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5|回复: 11
收起左侧

[馆藏] (转载)青铜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6 11: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34551-1.shtml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当然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在现存的商周青铜器中,司母戊方鼎以其巨大而闻名遐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形体宏伟,外观庄严。在奴隶社会的商代,要制作如此巨大的铜鼎,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虎食人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通体作虎踞坐形,以虎后爪与尾为器的三个支撑点,而虎的前爪正有力地攫着一断发跣足的人,作噬食状,造型十分逼真生动。且从提梁至三个支点通体都是花纹,铸造精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像西周的何尊、墙盘、利簋、大克鼎,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攻战纹壶等,都是国之瑰宝、艺林中之珍品。所以说青铜器不同于甲骨。它有复杂的形制,多彩的花纹,增加了艺术的欣赏性。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1: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6 11: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了,谢谢大师兄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14: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石旧约——蓬莱金石志之青铜篇(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58377-1.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7 1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7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青铜器如何清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6 10: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少校 发表于 2018-4-27 21:01
请教青铜器如何清理

不要清理,除非存在有害锈,或者铭文上的锈蚀太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8 1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人 发表于 2018-5-6 10:04
不要清理,除非存在有害锈,或者铭文上的锈蚀太重。

谢谢回复,请教啥是有害锈,,老师能给推荐些资料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0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少校 发表于 2018-5-8 12:56
谢谢回复,请教啥是有害锈,,老师能给推荐些资料吗

青铜病、粉状锈与有害锈浅议
                                          
    在文物考古界和文物保护领域"青铜病"是一个大家都十分熟识的概念。但是,"青铜病"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另外"青铜病"和青铜器上有害锈蚀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等的关系, 以及明明是一种腐蚀却称之为"病"等问题尚需要追踪求源, 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首先需要弄清楚"青铜病"这个词的来源。"青铜病"这个词是个舶来品。早在十九世纪末, 人们就注意到了这种能够迅速发展并能蔓延到相邻的器物上的锈蚀,其最终能导致整个器物的酥粉、毁溃。 最早描述这种现象的恐怕是意大利语词中的"rogna" 和 "caries", 其意为器物上的疤蚀和细菌对骨或牙腐蚀的一个医学名, 当时人们认为这种腐蚀是由于细菌或霉菌造成的, 并能象人们得传染病一样可以迅速扩散、传染, 由此称之为"青铜病"。实际上, 早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把博物馆中器物的腐蚀归因于微生物侵蚀结果的还有锡器、铅器和玻璃器, 并分别称之为"锡疫"、"铅病"和"玻璃病"。现在我们知道其分别缘于低温相变、有机酸侵蚀和温湿度变化与碱蚀的相互作用。现在看来, 用"青铜病"来描述青铜器上的这种腐蚀现象还是相当生动的, 同样"锡疫"的说法也流传至今。
  意大利佛罗伦萨皇家学院的Mond 和 Cuboni 先生是最早记录和发表青铜器微生物腐蚀理论的专家( 1893 年 )。尽管当时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对这种腐蚀现象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造成这种腐蚀的霉菌是Cladosporium acris 。当时他们尚无法解释同样在许多稳定的器物上也普遍存在着这种霉菌。使他们的假设得到支持的是他们提出用加热的方法杀死霉菌、稳定器物,结果成功了。器物在120℃ 的温度下加热20分钟后,确实在半年内没有继续腐蚀的现象发生。由现代电化学理论我们知道,虽然他们对器物腐蚀原理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加热干燥器物对器物短期内稳定是有利的。
  另外象 Frazer、Nicholson和Petrie 先生等都曾撰文发表同样的认识,Petrie 先生曾建议使用石炭酸来消除"青铜病",而石炭酸是典型的灭菌剂。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由考古现场保护专家如 Rathgen、Berthelot krefling和Rosenberg 先生等提出的电化学腐蚀理论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微生物腐蚀的观点。柏林皇家博物馆实验室主任 Rathgen 先生虽然不是最早发现古代青铜器上存在氯化物的人,但他却是最早把氯化物和古物表面粉状腐蚀联系起来的。最早把"青铜病"的电化学性质建立起来的还有法国的 Berthelot 和丹麦的Krefting 先生。 Berthelot先生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卢佛宫内大量埃及和中东地区的青铜腐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Berthelot先生把这种腐蚀归因于器物上氯化物的存在,他认为青铜器的腐蚀反应中必有一重要的循环组分,其经过了
  中国文物的科技保护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也避免了许多前人摸索时走过的弯路。对青铜器腐蚀机理研究而言,中国的陆寿麟、祝鸿范、李化元先生和宋曼女士等都为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今我们虽然对青铜病产生和反应的每一步过程和机理尚不能说完全清楚,但是对其总的过程、结果和处理控制方法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在"青铜病"可定义为:青铜器上含有氯化物的锈蚀与空气和水分相互作用的循环腐蚀过程,在这个不断的腐蚀循环过程中,青铜器本身逐步粉化。
  那么导致"青铜病"这个循环腐蚀过程的根源是什么呢?人们一般都认为是青铜器表面腐蚀最内层的氯化亚铜。其实,导致"青铜病"的最根本原因应是土壤中的氯化物。很多器物在土壤的长期埋藏过程中,已有了"严重"的"青铜病",只是器物出土后在空气、光和水气的作用下,这个腐蚀过程加剧而更加明显了。在四川的一些地区等,由于土壤中不含有氯化物,所以出土的青铜器从未受到"青铜病"的侵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氯化物在"青铜病"腐蚀过程中的作用。氯化亚铜是光敏物质,是氯化物侵蚀青铜器的最初产物和腐蚀循环中重要的一步。对许多出土青铜器锈蚀的剖析表明, 其上的氯化亚铜在长期的腐蚀过程中, 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其它的氯化物形式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此器物不在遭受"青铜病"的侵扰了。所以氯化亚铜只是有害循环腐蚀因子之一。
  当对"青铜病"这个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后,我们再谈谈"粉状锈"和"有害锈"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概念似乎一目了然,其实不然。人们常常认为"粉状锈"和"青铜病"是一个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说法。西北大学的刘亚强和樊北平等先生在他们的"古代青铜器粉状锈成因的研究"一文中所说的"粉状锈"的成因实际上就是"青铜病"腐蚀过程的研究。通常来说, "粉状锈"在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界是指那种在器物表面所产生的粉状、淡绿色的锈蚀。它所定义的是一种宏观的表面现象, 不是本质。西北大学的刘成、程德润等先生曾对青铜器"粉状锈"锈蚀机理进行过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粉状锈"是由碱式氯化铜、氯化亚铜、二氧化锡和氧化铅等组成的混合物。上海博物馆的祝鸿范先生认为"粉状锈"主要为"活性"的氯铜矿和较稳定的副氯铜矿组成。90年在意大利学习期间我曾就这个问题用中外样品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通过显微分析、化学湿法分析和用现代科学仪器的综合分析表明, 很多锈蚀形貌相近, 外观看似乎都满足"粉状锈"的定义, 但成分常常截然不同, 或完全不同的组合, 这和文物各自不同的埋藏环境有关。经分析这里有氯铜矿、副氯铜矿, 有氧化铅、二氧化锡, 还有碱式碳酸铜、碳酸铅、氯化锡等等, 取样范围、厚度也会大大影响你的分析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以上不同的专家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未经过科学分析结果界定,就说器物有了"粉状锈",器物就需要处理是不科学的。那么,器物需要处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到目前为止,至少是通过检验在器物上发现氯化物的存在。
  在金属类器物的腐蚀产物中,我们常常把锈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器物无害的腐蚀产物;另一类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害锈"。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无害锈往往是本身相当稳定,不参与或促进任何进一步的腐蚀过程的锈蚀。有些锈蚀还相当致密,对器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是器物年代久远的象征。如铁器上的磁铁矿、磷酸铁、铬酸铁化合物、铅器上的硫酸铅和青铜器上的碱式碳酸铜等。对青铜器而言"有害锈"主要是指铜器上腐蚀层中的氯化物、硫化物等。硫化物破坏器物的艺术欣赏价值, 而氯化物则促进器物进一步循环往复的反应。如氯化亚铜、副氯铜矿、氯铜矿、羟氯铜矿、水氯铜矿、氯磷钠铜矿和铜氯络合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产生氯离子,造成对器物进一步腐蚀的威胁。一般说来, "有害锈"是人们研究的根本, 无论是在"青铜病"还是"粉状锈"概念中, 都要有"有害锈"的因子, 如氯化亚铜或氯铜矿。"有害锈"是一个广博而实质的概念, 对青铜器而言问题是它具体内容的框定。现今人们经研究发现,并非所有铜的氯化物都能导致"青铜病"腐蚀循环过程的发生,而只有"活性"的氯化物是有害的。鉴于目前对产生"活性"氯化物的条件、形式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确切的科学研究结果,对青铜器而言"有害锈"的概念也就抽象化成为理论值了。是否青铜器上有氯化物就必须要除去, 是否可通过环境的控制来控制非活性的氯化物以减少对器物表面信息的破坏, 都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就青铜器而言,"青铜病"描述的是青铜器在空气、水分和氯化物作用下循环腐蚀的一个过程;"粉状锈"定义的是一种表面现象,它只有在科学分析、鉴定的条件下才具有人们所认为的实际意义;"有害锈"描述了事物的本质, 就目前来讲对青铜器尚需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才能确定它的实际内涵。
    来源:中国文物世界
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news_view.asp?newsid=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6 03: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少校 发表于 2018-5-8 12:56
谢谢回复,请教啥是有害锈,,老师能给推荐些资料吗

青铜文物修复过程中的除锈及缓蚀
http://www.ecorr.org/news/science/2016-12-21/16398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19 15:12 , Processed in 0.0539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