不這麼認為呢?

我想任網的朋友, 有信心任老師的鑑定法是對的! 自己的收藏是對的!

相同的, 我對自己的收藏也有信心!

 

第三:  我已經在前帖中, 請版主大人將我所有帖子刪除; Shanmao身為版主, 理應尊重我的意願; 但我發現Shanmao並未尊重我的意願, 反而擅自把我的帖子當作反面教材! 這是不對的, Shanmao兄!

 

第四: 既然到現在都未刪; 我改變心意, 請版主大人永遠保持此帖, 當Shanmao版主的反面教材也好!

或是那天證明我的東西是對的, 當成是現代版的卞和獻玉也好.

 

第五: 光說我東西是河南貨, 如何服人; 請發幾件讓大伙比較比較; 如果光練嘴跑, 但根本都沒收藏過清璽, 只會說別人收的假; 那請問這種行為與北網雅昌說任網假有何區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0 1:53:31编辑过]
104#
发表于 2009-8-20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黄老,您好!作为一名晚辈新手在此也说几句,如果有不当之处,请老先生原谅。其实我对这些藏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在老黄最后评论前我就发短信和他聊过这件事,在论坛上很多人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像我们这种年轻人有时真的不太注意网络文明,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样上网的,老黄有他个人的观点,能在您老贴下留言我想也是出于善意,他的错误就是不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哪怕就是真理,别人也有接受的过程或者根本不接受的权利,不会因为黄老说是中华国宝,大家就认为是国宝,也不会因为我们几个人否定,而就改变您老藏品的性质,圣人有言:“犯而不校”,想老先生这位饱读诗书词赋典雅的文士不会真的和我们这些晚辈计较,在此向老先生敬茶,还望今后不时见到黄老藏品,使我等后生有“就有教者正”的机会[em27]
105#
发表于 2009-8-20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方而不割在2009-8-20 8:47:00的发言:
黄老,您好!作为一名晚辈新手在此也说几句,如果有不当之处,请老先生原谅。其实我对这些藏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在老黄最后评论前我就发短信和他聊过这件事,在论坛上很多人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像我们这种年轻人有时真的不太注意网络文明,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样上网的,老黄有他个人的观点,能在您老贴下留言我想也是出于善意,他的错误就是不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哪怕就是真理,别人也有接受的过程或者根本不接受的权利,不会因为黄老说是中华国宝,大家就认为是国宝,也不会因为我们几个人否定,而就改变您老藏品的性质,圣人有言:“犯而不校”,想老先生这位饱读诗书词赋典雅的文士不会真的和我们这些晚辈计较,在此向老先生敬茶,还望今后不时见到黄老藏品,使我等后生有“就有教者正”的机会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概是我个人脾气就是这样!看到这么多的低劣的仿品被人当成传世之宝,的确心里很痛心的!有的话是不得不说的!我没有故意冒犯那位黄先生的意思的!我只是说几句公道话!去伪存真!真想对那位黄先生喊一声 不要再信什么宝玺宝器了!

106#
发表于 2009-8-20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shanmao版主其实早就说过,如果他收集了那么多同类的东西,就不会听任何人说了,[em56][em219]

107#
发表于 2009-8-20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先给黄老先生道歉!

 

您先消消气,

 

要是我的做法让您感觉是与您说的另外两个论坛一样了,

 

我就应该道歉了。

 

 

如果您不离开这个论坛,

 

我们可以慢慢讨论,

 

 

我存的图片太多了,

 

一时没找到,

 

我还真存过“河南石佛寺的仿品图片”。

 

 

看来能不能用“实证”说话,

 

是您满意不满意的关键点,

 

我会注意的。

 

 

 

 

但有一点需要声明一下,

 

任老师那是一个中心,

 

保存了一些反面教材,

 

 

可我们手里谁保存那么多仿品呀?

 

所以,不管在哪个论坛,

 

要出示实例物证都是困难的。

 

还请老先生明鉴。

108#
发表于 2009-8-20 18: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米粒在2009-8-19 22:51:00的发言:

 

 

真要落到实处很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米粒儿弟弟拿几件出来大家看看,保证我这个菜鸟会实话实说,说的对错就另当别论了[em225]

109#
发表于 2009-8-23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大爷,咱们先说说这玉石的材料吧。玩儿玉的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叫“千样玛瑙万样玉”。说明这“玉”的种类实在太多了。但古玩收藏界玩儿玉器的,大都讲究玩儿新疆的和田玉,最好的得说是和田料中的“羊脂玉”和“仔儿玉”,现如今还有没有?有!但太少了,所以行里人都知道“一克羊脂百克金”哪,老实讲在一般玉器收藏爱好者的手里很难见到,常听人说从新疆出差回来,就得到了不少的和田玉,真是瞎掰!要是这么容易就得着了,它何至于比金子还贵重呢?五十年代初期,一只鸡蛋可以换同样大小的一块和田玉仔儿料,可现如今,这么大的一块“仔儿”,没它个大十几万、几十万您都別想。

  玉这玩意儿,出自昆仑山,但一出了和田似乎就不是“玉”了。所以您现在看到的所谓“玉石”,大都不是什么正经和田料,有“岫岩玉”、“独山玉”、“东北黄料”、“密玉”、“江苏玉”、“京白玉”、“青海料”、“青田石”、“俄罗斯白玉”、“阿富汗白玉”、“巴基斯坦白玉”、“韩国白玉”,等等,说道实在是忒多了。至于还有用什么“英石”等矿物质代替的,最次的得说是用玻璃或者树脂合成出来的就更甭提了。从八辈祖宗那时候说起,玉的“替代品”就不下几十种,不要说一般人,就是行家里手“眼神儿”稍差或略微的疏忽,就先得被“材料”给打了眼,您还别说做工与做旧了,这潭子水呀,实在是太深了!

  通常玉器的造假分三类:一是材料假,根本就不是玉的材料。二是雕工造假,这里又分“老玉新工”、“新玉新工”和“假玉新工”。第三就是颜色作假了,这当然就是目前最常见和最“实用”的,因为所谓“一白遮百丑”哇,美人儿都是如此,何况“美玉”呢?当然,这个“白”不仅仅光指“玉石”的白颜色,需要什么年代的,咱就能往上边招呼什么色儿。所以玉器造假的,往往是造“三代古玉”的假居多,因为此类玩意儿的真品几乎都是出土的,传世品极少见,所以只要能“证明”是出土的就好蒙人呗。

  说起来以前老一辈的玉器行还是讲点“诚信”的,是“瞒年代不瞒材料”,就是在老的或新的正儿八经的和田白玉上雕新工、做旧然后卖大价钱。这些玩意儿要是放到了今天,它也算是“好东西”喽!只可惜呀,眼前市场上的所谓玉器,大都是他娘的“四不像”或者叫做“十三不靠”。冲您这么看得起我,今天我也真就不瞒您了,我背来的这些“玉器”首先根本就不是玉,那上边的“旧”,都是“裱”出来的。所以呀,今天咱在这儿就简单地说说这“裱工”——玉器的“做旧”吧。

  常见的玉器“做旧”也叫“人工染色法”,约摸有十多种招术。大抵都是围着玉器被埋入地下生成的被地下水、土、锈等给腐蚀出来的“沁”上边转悠。其实说起真正的“沁”来,那是玉器的一种瑕疵,一种缺陷,就跟挺漂亮的大姑娘那白净的脸蛋儿上长了几颗麻子或者起了各种颜色的斑块儿一样。这本该是被妆饰或者掩盖的,玉——讲究的就是个白璧无瑕嘛。然而这个“沁”的确又是被地下的水、土、锈等给腐蚀出来的,更是今天的好古玉者鉴别玉器新旧、真伪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因此说来,今天的人们懂不懂玉料先另论,可对“沁”这个字儿却“了如指掌”了,于是“沁”这种原本玉器身上的瑕疵,在今天就被人用来证明是“出土古玉”的“依据”。

110#
发表于 2009-8-24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方而不割在2009-8-20 18:29:00的发言:

米粒儿弟弟拿几件出来大家看看,保证我这个菜鸟会实话实说,说的对错就另当别论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等于莫说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5 17:55 , Processed in 0.1418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