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CT、MRI基本读片知识










颅脑CT、MRI基本读片知识
轴位:
1、颅底层面:前半主要显示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筛窦、蝶窦及颞下回,后部依次为桥前池、桥脑、第四脑室、小脑,角池内可见面神经及听神经。第四脑室的中孔、侧孔亦可显示,如经过延髓层面的T1W1上,可见橄榄体及后组颅神经。
2、蝶鞍(窦)层面:可见额窦、额叶底部、后组筛窦、前床突、鞍背及鞍旁的海绵窦,中颅凹内少部分颞叶。占据后半画面的是脑干和小脑。第四脑室位于鞍结节和枕内粗隆连线的中点处,呈拱桥形,在桥脑基底部的下部,由于皮质脊髓束的重新聚集,出现一对称低信号区, T2W1上小脑前外缘灰质与白质及小脑诸叶显示好,同时可见齿状核,低场强呈高信号区,而高场强则为低信号区。在T1W1上角池附近可见较粗大的三叉神经束。
3、鞍上池层面:此层的中心以五角形或六角形的鞍上池最为醒目。五角形时,它的后方为桥脑上部,前角为纵裂,两前外侧角与侧裂通。后外侧连接小脑桥脑角池。六角形时,后角为脚间窝,两全外侧角为环池。鞍上池内可见视交叉、视束、垂体蒂、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环池内可见大脑后动脉。脑实质从前至后为直回、颞下回、海马沟回、枕极,大脑脚之后为小脑上部。如层面偏向上丘平面,则在鞍上池中可见乳头体、动脉、神经。在T2W1上可见中脑中信号较低的呈新月状的皮质脊髓束等。
4、第三脑室下部层面:该层面的前部主要容纳两侧额叶,并可见前角下部和尾状核头,该部大脑纵裂内可见大脑前动脉的断面;中部主要是岛叶和岛盖及其内侧的豆状核。丘脑后下部在中脑顶盖部的前方;后部为颞叶和颞叶下部;该层的中线结构,自前至后为纵裂、第三脑室下部、导水管、四叠体池、小脑上蚓部、小脑上池。
5、基底节层面(第三脑室顶层面、蝴蝶层):大脑纵裂、透明隔、第三脑室、松果体等中线结构显示极佳;侧脑室前角呈蝶状对称分布。前角外上角为锐角,其两用人才侧间距成人在40mm以内;两侧室间孔与第三脑室成“Y”形,室间孔之前为穹隆柱,后部为丘脑前端。第三脑室的横径不超过5mm,后部可见缰联合和松果体,正常时松果体可向左偏移1-2mm,附近及后部是大脑大静脉池,内有加仑氏静脉及直窦开口。此层的中部有底节和丘脑。从脑岛面向内依次为最外囊、屏状核、外囊、壳核、苍白球、内囊、第三脑室侧壁,在T2W1和质子密度上它们的组织界面清楚。左内囊呈“〈”形,豆状核组成它的外界,前肢内界为尾状核头部,后肢内界为丘脑;侧裂池可见水平部和纵行部;沿两侧后角的外侧可见直达视皮质的视放射纤维。在T1W1上呈细条状低信号,在T2W1上呈高信号。它与层面前部的额叶放射冠一样是中后部重要的正常组织界面。
6、侧脑室体部和后角层面(X层):此层的特点是能看到额、顶、颞、枕、岛叶五个脑叶,脑室对称的排列在中线两侧。前部为透明中隔所分隔,后部向外伸展呈对称的三角区,其中可见脉络膜丛球,在体部与三角区之间可见丘脑出现在低信号的侧脑室影内。而后角由于胼胝体大钳的发育常常很不对称。增强后可见室内脉络膜丛及球部显著强化。尾状核体沿侧室外侧壁走行,质子密度上呈高信号,在T1W1上为窄条状低信号,外侧的稍高信号为放射冠,其他核团则不见。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的凸面中份,前达前角水平,后至三角区水平。顶枕沟位于三角区的延长线处。在T1W1上纵裂两用人才侧的胼胝沟内、侧裂的脑岛面附近可见高信号的大脑前动脉的断面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枝,在T2W1上则呈流空的低信号。
7、侧脑室顶部层面:此层的特点是既能见到侧脑室顶,又能见到胼胝体体部,大脑镰前部止于胼胝体,后部起自胼胝体压部,后连上矢状窦开口。侧脑室呈“X”形,胼胝体跨越中线,在中线后1/3处可见顶枕沟,大约在侧脑室体前1/3处为中央沟。因此,该层前、中、后各1/3为额叶、顶叶、枕叶所在。在60岁以上老年人,于T2W1上有时在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可见单发或多发斑点状或斑片状高信号影,如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则可能为正常老年脑的表现。
8、大脑皮质下部层面:由于此层在胼胝体之上,大脑镰乃为贯通头颅的前后中线的直线。脑灰质和白质十分清晰,两侧半球的半卵圆中心在T1W1和质子密度像上显示好,脑沟、脑回界面清楚,中央沟约在神经颅前1/3与2/3交界处。顶叶仍为该层的主要脑叶,额度叶次之,枕叶很小或不见。半球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均匀显现,在T1W1和T2W1上分别为低信号和高信号。
9、大脑皮质表面层面:一般层面定位在离颅顶内板10mm以下,距侧脑室顶20-25mm。大脑顶部表面的脑回的灰质和脑沟显示非常清晰。沟回界面十分醒目,主要画面被顶额叶所占据,额叶仅占前约1/4区域,枕叶不能窥见,脑沟回均贴紧内板,大脑镰为贯通前后中线的直线,外周的颅骨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