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发现始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发现始末 
 
                                  [  http://www.northnews.cn  时间:2008-11-19 17:22:42 来源:北方新闻网  318 ] 
 

  今年5月中旬,赤峰市红山区文物管理所与赤峰学院历史系联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人员在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附近发现一处红山文化时期原生态中型聚落遗址。此处聚落遗址是红山区境内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距离市区最近的一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内容丰富。初步探明,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聚落遗址的发现有望改变赤峰市红山文化考古停滞不前、只能通过采集到的玉器、陶器和石器来解释红山文化内涵的尴尬局面,为赤峰地区成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提供了有利证据。。

  犁铧尖翻出聚落址遗迹

  说起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与中美联合赤峰考古调查队擦肩而过的故事。2007年9月,中美联合考古赤峰调查队曾在发现地附近进行过一次调查,但由于人手有限等因素,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喜悦、幸运与考古队调查人员擦肩而过。最终,使得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晚发现近1年。也许是机缘巧合,红山先民遗迹却在犁铧尖上翻滚的泥土中惊现于世。聚落遗址的发现地以前是一片荒山,今年春天才由承包人耕种。由于在耕种时承包人使用了翻转犁,犁尖刚好将遗址上层的陶片翻到地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换成其他翻地深一点的大犁,这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而犁尖翻到地表的陶片刚好为红山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组的普查人员采集标本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为进一步确认聚落遗址的学术价值提供了最有利的证据。6月15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来到红山区文钟镇,对新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进行实地踏查、论证。通过对地表遗物和周围环境的分析,认为该遗址是一处中小型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普查工作细致严谨

  赤峰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王惠德向记者介绍,整个普查工作细致入微,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每一寸土地。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之前,红山区对普查队员首先进行了严格培训,普查队组织队员参观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一队设在赤峰学院的文物陈列室,并邀请在赤峰地区从事20多年考古经验的老师给工作人员详细的讲解器物的年代、纹饰、质地等特征,让队员在普查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判断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文化性质,教普查人员如何识读标本,并进行了野外实习。5月11日普查队分为6组,分别由赤峰学院历史系的专业人士和红山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任组长正式进入田野工作。每个普查组每天工作范围大约在2平方公里。同时要求各组普查人员对采集到的标本每日进行清理登记。由于各组组长都对赤峰地区各时代的文物研究具有一定水平,遇到重大发现基本能“一眼定性”。在魏家窝铺发现陶片标本后,普查人员在第一时间对遗址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确认,经专家组确认后及时上报到自治区考古所和国家文物局。发现时间定格为2008年5月18日。巧合的是,这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神秘遗址招来盗掘分子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学者及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员赵志军,内蒙古博物院院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广林,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乌兰及赤峰市有关领导纷纷到发现地考察。当时,出于保护目的,文化部门对这一重大发现十分低调,并未公布遗址的具体地址。相关部门低调沉默的同时,众多专家学者却纷至沓来考察遗址,越发给发现地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社会各界纷纷对文化遗址的性质进行揣测。一些不明真相、捕风捉影的人开始蠢蠢欲动,以讹传讹,更有甚者开始做起了盗掘的打算。当时,幸好聚落遗址的地面上长着庄稼,别有用心者多少顾及到庄稼地的主人,才不敢在地里轻举妄动。秋收之后,发现地的保护压力自然增加了。因为当时人们不知道这地下究竟埋藏着什么宝贝,就连附近一些村民也产生了在地里挖宝的念头。这更让红山区文化局等负有保护责任的相关部门压力倍增。

  村民自主保护遗迹

  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址被发现后,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认为,它将填补赤峰地区全面掌控红山文化内涵的空白,成为诠释红山文化的有利证据。为保护聚落遗址不被人破坏,10月9日,王惠德副教授来遗址所在地的周边村庄,就文物保护进行了宣讲。当时,尽管正值秋收季节,但还是很快就召集到了村民代表、村干部、小学校长、土地承包人,就遗址发现地的学术价值及保护意义进行了宣教。在秋收农忙季节,数十人坐在一起听宣讲,这在农村绝对是十分鲜见的事儿。同时,镇、村还成立了相应的遗址保护组织。庆幸的是,负责遗址保护的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村民们自我保护遗址的意识增强,开始把保护遗址发现地像“保护自己家财产”一样看管,有的村民往场院拉庄稼,想修一条便道,主动向相关部门请示能否动土。10月17日,当文物管理所的赵爱民带领钻探队的同志前往发现地工作时,竟然被当地的村民盯梢,并且部分村民还上前进行了一番盘问。

  “外界关注度越高,我们保护的责任越大,心理压力越重!发现遗址是好事,可保护工作出一丝差错我们就是罪人。”红山区文化局负责人对记者说,“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在保护遗址方面我们的压力大大减轻了。现在可以告诉人们遗址发现地的准确位置,甚至是GPS坐标……”

  延续红山文化研究脉络

  对于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王惠德副教授有自己的见解,红山文化的发现,如果从鸟居龙藏进入喀喇沁崇政学堂教书,并在赤峰地区进行人类学调查算起,到今年正好是100年;如果从1954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兼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发表《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正式将以红山后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至今,也已经54年。红山文化的分布随着野外调查的深入逐步证实: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除了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调查和发掘再也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红山周边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也陷于停顿,作为赤峰人我们也不能不思考红山的未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辽宁西部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和积石冢的发现,把红山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峰,同时由于辽宁省不断加大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特别是宣传力度,外界渐渐忘却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在考古和历史学界掀起的红山文化研究热潮中,古老的红山却显得相对寂静。这种尴尬局面,终于在今年5月因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现而获得突破。

 


在红山文化命名地建遗址博物馆

  目前,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前期试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赤峰市有关部门希望通过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的科学发掘,建立起红山文化命名地独有的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向世界展示五六千年前赤峰先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把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这一赤峰近城区新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红山文化研究资源库和赤峰人文旅游的亮丽风景线。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政府部门已经对红山文化聚落遗址做出初步规划,首先,将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论证会,对遗址的性质及保护利用价值进行论证,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参考国际上保护史前遗址的实例,制订保护、试掘和展示方案。其次,逐级上报有发掘资质、水平较高的单位,在经过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最大限度地获取考古信息资料,为建立遗址博物馆和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做好建立申请国保单位的前期准备,并为下一步与红山遗址群整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基础。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期待着本次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能给世人带来更大的惊喜。(北方新报记者  汤军  实习记者  周建军)

3#
发表于 2009-8-3 12:44: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4#
发表于 2013-2-1 22:1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6-3 16:55:3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历史也有收获。谢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 02:22 , Processed in 0.0773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