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古玉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请断代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9: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2-1 23:46:00的发言:

 

不同意古兄“这件是生坑”的说法。

 

也许您没盘,但这种表象----应该在什么环境下生成?

 

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这样的表象?”

 

愿与兄讨论。

这是西北的坑口,条件远远好于南方坑口,至于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也说不好,只能告诉你这确实是生坑。俗话说:千般玛瑙万般玉。其实说的不是玉的种类,而是玉的各种不同的表象,这其中也包括生坑、半熟坑、熟坑、传世等等不同包浆、不同沁色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的玉。

22#
发表于 2009-2-3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古玉轩在2009-2-3 19:47:00的发言:

 

这是西北的坑口,条件远远好于南方坑口,至于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也说不好,只能告诉你这确实是生坑。俗话说:千般玛瑙万般玉。其实说的不是玉的种类,而是玉的各种不同的表象,这其中也包括生坑、半熟坑、熟坑、传世等等不同包浆、不同沁色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的玉。


 

对不起了古兄,还是不能同意您的见解。

 

1、您要说是传世古玉,我没话说。

 

2、不管是生坑、半熟坑、首先应该认定是“进过坑的”。

 

“生坑”是指出坑后没有经过处理、把玩盘摸的。

 

真的没见过出坑之物就是这样油汪汪的,而且不是一般“油汪汪”。

 

小弟少见多怪了,这次兄如果真的说服、举例、论证这就是“生坑”,倒是又长了见识。

 

知道兄是不主张盘玉的,可这表象怎么解释?百思不得其解。

 

这块玉挨着什么介质?总不能在墓中悬空吧。

 

还有一种可能,它泡在了墓中“万年灯”储油缸内。可又有点“玄”。

 

 

 

还是别讨论了,兄的第一次讨论我就没打算再说什么,

 

看了兄的这第二次发的见解,才想再说几句。

 

 

23#
发表于 2009-2-3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2-3 22:02:00的发言:

 

对不起了古兄,还是不能同意您的见解。

 

1、您要说是传世古玉,我没话说。

 

2、不管是生坑、半熟坑、首先应该认定是“进过坑的”。

 

“生坑”是指出坑后没有经过处理、把玩盘摸的。

 

真的没见过出坑之物就是这样油汪汪的,而且不是一般“油汪汪”。

 

小弟少见多怪了,这次兄如果真的说服、举例、论证这就是“生坑”,倒是又长了见识。

 

知道兄是不主张盘玉的,可这表象怎么解释?百思不得其解。

 

这块玉挨着什么介质?总不能在墓中悬空吧。

 

还有一种可能,它泡在了墓中“万年灯”储油缸内。可又有点“玄”。

 

 

 

还是别讨论了,兄的第一次讨论我就没打算再说什么,

 

看了兄的这第二次发的见解,才想再说几句。

 

 

若真為生坑之物

小弟還真沒見過如此這般

學無止盡啊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4: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22楼,此物经过清洗这是肯定的,要不然的话是脏兮兮的,哈哈。不过,没有经过盘玩也是肯定的,因为铜沁经过盘玩,是会消失的,我有惨痛的经验教训。如果要继续交流,可以加我的qq详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14:13:54编辑过]
25#
发表于 2009-2-4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芬芳十步在2009-2-2 8:03:00的发言:

勾连纹可以缺失吗?请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91312019589020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说实话,古兄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这件玉器的勾连纹从造型角度来说很不成型成组,整个玉器勾连纹有硬填充的感觉。个人意见,请指教。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24楼,你仔细研究一下春秋时期的满工就什么都明白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错了,应当是回25楼,不好意思。
28#
发表于 2009-2-6 00:34: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913120195838705p.jpg]UploadFile/2009-2/200926033070298.jpg[/upload]

 

噘嘴龙。

0.jpg (98.93 KB, 下载次数: 0)

请断代

请断代
29#
发表于 2009-2-6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古玉轩在2009-2-5 23:32:00的发言:
回24楼,你仔细研究一下春秋时期的满工就什么都明白了。

谢谢。

但古人的审美如果是这样,那就无话可说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古人的审美是什么样子的,咱们不好推论,只能说现今海无法全部理解古人的想法。满工和不对称性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工艺特点,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到了战国晚期乃至汉代,一般满工的纹饰大都排列的比较有序了。有明确出土地点春秋作品中有很多是具备这两种特点的。但是,粗无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边缘起强的工艺来看,都具有战国的特点,隐私断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较为合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0 16:12 , Processed in 0.0530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