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交流心得——什么是质变?玉软即质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4 17:33: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海无涯 于 2018-9-14 17:39 编辑

什么是质变?玉软即质变
      在老师的“十二字理论”中,有五篇(净篇、熟篇、孔篇、缩篇、次篇)都论及“玉软”,可以说“玉软”是老师“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的基石。
    “工上自然态质变” 和“工上质变自然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土古玉器在自然环境下的质的改变,而后者是指土古玉器自然质变后产生的各种自然表态。工上质变自然态是千态百样的,而这千态百样的工上质变自然态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玉的质变,那什么是质变?或者说判定质变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玉软(包括玉软过程的各个阶段),没有玉软就没有自然质变,也就没有质变自然态。也就是说,古玉的次生现象(色变、形变)及次生物的组合是无数种的,但不过都是土古玉器质变后的表象而不是质变的实质,质变的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玉软。仿品只能模仿玉器质变后的某些表象却模仿不了质变的实质。我们的困难在于能不能准确的认识玉软,能不能分清玉软质变的表象与仿质变表象的区别。
在“交流心得——对‘玉软’分类的认识”篇中,我把玉软分为两种类型,即熟软和酥软。顺着这一思路探讨一下对玉软认识的路径。
      一、认识玉“熟软”的路径。
      玉“熟软”的前提是玉“熟”,所以认识玉的“熟软”重点是认识玉的“熟”。
      首先深刻学习理解老师的玉熟理论。老师的十二字理论中有专门的“熟”篇,着重论述了玉熟的成因和玉熟的直观感觉,所以学习理解老师的熟篇理论是认识玉熟软的基础。
      其次要认识到玉熟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玉熟的表现(直观感觉)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在“交流心得——对熟与透关系的理解”篇中把玉熟分为三种情况,即微熟中熟透熟,玉“熟”的程度决定了玉“熟软”的程度,程度越高越靠谱。
      其三要认识一件玉器“熟”的过程中的普遍表态及“终软”后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一件玉器在熟软的过程中,按不同阶段给人一般的直观感觉是失色失透—>糯润脂凝—>胶冻质感,同时有整体凝缩感和浆壳外裹(质地不同的玉器这些普遍的直观感觉会有所区别的),除此之外要注意观察玉质终软后可能会出现的以下几种现象,一是由原玉器“同体不同质”引起的现象,主要有“局部陷缩”和“硬质凸显”,局部陷缩是因为原玉器的不同部位的质地不同,熟软的程度就可能不同,易熟软的部位熟软的程度高,因此收缩的比其他部位严重,形成陷缩(参考图1);硬质凸显是因原玉质中含有硬杂质,熟软的程度低,不能与玉器整体同步收缩所以凸显出来(参考图2A2B34)。二是由环境的外部作用形成的重塑现象”,玉器真正熟软了就有了可塑性,在环境的外部作用下就有可能出现重塑现象,主要有印纹和地弯(含扭曲),任南老师珍藏的印有编织物印纹的玉猪龙是印纹重塑现象的典型(参考图5A5B),至于地弯重塑现象大家应该都熟悉的(参考图6A6B)。
      其四通过认识玉的“熟软”辩真伪,要注意区分老玉新仿。这是老师经常教导的。如果一件玉器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玉熟软的路子,又有以上可能出现的“同体不同质”与“重塑现象”四种表态的某种或几种,哪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真品;如果一件玉器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玉熟软的路子,但没有以上四种表态的出现(绝对多数是没有的),那就要从浆、沁、熟、肥、透、裂、缩、壳、工等直观感觉多方面去考证。
      二、认识玉“酥软”的路径。
      玉“酥软”的前提是玉“酥”,所以认识玉的“酥软”重点是认识(理解)玉的“酥”。
      首先玉的酥软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也可划分三个阶段,即“微酥”、“中酥”和“重酥”,这三个阶段“酥”的程度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松”、“糠”、“散”“微酥”对应着“松”,是玉器酥软的初期阶段,玉器从表皮开始结构逐渐变的有点松,玉表应有薄灰、白化、鱼仔斑沁及钉沁、轻色沁等表态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由表及里逐渐加深;“中酥”对应着“糠”,是玉器酥软的中期阶段,就象我们常吃的钙奶饼干,形还在而质已糠较大较厚的玉器在外层会形成一定的厚度,较小较薄的玉器会整体变糠;“重酥”对应着“散”,是玉器酥软的后期阶段,已经酥散的部分一动就会完全散掉,较大较厚的玉器已经“重酥”的外层,会脱落玉器变成渣泥,较小较薄的玉器会整体解散掉。
      其次玉器的酥软应有两大类,一类是水溶性酥软、一类是土咬性酥软。
      一直在清水坑、污水坑、泥浆水坑乃至浠泥坑中的玉器会经历水溶性酥软的过程,水溶性酥软是指玉器被水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元素长期的侵蚀,从表皮开始被逐步化合分解并直接溶于水或混入浠泥中,使玉器由表层开始,逐步产生白化(水沁)、沁破点(如鱼籽斑沁、钉沁)、坑、孔、白化陷缩、硬质残留等现象,水溶性酥软最大的特点是被逐步化合分解掉的部分会直接溶于水,留不下渣粉及化合变质后的物质的积存(参考图7A7B8910)。
      一直在潮土坑、湿土坑、干泥坑、干湿交替的土坑中的玉器会经历土咬性酥软的过程,土咬性酥软最能体现酥软过程的阶段性(即微酥、中酥和重酥),土咬性酥软是指玉器被土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元素,在水分及地热作用下的长期侵蚀,有些成分被逐步化合分解变质,使玉器的表层乃至整体逐步产生“松”、“糠”、“散”的现象,土咬性酥软最大的特点是质已酥但形还在,即使在“重酥”阶段,玉器的外层已经酥脱或整体已经散碎,但在出土前一般仍能保持原形,只有在出土离开原坑后脱落散碎掉。(参考图11121314A14B15
      有些坑口在慢长的历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化的,如原先是土坑后来变成水坑、原先是水坑后来变成土坑,或水坑与土坑出现多次交替,这些变化一定会在玉器上留下印记,只是我们很难理解辨认罢了。
      其三、水溶性酥软和土咬性酥软其实都离不开水和土。水溶性酥软离不开土,是因为水溶解了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才能对玉器产生侵蚀作用,很难想象纯净水对玉器能产生多少侵蚀?土咬性酥软离不开水,是因为土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只有在水分的参与下,才能对玉器产生侵蚀作用,在一个绝对干燥的土坑环境中,即使一万年我想也不会对玉器产生侵蚀。
      其四土古玉器的各种酥软表态是仿品的重灾区。其原因就是酥软是从玉器的表皮开始的,各种表态都是表面化的,用酸碱腐蚀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或在表皮上施以烧、涂、染、粘、破、残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仿制各种各样的酥软皮态,要想分清真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感觉是这样),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多学习老师的教材,多多体会馆藏、老师珍藏等真品的酥软自然态,找到真品酥软自然态合呼逻辑的特殊之处和特殊感觉,掌握并熟练运用老师总结的“随型、包裹、台阶、减缩、二次皮、沁门、层次、坑态、孔态、列态、残留、沟槽、色色分离等知识点,才有可能辩明是非,少交学费。
      三、熟软和酥软的对立统一。
      土古玉器的熟软和酥软就象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说是对立的是因为:一是熟软和酥软的路子不同。熟软的主要原因是地热对玉器的熟化作用,而酥软的主要原因是水协同各种化学元素对玉器的化合分解作用。二是玉器的熟软和酥软所产生的质变自然态不同,熟软质变自然态主要表现是“失色失透—>糯润脂凝—>胶冻质感”、“整体凝缩”、“浆壳外裹”,以及可能出现的“局部陷缩”、“硬质凸显”、“印纹”和“地弯”等。 酥软质变自然态主要表现是“灰皮”、“白化”、 “鱼籽斑沁”、“钉沁”、“坑”、“孔”、“白化陷缩”、“硬质残留”、“二次皮(脱皮)”等。
      说又是统一的,是因为水、土、地热三者在地质环境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就是在水坑中也会有一定温度的地热,就是在干土坑中也会有一定的水分,更何况有些坑口会经常出现干显交替的,所以一件玉器在地下环境中基本上是熟软与酥软同时或是快慢交替进行的,以熟软为主的过程也会有一定的酥软在进行,以酥软为主的过程也会有一定的熟软在进行,绝对的熟软玉器和绝对的酥软玉器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熟软与酥软在一件玉器身上又是统一的,只不过熟软与酥软的进度有快慢、熟软与酥软的程度就有高低,一件玉器熟软的程度很高而酥软的程度很低,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熟软的玉器(参考图16171819);酥软的程度很高而熟软的程度很低,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酥软的玉器(参考图1315);熟软的程度与酥软的程度都较高,最能体现熟软与酥软在一件玉器上的统一,往往是玉器的表层是重酥软态而肉质是透熟软态,所以有些生坑玉器经盘后会变成脱胎器(参考图202122)。(有没有熟软与酥软程度都很低的真古玉?如果有要不是考古出土的我想也没有人敢认可的)。另外,玉器的熟软过程做是“缩功”,而玉器的酥软过程做的是“减功”,所以土古玉器的减缩态有些是熟软与酥软共同完成的。
      以上分析是个人在学习老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和任网上的教学玉器图片进行的理解和推理,敬请师友们批评指正。
      (所有参考图都取自老师教学贴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7:44:36 | 只看该作者
局部陷缩
图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7:48:50 | 只看该作者
硬质凸显
图2A

图2B

图3

图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7:51:14 | 只看该作者
印纹重塑现象
图5A

图5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7:53:03 | 只看该作者
地弯重塑现象
图6A

图6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7:56:53 | 只看该作者
水溶性酥软
图7A

图7B

图8

图9

图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8:01:10 | 只看该作者
土咬性酥软
图11

图12

图13

图14A

图14B

图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8:04:45 | 只看该作者
熟软的玉器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8: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海无涯 于 2018-9-14 18:41 编辑

熟软与酥软并重
图20酥软的外层已脱掉

图21酥软的外层已脱掉

图22酥软的外层已基本脱掉但还有残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9-14 18:10:14 | 只看该作者
所举得例子很多非常好,很能说明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00:52 , Processed in 0.0564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