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专家孙守道先生-开官方学者市场考古之先河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08-2-5 20: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阿玉在2008-1-24 21:09:27的发言:

阿玉说玉
   

俗话说得好:看人唯美,赏玉须古。这里道及的古玉是指高古之玉,即战国时期风胡子所说的玉兵时期的玉器。为什么要玩得那么高呢?理由有二:其一,这个时期的玉器是华夏文明的发凡时期,充满着华夏族原生态的艺术气息;其二,可以由此探究中华民族真正原创过程中各种原始意味的内涵,从而开拓中华远古史的研究领域。基于这两点,集藏古玉,兴味百增,更能反思国外为何崇尚我国高古玉的研究契机。笔者近十年来倾心研究,和国内外鉴藏高古玉的专家多有沟通,基本弄清了史前古玉的各自特征及渐变的线索,也就是北方泛红山古玉(我暂称其为“夷玉”)和南方泛良渚古玉(我暂称其为“越玉”)这两个文化板块,以及南北两大玉文化融合形成的龙山文化及齐家文化。北方从兴隆洼、赵宝沟、富河、红山到小河沿诸文化,南方从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诸文化,并进而南北相融,最后从海岱龙山、甘肃齐家再至商周等古玉文化的特点上,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出北方的形美和南方的线精合而为一,从而推断出原始古玉文化渐变的终极趣味(包括齐家文化融入古蜀文明等等)。于是一条玉兵时期的古玉发展暗线,可以若隐若现地联想出来。当然这只属于心灵考古的轨迹,或者是个人分析不成熟的推断。但有一点可以大致确定,在当年华夏各族战天斗地而又在自然灾害面前无奈迁徙的迂回进退中,这种灵玉肯定在他们的心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在结合现代田野考古的发现与历史文献如《山海经》等著的重合解读中,我似乎更能参悟出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灵玉中所渗透出的原始宗教的神秘内涵。
     

当然,在这里我只能做通史式的推究,华夏高古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神秘性和给人带来的悬念如要重新破解,还真希望爱好高古玉的人们能通力合作,重新开创一个良好的研究古玉文化的新天地。可是由于时下新玉收藏较强的趋利目的,严重影响了华夏高古玉收藏者的积极性,在重利轻史的时弊之风影响下,高古玉研究认同者不多。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准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到那时,高古玉收藏的最佳时机也就真正来到了。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努力提倡和呼吁。
     

前輩

敬禮

 

[em24]
112#
发表于 2008-2-5 22:5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今日

有幸

翻閱此書

孫老前輩

致敬

 

[em24]
113#
发表于 2008-2-6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114#
发表于 2008-3-5 00:22:00 | 只看该作者

頂起來

再學習

 

[em25]
115#
发表于 2008-3-22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太好啦!暇不掩玉,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老玉还要靠孙真人教晚辈辨别!
116#
发表于 2008-3-26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em17]

不错不错.

117#
发表于 2008-3-26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的好
118#
发表于 2008-3-26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em17]
119#
发表于 2008-3-26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em07][em17]
120#
发表于 2008-4-1 05:51: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虽然比河姆渡文化还来得早,但是它的雕琢技术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文化的发展,我认为红山文化应该是更早一些,应该是史前文化。小辈可能乱说,但是它的艺术、它的神韵、它的雕琢技术以及前辈们所应用的工具,连当代人也很难雕琢得出来,真是佩服!佩服啊!!![em17][em17][em17][em17][em17][em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5 11:34 , Processed in 0.0514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