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零度漂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漂移收藏之古玉,大家多多指教~~

  [复制链接]
611#
发表于 2009-7-3 22:55:00 | 只看该作者

丰富至极,精美至极,艳羡至极,望尘莫及!

佩服漂移![em5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 23:00:24编辑过]
6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22:5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山猫兄!学习了~~

 

 

[em56]

613#
发表于 2009-7-3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3 22:5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ea1b551b534703a377abe6f.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兰亭序集”描写的场景。

     曲水流觞,令多少文人雅士向往!

614#
发表于 2009-7-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一段源远流长的佳话,一篇流芳百世的----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6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4 0:03:00的发言:

 

一段源远流长的佳话,一篇流芳百世的----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武则天的陵墓)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学习~~~

616#
发表于 2009-7-4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被“兰亭序”感染,不由得想说几句感受。

 

关于“流觞杯”,如果来古玉版的朋友再齐心协力发挥下去,

 

是不是一种享受?

 

 

一件古玉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这就是“古玉文化”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的古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世界4大古文明。

 

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文明。”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代,

 

惟有“古中国文明”没有断代。

 

这主要仰仗了“中华民族的玉文化”!

 

她像一串珠子从远古时代的石器一直串到了今天。

 

有句话说:“中国人爱玉是骨子里的”,

 

这是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民族都不具备的审美意识。

 

 

呵呵,越扯越远了。

 

但这样可以诠释什么叫“心中有玉,手中无玉”、“功夫在玉外”。

 

 

现在我就觉得漂版的这个“流觞杯”真假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了,

 

我也不用拥有它,

 

而它带给我的享受已经很奢侈了!!!!!

617#
发表于 2009-7-4 01: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4 0:56:00的发言:

 

被“兰亭序”感染,不由得想说几句感受。

 

关于“流觞杯”,如果来古玉版的朋友再齐心协力发挥下去,

 

是不是一种享受?

 

 

一件古玉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这就是“古玉文化”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的古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世界4大古文明。

 

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文明。”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代,

 

惟有“古中国文明”没有断代。

 

这主要仰仗了“中华民族的玉文化”!

 

她像一串珠子从远古时代的石器一直串到了今天。

 

有句话说:“中国人爱玉是骨子里的”,

 

这是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民族都不具备的审美意识。

 

 

呵呵,越扯越远了。

 

但这样可以诠释什么叫“心中有玉,手中无玉”、“功夫在玉外”。

 

 

现在我就觉得漂版的这个“流觞杯”真假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了,

 

我也不用拥有它,

 

而它带给我的享受已经很奢侈了!!!!!

喜歡山版的感性

618#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1: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4 0:56:00的发言:

 

被“兰亭序”感染,不由得想说几句感受。

 

关于“流觞杯”,如果来古玉版的朋友再齐心协力发挥下去,

 

是不是一种享受?

 

 

一件古玉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这就是“古玉文化”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的古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世界4大古文明。

 

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文明。”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代,

 

惟有“古中国文明”没有断代。

 

这主要仰仗了“中华民族的玉文化”!

 

她像一串珠子从远古时代的石器一直串到了今天。

 

有句话说:“中国人爱玉是骨子里的”,

 

这是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民族都不具备的审美意识。

 

 

呵呵,越扯越远了。

 

但这样可以诠释什么叫“心中有玉,手中无玉”、“功夫在玉外”。

 

 

现在我就觉得漂版的这个“流觞杯”真假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了,

 

我也不用拥有它,

 

而它带给我的享受已经很奢侈了!!!!!

何等境界!我很受感动~~

619#
发表于 2009-7-4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hanmao在2009-7-4 0:56:00的发言:

 

被“兰亭序”感染,不由得想说几句感受。

 

关于“流觞杯”,如果来古玉版的朋友再齐心协力发挥下去,

 

是不是一种享受?

 

 

一件古玉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这就是“古玉文化”的魅力所在。

 

 

世界上的古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世界4大古文明。

 

还有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文明。”

 

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代,

 

惟有“古中国文明”没有断代。

 

这主要仰仗了“中华民族的玉文化”!

 

她像一串珠子从远古时代的石器一直串到了今天。

 

有句话说:“中国人爱玉是骨子里的”,

 

这是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民族都不具备的审美意识。

 

 

呵呵,越扯越远了。

 

但这样可以诠释什么叫“心中有玉,手中无玉”、“功夫在玉外”。

 

 

现在我就觉得漂版的这个“流觞杯”真假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了,

 

我也不用拥有它,

 

而它带给我的享受已经很奢侈了!!!!!不过份,说的好.

6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天若有情在2009-7-3 22:55:00的发言:

丰富至极,精美至极,艳羡至极,望尘莫及!

佩服漂移!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3 23:00:24编辑过]

千万别那么说!天若兄,谢谢您的欣赏!山版说的太好了:就象那个“流觞杯”真假可以放在次要地位了,是否拥有也不重要,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享受已经很奢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6 01:30 , Processed in 0.0575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