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7|回复: 18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任南红山文化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3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山文化图片  任南红山文化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675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675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http://photo.sina.com.cn/rnhswh

 
  任南红山文化网 

 大家从工,沁,形,神,料来鉴别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从这几方面着手,这就增加了辩伪难度,十年前我也是用这些方法辩伪,但现在已有难度,故此再探索研究玉表天然物理变化来区分真伪.对一些器物的造型,没有见过不能说它不存在或是假的.中华文化高深莫测,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而当时专家的定论是臆造,但现在事实证明当时的判断是不对的.红山文化也是如此,红山前文化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藏家只有具备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件玉器的鉴别失误才能少.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任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北京广播电台专访红山文化鉴赏家任南先生(第一期上集)

24:20

北京广播电台专访红山文化鉴赏家任南先生(第一期下集)

16:10

北京广播电台专访红山文化鉴赏家任南先生(第二期上集)

24:00

北京广播电台专访红山文化鉴赏家任南先生(第二期下集)

15:59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 联合任南红山文化网专题片《寻玉人》

19:04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1)

14:25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2)
收藏家任南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3)
北京电视台联合任南红山文化网专题片《寻玉人》下集

20:16

由凌家滩玉器微痕世界折射出的各种历史信息...安徽日报记者 张其才 ← 红山论坛 ← 任南红山文化网论坛

07: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6 13:35:2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0:38:42编辑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发表于 2008-8-3 1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63] 任南红山文化网

                                                     

                                                   红山文化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古玉器的次生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 .  

   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变化会因岁月的变化而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形成的次生矿物与质变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态质变机理是相同的.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古玉器的鉴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体会自然.大千世界变化无限.这无限中去了解自然规律.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任南

                                  

                                                                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呈壳状半透明紧裹状态且內质有胶冻感,有了浆壳的保护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一件玉器要根据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 熟: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玉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红山文化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红山文化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內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这质变也会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红山文化玉器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和同质残留多呈解理态如骸晶和岛状同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有明显色变的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呈随型包裹态,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9、 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红山文化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坑状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韵” 顾名思义,所谓“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属于表象的视觉感受;而“韵”者,气韵、韵味也,是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神韵之美,它既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种自然的古朴的审美标准。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神”在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鬼斧神工之概念,而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所以在对红山古玉鉴定时,一定要观察物件本身的神韵。你没有接触过真的红山文化古玉之前,你可能会认为这“神”是虚的,可是当你拿真假红山古玉一对比,便会发现出其神韵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真红山古玉即使前面的特征都具备了,而一旦这个东西神似与不似也必须要考虑,当然,这个“神”将要靠你多年的经验去理解了。

 

 

前述12字概念是从大量的红山古玉中概括出来的,12字的概念不论哪一种类型的红山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识地从这些要素或特征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古玉,进而对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运用,是真正理解和运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骤。

一、12字概念结构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包括三个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结果。(一)表象:即把我们看到的红山古玉的特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描述;(二)背景:背景要素是从原因(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内部与外部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物理与化学、地质与自然等)来分析红山古玉发生变化的种种因果关系;(三)结果:即对红山古玉的评价及实质(或性质、本质)定义。

二、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结构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类型区分:“质变”体现为“过程”要素;“自然态”体现为“经历”要素;“神”体现为“内容”要素;“表象”体现为“状况”要素。每一个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实物概念与理论概念组成。实物概念按照红山古玉本身的特征都努力采用一个字进行了高度的、准确的描述。理论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如地质、物理、化学、地矿学以及时间与空间、历史、地理等这些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概念来共同对红山古玉进行研究与阐述。

三、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的涵义

12字的总体结构及排列顺序,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12字鉴别方法,把“净”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红山古玉上手,第一关就要过“净”字。 过关时,第一关至关重要,第一关过不去就不可能再过后面的关了,而“净”字恰恰是仿红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旧,做旧“净”则不存。这里的“净”如同人的气质,是内在的表现,是仿不出来的。我们鉴别红山古玉时往往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关。

过了第一关,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便可依次观察,注意各个字之间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12字所描述的12个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应用12字鉴别红山古玉的灵魂,现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个字甚至多个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个字的在同一红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时性以及相互呼应的特征是仿不出来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靠一、两方面的情况就仓促的作出鉴定。

最后一关是“神”, 看神韵要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红山古玉12字鉴定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红山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红山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十二法总结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可参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许群利在2009-6-30 13:3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许群利在2009-6-30 13:46:00的发言:

[此贴子已经被任南于2009-11-20 12:02:3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upload=jpg,泛红山文化黑皮玉器,红山文化,任南红山文化网 (1).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910335641051.jpg[/upload]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曲风 

 

在中国典籍中,中华文明一向被形容为“上下五千年”,然而自现代考古学建立以来,能够证明文明存在的地下证据只能将中国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红山文化的发现似乎证实,中国确实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因此提前了一千多年。

一次不经意的发现

1983年秋季的一个黄昏,夕阳的余晖将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染得一片赤红。北梁主山上,几个考古工作者已经进行了一整天的考古勘察工作。一天下来,他们一无所获。

在北山的两侧,已有一处红山文化的墓地在1970年代的考古普查中发现。按照常识,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与建筑遗迹相伴,除非它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被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因素彻底破坏。北山地势高于牛河梁的其他山梁,这样一座大型平整的山台极似人工所为,然而,没有陶器、石器等遗物的发现作为佐证,考古学者是不能为其贸然下结论的。

天色渐暗,考古队员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开始拾掇随身物品准备下山。一位考古队员来到旁边的一处冲水沟边小解。就在他解手的时候,脚下一块似石头又非石头、似陶片又非陶片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弯腰拾起,定睛一看,心里不禁一阵狂跳,天哪,原来,这是一件人像雕塑的鼻子!

轰动世界考古界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就在这一次不经意的解手中被发现了。

后来,在正式发掘中出土的女神头像正好缺少一个鼻子,把最初发现的那个鼻子安放上去,不偏不倚,不大不小,恰好属于一个个体。

牛河梁女神庙问世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上述故事来自我后来的一位同事,他曾参加过那次女神庙遗址勘察,后来又到我就读的大学进修。故事里有多少演绎的成分已无从可考,时隔多年,当初参加勘察的考古队员对发掘过程中的细节已记不清楚了。对于考古学家来说,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他们一方面在竭尽所能地恢复远古人类生活的情景,甚至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细节,却忽略了在他们身旁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也许,对于这样的细节的考证,就只好留给以后的历史学家了。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其遗址中文化内涵与宗教遗存的丰富程度都是任何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对中国史前宗教及文明起源的研究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一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热潮也因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在国内学术界,甚至在世界范围内被掀动起来。

“中国的维纳斯”

从现代考古学自20世纪初建立以来,中国的学者因为受到以王朝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的影响,不知不觉间把中原汉族史当成了中国历史的正史,即便面对史前文化时也持此种思维态势。人们习惯性地,而且是毫不怀疑地把中原即黄河流域当成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尤其是绚丽夺目的河南仰韶彩陶文化的发现,更是坚定了他们对这一观念的信心。然而,早在1960年代,苏秉琦先生在对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新石器文化进行考察时,就敏锐地发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古代文化水平要高于中原,于是首先在学术界对正统的“中原中心论”进行了质疑。这种怀疑态度表现了苏秉琦教授过人的预见性和巨大的勇气,对中国的考古学者带来了这样的启发: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不在中原,而恰恰在中原以外的地区。

1970年代以来,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如胡头沟墓地、小河沿遗址、大南沟墓地、三官甸子墓地逐渐被发现并予以披露,诸如C形玉龙等一些精美的玉器的出土使人们坚信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的重要性。当考古学者于1979年对辽宁喀左县东山嘴予以正式发掘,认定其为一处宗教祭祀遗址,而且还发现了女性人体雕像的时候,红山文化终于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轰动。

东山嘴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宗教祭祀遗址,两枚女性小型雕像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人形圆雕。以前半坡等史前遗址虽也有人形艺术品出土,但均为陶器上的附件,形体简略粗糙。东山嘴的人体雕像呈孕妇特征,臀部、阴部等性部位都被着意刻划,它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小型石头女性圆雕如奥地利“维尔伦夫的维纳斯”,与西亚出土的小型孕妇塑像在表现手法上都极为相似。因而,有的专家毫不迟疑地称之为“中国的维纳斯”。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更为重要的发现还在后面。1983年秋季,牛河梁女神庙被发现。198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工作者对女神庙进行了正式发掘。尽管女神庙的出土是人们翘首以待的事情,但当它真的被揭露出来的时候,其建筑遗存的完好程度、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女神像的规模和精湛的雕塑技艺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牛河梁遗址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等16个地点组成,占地约50平方公里。女神庙位于牛河梁诸道山梁的主梁之上,其地位的重要性从地理位置上也得到了表现。女神庙和其北部的大型山台是牛河梁遗址的主体。山台地势平稳,系人力加工所为,南北东西长各200米,四周砌以石墙,极似城址。令人注意的是,神庙与山台的走向完全一致,说明应是一个整体。在山台北侧也发现有塑像残片和建筑物架,说明另有一座神庙与女神庙以山台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从而构成一台(一城?)两庙的建筑群体结构。

女神像发现于1984年10月31日的上午。一位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后来回忆说,根本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那时的心情。是欣喜若狂吗?显然不是。当女神像被一点点剥离出来的时候,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整个工地悄然无声,只有小铲和小刷子剥离泥土的声音在沙沙响着。当女神头像完全显露出来的时候,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不失时机地把这激动人心的瞬间定格在胶片上。后来,这张照片被题为“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照片上,女神坦然而镇定地注视着五千年后的人们,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是否古文明?

红山文化的墓葬异于其他新石器文化常见的那种土坑竖穴墓,其墓上积石成塔,气势壮观,有“中国金字塔”之誉。每个墓地都设有中心大墓,似乎在着意表现“一人独尊”的等级观念。冢坛结合是其又一重要特点,冢上置坛,说明积石冢不仅为墓穴,同时还兼有祭祀的功能。这些积石冢的陪葬品几乎全部为各种精美的玉器,只有个别等级较低的墓葬以陶器为随葬物。

令人惊奇的是,在牛河梁遗址群南部一处名叫“转山子”的山岗上,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座类似积石冢的金字塔式建筑,与山丘浑然一体,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非其他积石冢所能比拟。其建造十分考究,内部夯土,外部砌石,台体顶部有炼铜坩锅等遗物发现,说明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作为一座单体建筑,它是至今发现的中国史前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由于尚未发掘,其性质有待进一步确定。

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出土的玉质礼器,这一切都似乎说明,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已出现了基于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国家。以往,中国典籍一直把中华文明史说成是五千年,但现代考古学建立以来,能够证明文明存在的地下证据只能将中国文明历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红山文化的发现证实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红山文化因此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

牛河梁遗址北望老哈河,与赤峰的西辽河流域相接,东临大凌河,俯视朝阳、阜新两地,东北通过努鲁尔虎山山谷达教来河、孟克河流域,西部和南部有大凌河通达渤海,并沿着燕山山脉直下华北平原。牛河梁初次发掘的领队、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认为,鉴于以上的地理形势,牛河梁遗址正好处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部位,表现出对周围聚落的强大驾驭态势。

苏秉琦先生在对上述区域的原始文化进行多年的研究之后,形成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理论: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是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红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层次性分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产生最高层次中心聚落的水平,并以宗教形式将这种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固定下来。”(郭大顺:《龙出辽河滨》)这正是苏先生所论述的古国的特征。苏先生在中国第一次突破了考古学传统上的文明起源诸要素的理论,就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

所谓文明起源诸要素的理论诞生于西方。英国考古学家V.G.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开始的标志。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首先明确提出了文明起源诸要素的理论,他认为,无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就应被纳入到文明的范畴:一、有高墙围绕的城市;二、文字;三、复杂的礼仪中心。我国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在分析商代文明时也遵循了上述的理论,认为殷墟文化已经具有了城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所以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除了苏秉琦先生的理论以外,关于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学术争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文明起源诸要素展开的。刘素侠在《红山诸文化所反映的原始文明》一文中认为,红山文化后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应当是原始的文字,同时其聚落城壕的出现、青铜冶炼遗存的发现以及复杂的礼仪都足以证明红山文化已进入一个文明社会。青年学者陈星灿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因为现有资料并不能证明红山文化已经具有了青铜器的铸造和应用以及城市和文字的产生,因而红山文化并不具备文明时代的主要特征。

惟玉为葬

然而无论如何,红山文化在与之同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据了最高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引发了学者们对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对炎黄时代古史研究的热潮。从这一点上来看,以牛河梁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的意义在于,古史学者们终于摆脱了片面的神话意识的影响,进入到了一个将考古实物材料引进到古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证阶段。

成组出土精美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只有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堪与其媲美。

红山文化的墓葬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牛河梁的1号冢是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墓葬之一,但就是在这样一座随葬品如此丰富的墓中,竟无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的陶器。郭大顺先生在对红山文化已发现的墓葬及随葬品情况做了统计分析之后,得出了红山文化具有“惟玉为葬”的特征的结论。

红山文化的玉器可分为三类。一为斧、凿、锛、铲、刀等工具和兵器;二为动物雕塑,如龙、虎、龟、蝉、熊等;三类可暂称为“饰品”,是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具有某种特定形状的器物,如勾形玉佩、连环饰、琮、箍、璧、环、璜等。有人把第三类玉器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比较,发现在红山文化中均可以找到相似甚至相同的东西。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备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的雏形。郭大顺先生因此进一步提出,“惟玉为葬”的实质乃是“惟玉为礼”。

将出土成组玉器的牛河梁积石冢与近旁的女神庙相联系,我们不难想像,这些享有如此规格大墓的主人一定拥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占有通天祭神的宗教权力,而这些并不一定属于实用的玉质工具、饰品和以神化动物为题材的玉器,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神器性质,是通神的工具。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商代的至高神“上帝”崇拜观念并非发生在商代,而是在史前时代就已出现。巫是人神之间交通的使者,红山文化随葬有众多玉器的主人或许正是这样的巫。玉器乃是巫师代表人奉献给神的礼物,同时又通过玉器来表示神的存在,即“以玉示神”。巫师在与至上神沟通时还要用一些灵性动物作为自己通神的助手,这种宗教风俗在近代的满族-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中还可以见到。那些动物玉雕以及神女庙中的动物塑像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的展现。由此可见,“礼”的实质乃是人对神的崇拜和赞美。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十分有特点的一种器物。其中心为旋涡形,四角作卷勾状。已发现的勾云形玉佩均置于死者的胸前,说明其非同寻常的神圣意义。陆思贤先生认为它是红山文化先民“古城古国”的徽帜,应该说这是一个有创见性的见解。玉佩上急剧旋转的涡形纹和勾云纹体现了巫师在同至上神沟通时那种旋狂迷醉的感觉。

雾里看龙

玉龙显然是红山文化玉雕中最夺目的亮点,其独特而精美的器形以及众多的出土数量使它成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种类。同时,“龙的起源”这一流行多年的热点问题又因红山龙的出土而再度升温。

在红山文化的前身———辽宁阜新市的查海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石块摆放的龙,身长约20米,头、尾、腿、足可辨,周围有50多座房址环绕,其尾部与遗址中最大的房址相连。在它刚出土时,对其是否是龙,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持谨慎态度。然而,当它全面呈现出来时,那昂首张口、身躯宛转、似欲腾空飞起的形象使人无法否认,中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已于辽河流域面世。

摆塑龙在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阳以及湖北黄龙考古遗址也有发现,在红山系列文化中是孤例。待真正的红山文化时代来临,以玉来表现龙则成为时尚。玉龙大体分为两例,一类因形似英文字母C而被称作C形,这类玉龙体形细瘦,有飘动的长鬃,出土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首部硕大,有双耳,吻部有皱纹,形象似猪,因而在最初发现该类玉龙时发现者将其定名为“猪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所长孙守道先生还据此大胆地提出了“猪龙变化说”,认为龙的形象乃是由猪演化而来。这一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流行并被广为引用。然而,时隔多年,当初与孙守道先生合作推出此说的郭大顺先生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这种龙短耳圆目,吻不外伸,其实应为熊的形象,而牛河梁的积石冢中又多次发现熊骨,说明红山人有以熊为祭的习俗。在女神庙中曾发现有类似的泥塑动物,以前也定为猪龙,郭大顺先生认为这也应是熊的形象,所以把猪龙改称为熊龙似应更为准确一些。他又同史载“黄帝为有熊”这个说法联系起来,暗示红山文化的活动区域正是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
 关于龙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

郭大顺先生虽然主张“猪龙”应为“熊龙”,却并未直接提出“龙起源于熊”这样类似的说法。他在《龙出辽河源》中以赵宝沟文化中的动物陶尊为例,认为龙是沟通人间和天上的媒介。这一说法颇有启发意义。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大约为同时期,有许多共同特征,在地域上又同红山文化相邻,它曾有一件刻划有鸟、猪、鹿等动物纹的陶尊出土。四个动物体躯盘蜷而舒展,似在空中遨游,郭大顺直接将其定名为“龙纹陶尊”。这些辗转腾空的动物形象似乎说明:龙真实的起源和实有的动物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它的旋动回转同上文提到的勾云纹一样,正是人与至上神沟通时的那种旋迷感觉的艺术再现。

商文化的祖先?

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美术特点与商代文化的相似性就迅速被学者们捕捉到了。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上文提到的C形龙与商代殷墟的妇好墓出土的龙的比较。二者在轮廓上几无出入,只是龙头的样子不甚相同。基于此,王曾先生将考古发现同古史传说结合起来,推断红山文化正是商文化的祖先。

据史载,黄帝最终平定蚩尤之乱曾得到女魃的帮助。王曾推测古史所说的女魃正是“红山王国”的大军。这支进入中原的红山先民在战后并未回到北方,而是在中原一带流动,大致在尧时迁至商丘,以后又因有功被封于商丘。红山先民因其原有的高水平文化为上古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契在尧舜时做司徒,掌教化百姓和百工之事,助禹治水,功劳卓著。其后代伯益凿井,番禺以竹为舟,吉光发明木车,王亥发明牛车,相土发明了马车,这些都体现出了红山先民原有的手工业优势。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其经济实力后来已远远超过了夏王朝,也正因此才能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了红山文化外还有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虽距千里之遥,但在文化上,尤其是在玉器特点上的共同性让人称奇。如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的大目兽面纹有着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两个文化中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两者的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也均有一定的相似性。马承源先生以此为据认为良渚文化的形成乃是受到了红山文化的影响。结合王曾先生的观点,我们不难推测,正是红山先民向中原的迁徙,造成了长江下游地区文化面貌的急剧变化,并融入了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良渚文化。如果把红山文化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时空中来研究,我们也许会赋予红山文化以全新的意义,并揭示出有关中华文明发生的全新内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0 11:45:01编辑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寒山剑士在2009-11-19 10:36:00的发言:

浅层开裂处势必物质结构松软,

是否容易入沁?

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

其因多为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

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11-19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8-8-3 10:38:00的发言:

                      红山文化图片  任南红山文化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675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675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http://photo.sina.com.cn/rnhsw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0:38:42编辑过]

[em65][学习与欣赏]

       乳璧吟

碧玉致密,层裂清晰。

碱壳包裹,光彩外溢。

表露白化,深入肌理。

琢治圆润,极具张力。

器物虽小,然小中见大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6:19:1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9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任南红山文化网

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upload=jpg,红山文化 任南红山文化网 (133)_光影_22.jpg]UploadFile/2009-11/200911191224089584.jpg[/upload]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任南红山文化网

红山文化的博客图片任南红山文化网
发表于 2009-11-19 2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9-11-19 11:44: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学习与欣赏]

       乳璧吟

碧玉致密,层裂清晰。

碱壳包裹,光彩外溢。

表露白化,深入肌理。

琢治圆润,极具张力。

器物虽小,然小中见大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6:19:16编辑过]

乳璧也

发表于 2009-11-19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9-11-19 11:44: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学习与欣赏]

       乳璧吟

碧玉致密,层裂清晰。

碱壳包裹,光彩外溢。

表露白化,深入肌理。

琢治圆润,极具张力。

器物虽小,然小中见大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9 16:19:16编辑过]

岫岩玉

蛇紋石

发表于 2009-11-19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11-19 12:03:00的发言:
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红山文化 任南红山文化网 (133)_光影_2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图好看!

丰满!!![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23:26 , Processed in 0.0669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