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名称变更
“秘色瓷”,据唐宋文献与墓志文记载,唐代中央政权,看中慈溪上林风水宝地,三省六部,上林置“省瓷窑”,官营烧出“瓷秘色”。此后时代不同,名称记载也在变更,如:“秘色越器”、五代早期称“秘色瓷” 、五代晚期称“秘色窑”、 宋后又称“柴窑”为号、又曰“御窑越器”。“秘色” 二字不变。以上名称变更是有据可查,如下:
1. “瓷秘色”:唐法门寺地宫《物帐单》上记载。
2. “秘色越器”晚唐陆龟蒙诗记载。
3. “秘色瓷”:五代“清泰三年(935年),王贡唐……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记载。
4. “秘色窑”一词,始于五代晚期《武肃王世家》下 卷七十八、下 卷七十八、《十国春秋》卷八十二、《吴越六·忠懿王世家》记载:是时王贡秘色窑器于宋。
5.此后宋叶寘、顾文荐;元陶宗仪;明王志坚、方以智;清吴任臣、王士禛;迄民国等学者们引用称为“秘色窑”千年。“秘色窑”录入《浙江省通志》、《余姚六仓志》。
6. “柴窑”:上林产“柴窑” 记载于《浙江省通志》、《余姚县志》、《余姚六仓志》。
被宋稗官;明王世贞、胡震亨、谢肇淛、顾起元、徐应秋;清袁枚、宋梦良学者们俗称改名柴窑为号。有历史就有记载。
据明代学者言,臣庶不得通用,谓之秘色,即所谓柴窑者是。
7. “御窑越器” :不得臣下用。时代不同,名称变更,用明代、清代时叫法为御窑。实际上宋代人已获共识,比御窑更高地位。被历代帝皇焼香进奉为神。简称“越州焼进”。
而明代、清代景徳镇御窑,没有帝皇焼香拜仪式,地位低于“秘色窑”记载。
8.陈万里《越窑与秘色瓷》:曾置官监窑,烧造进御物品,这是最早的御窑厂,而御窑厂出产的物品,就不能称越窑,特别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因此,越窑与秘色就无所谓一而二,二而一;或者说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个烧窑的名称。其实越窑是专门烧造民间物品的,秘色为烧造进御物品,钱王表示恭谨,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自然臣庶禁用。五代钱氏沿袭李唐御窑厂之制作(见《续资治通鉴》),(见《宋史》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
“秘色”二字,什么意思?
据众多宋代学者解读“秘色”记载: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秘”考《说文解字》秘~神,同义。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
《宋史》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秘色”。
考古法门寺地宫出土《物帐碑》记载:秘色唐懿宗供奉佛祖,也少不了一拜,同时相互验证宋学者考证记载:供奉之物。
由唐皇冠名----“瓷秘色” 时已决定用途、供奉之物,焼拜地位。显而易见,上述诸多文献相亙佐证解读很清楚,与“神”有关。“秘色”被历代帝皇奉上“神坛” ,民间禁用。
清宋梦良《姚江竹枝词》
秋色瓷佳溯昔朝,柴窑为号又官窑。上林湖畔今耕凿,犹掘遗珍似乍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