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辱是修养提升之道,有利于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净空法师说:“如果我们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为我们能忍辱就能感动别人,教化别人。”,能忍辱就不会动无明。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星云大师常常举这样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禅师,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当地有一位大护法的全家对他都非常尊敬,经常到庙里来护持供养他。这个大护法的女儿私下与一个青年男子谈恋爱,并怀孕了。在那个社会,婚姻是不能由女儿自己做主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拷打他的女儿,追问那男的是谁。女儿被逼急了,就对父亲说:“就是你最崇敬的那个和尚。”父亲相信了女儿的话,暴跳如雷,跑去痛骂那位禅师。当小孩子生下来后,那父亲就叫人把婴儿给那个禅师送去,并到处散布禅师干了如此的坏事。禅师没有为此申辩一句,并每天出去找人化缘一点人奶来喂养这个婴儿。无论别人怎样议论取笑他,他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一边修行一边还照料着一个婴儿,过了一段时间,那个男青年被感动了,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对,很对不起大禅师,于是他请求女子的父亲原谅他。这位大护法才知道是冤枉了禅师,觉得自己罪恶极大,全家人到庙里陪理认罪。而禅师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这绝非一般人做得到的。禅师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我们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养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够感化别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这样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认为,待人接物应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过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范。当我们不能忍辱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你就会感得自己做得很差,跟佛陀的教导不相应。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作忍辱仙人时,有个叫歌利王的国王,带着妃子们去打猎。中午,他在帐篷里休息,妃子们却到山上玩。她们在一个小庙里看见有一个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顶礼,并提出很多问题。佛陀就给她们讲法,教化她们。国王醒后问妃子在哪里,当听说妃子们正在和一个年轻和尚交谈。心想:这和尚肯定存有坏心,他便提起宝剑径直来到小庙,看到妃子们正跪着把佛陀围在中间,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当时佛陀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后问他:“你恨我吗?”佛陀说:“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会再长出来。”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马上又长了出来。歌利王大惊,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时,歌利王是他父王手下的一个大臣。佛陀出家时,父王派五个大臣去追赶他,歌利王就是其中之一。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陈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这件事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教我们如何对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转化为恩人?这一点是很难做到,但至少在别人打我骂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了佛陀的膀子,佛陀都还要度他。那么这些打、骂,我们就更不应该起嗔恨心了。只要这样一想,心量就会开阔,思想境界就能逐步提高。
提升之道不离忍辱 。学习辨玉一途,固也如此。能够忍辱不生嗔,兼听借鉴,则心明眼亮,福报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