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9|回复: 14
收起左侧

[珠串] 形形色色、绞胎琉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8 21: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马纪宁 于 2018-4-19 20:33 编辑

秀秀珠串、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颗颗远古、绞胎琉璃



DSC03007.JPG
DSC03006.JPG
DSC03008.JPG
DSC03009.JPG
DSC03013.JPG
DSC03014.JPG
DSC03022.JPG
DSC03024.JPG
DSC03025.JPG
DSC03027.JPG
DSC03026.JPG
发表于 2018-4-9 11: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漂亮.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22: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纪宁 于 2018-4-15 10:06 编辑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蜻蜓眼为玻璃制成,玻璃又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镶嵌玻璃经终于在地中海沿岸出现。“眼睛”文化据说发源于西亚或印度,想念眼睛有避邪功能的这种信仰,多盛形于从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迁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这种镶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用来交换所需之物。   这种镶了“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交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入中国。   近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了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与伊朗吉兰州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进一步证明了公元前一千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游牧民族从西亚经过漫长的一千年岁月,但中国的情况非如此,镶嵌玻璃与单色玻璃块同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期间并没有任何发展过程。镶嵌下班的突然出现,只能用贸易品来解释。   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因为这个缘故,当时在中国产生了高度的社会需求,导致中原玻璃艺匠开始利用本地原料进行仿制,以氧化铅和氧化钡替代苏打,制造出与西亚、地中海东岸地区配方不同,也就是含铅钡成分的蜻蜓眼玻璃珠。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玻璃眼珠多为类形球,并不规整,有个像扁方形或扁鼓形。尺寸比较小,绝大多数直径不足二厘米。一般多在一到一点五厘米之间。珠地多为绿、蓝或黄色,母体均半透明。其饰纹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大不相同。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也可以说偏于西亚风味,其主题都只是同心圆。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多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珠地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隋县曾候乙墓都出土过蜻蜓眼。   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别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尺寸稍大,直径大约二厘米,手工愈加精堪。颜色虽没什么突破,仍为不透明白、蓝、褐、土黄色。但其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圆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也有眼的白色轮廓以“祈月”形成替同心圆,造成斜视的效果,使“眼”更加生动传神。
 一般来说现知的春秋战国琉璃珠按材质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陶胎上附原始玻璃釉彩,即费昂斯(未成玻璃状态的多晶石英结构),其二为纯琉璃胎(非晶体无机材质),其三就是陶胎与玻璃质结合的珠子。
  蜻蜓眼珠的纹饰一般均为若干颜色的套环状,就像蜻蜓的复眼。据考蜻蜓眼珠起源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埃及的神像眼睛,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其后神眼传至西亚、欧洲及其他地区。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传至中国,正值春秋末期。极富创造力的战国工匠将蜻蜓眼工艺演化到极致,孕育出独特的中国风格,并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海蓝胎蜻蜓眼”的珠子(见图1、2、3、4)——胎底透光,看去是极美的海蓝色,而珠子上面一层一层叠加的圆圈很像蜻蜓的复睛,因而得名。它们大多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蜻蜓眼珠源自西方,代表神人眼睛,用以抵御邪恶。到战国时期这种意义渐失,蜻蜓眼珠变成纯装饰物品,由于装饰时尚的改变,加上汉代以后琉璃价格渐降,黄金首饰取而代之,蜻蜓眼珠制造方法自此失传。”(——张宏实)。这些眼睛代表善眼,是用以抵御恶眼的,眼越多意味着法力越大,所以一层叠一层,层数越多,代表它的法力越强。在进入中国文化体系以后,蜻蜓眼最初的宗教象征意义渐渐消失了,并且在纹饰上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式样的图案,比如对称图案或者用点线连接的蜻蜓眼和被称作“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纹饰(图2、3),都是当时中国本土流行的样式。蜻蜓眼珠这一特殊形制的琉璃珠造型方式,终于被中国本土文化逐渐同化了徐扬和林天目还都提到了一个品类,也就是琉璃珠里品级比较高的东西——是大眼里面又套贴几个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的数目进而又被分成三星纹(见图6、7)、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见图8、9)等,甚至还有十二星纹的。这些珠子少见且昂贵,同海蓝胎蜻蜓眼的珠子一样,这是因为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将石英砂等配料调制好,在窑内高温烧制成指头粗细、长短如笔的半固体半流质的琉璃棒状料液,再将其一层层缠绕到一根铁棒上,做成球体状,即所谓“铁棒缠丝法”者;同时,将事先烧制好的不同大小的琉璃小片,一层一层地粘合叠压完成至复眼状,并趁着球体高温的状态,将多组复眼或蜻蜓眼有序地热压粘合至球体表面,最后一并入窑再次烧制成型。其间程序相当细致和繁复,每一颗小小的珠子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
28954487_2.jpg 28954487_3.jpg
七星纹珠子如今很难见到,上面的眼如果没有脱落则更为难得,一般每颗都得上万美元。另外,春秋时出现的一种被称作泼墨纹的珠子(见图10、3),其纹饰之妙绝,配色之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它们酷似中国写意画法的泼墨效果,是用铁棒缠丝法制作的,在铁棒旋转过程中,用非常写意的方法加进去一些类似墨色的琉璃材质,基材是淡淡的湖蓝色或是绿松石色,加上极深的黑色墨线,显得极为雅致飘逸且恣意奔放,美丽异常。当时贵族的审美品位已经通达一种非常抽象的境地,而非一味强调纹饰蛮荒的、图腾似的象征意义,他们的灵魂已经游刃有余地飘游于更深邃更优雅的艺术境界之中了。
1、这是典型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蜻蜓眼珠层层数贴,胎体是极美的海蓝色。(林天目藏)
2、这亦是战国时蜻蜓眼琉璃珠。(徐扬藏)
3、已经拥有中国本士化纹饰特点的海蓝胎蜻蜓眼琉璃珠,在蜻蜓眼之间出现了细碎的小点连接的“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
4、这也是战国时“珍珠地”或称“连珠纹”的蜻蜓眼琉璃珠,浑厚端庄。(徐扬藏)
5、很有代表性的鼓突的蜻蜓眼珠,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非常拙朴天真。(林天目藏)。
6、这是徐扬自己串饰的一组海蓝胎蜻蜓眼的琉璃珠,其中的金珠是清代一种名为“伽蓝香”的香料,外包一层金箔制成,和海蓝胎的琉璃珠相互映称,古雅奇美。
7、三星纹的琉璃珠,胎体的蓝色晶莹纯湛,光彩夺目。(林天目藏)。

8、大眼内套叠七个小眼的七星纹珠,此珠品相、皮壳极好,殊为珍贵。(林天目藏)。
9、战国时七星纹珠,精巧细致。(徐扬藏)。
10、具有纯粹中国本土风格的泼墨纹琉璃珠,类似写意画般挥洒自如,风格奇崛至美。图3的中间是汉代泼墨纹珠串,基材仿绿松石颜色,黑色的墨线散发着优雅飘逸的神韵。(徐扬藏)。
11、战国时期陶胎蜻蜓眼琉璃珠,因为琉璃之昂贵稀有,属贵族王公们专有。普通平民用不起这么昂贵的材质,因而发明了以陶制胎,上挂琉璃釉的陶胎琉璃珠——但亦有观点认为其胎体仍是琉璃质地,只是成分的差异导致其胎体不太透明而已。(徐扬藏)。
12、春秋晚期精美无比的琉璃管,品相极好,它们和琉璃珠及玉佩等一同组合成当时的贵族随身的佩饰。(林天目藏)。
13、来自西亚的具有异域风格和情调的蜻蜓眼琉璃珠,图案排布随意而自如,与汉化的蜻蜓眼琉璃珠风格的谨严端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用林天目之语是“更加蛮荒一些”。(徐扬藏)
14、来自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琉璃杯,"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这种异域琉璃器,能留存至今非常难得。(徐扬藏)
15、花押或耳孬型琉璃器,年代,功用尚不可考,但应不晚于宋代。(徐扬藏)


140543y8piq07qc0z4yq89.jpg 140532eiuud5dfdlit5tui.jpg 140525ttqohkotqpjt1szr.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1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309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8 22:55 , Processed in 0.0566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