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柴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美玉] 大美红山——令人震撼的红山三色玛瑙O型龙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7:13:28 | 只看该作者
赤峰之恋 发表于 2017-4-12 22:08
就图而言,缺乏浆壳紧裹态特征,表面光感发闷,缺乏灵动的浆光,表面有“脏油污”感。

研究高古玉表面变化特性,一定要结合材质本身的特性和古玉的周围环境,古玉的包浆情况可以说千姿百态,不是任何一条规则所能概括的,且所谓自己的感觉也“闷、缺乏灵动”也只是你的一家之言,其实别人眼里看到感觉缺大相径庭,我看到的它是一种古朴、稳重和端庄。根据本人判断,这是战国红玛瑙材质。此类玛瑙表面长期氧化质变特性就是“变乌变黑”,你可以仔细观察其阳面,就会看出它的氧化过度是多么自然,不是人工所能为的。对于你说的“油污感”,我看到过实物,应该比朋友更有发言权,那只是朋友的不准确的感觉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7:40:33 | 只看该作者
判断是否为“原材料自带蚀孔而再加工”并不难。只需要两条规则:其一,看蚀孔区域到无蚀孔的过度情况观察,看其是否自然?如果是利用原石原皮新加工的产品,必然会让“去皮”和“留皮”的交汇处留下明显的界线;其二,看蚀空的分布区域是否集中于一处,利用原石蚀孔加工的器物其蚀空多是集中于某一区域,而不会有多处区域出现自然的蚀孔。如果器物多处出现自然的蚀孔,即可排除利用原石蚀孔的的说法。
观察该藏品,不但无留皮和去皮的接线,而且有多处区域出现蚀孔。因此,朋友所说的“原材料自带蚀孔而再加工”可以排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07:45:50 | 只看该作者
柴俊 发表于 2017-4-13 07:40
判断是否为“原材料自带蚀孔而再加工”并不难。只需要两条规则:其一,看蚀孔区域到无蚀孔的过度情况观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7-4-13 10:53:45 | 只看该作者
柴俊 发表于 2017-4-8 12:31
清晰的阴阳面和蚀斑

发一件史前的玛瑙玉珏,供您参考:
一般而言,仅仅对于玛瑙材质,经过四、五千年以上,其表面,基本会出现月牙纹(指甲纹)或者其他裂纹。


如果一件玛瑙器件,说有四、五千年以上的的历史,其表仅仅有严重风化了蚀坑,而其他部位光光如也,一点裂纹之类没有,不值得怀疑吗?
从视觉上感观,史前玉器最讲究的表面的净而不污。






下图是您提供图片,比较看看。祝您收藏、交友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3:16:29 | 只看该作者
赤峰之恋 发表于 2017-4-13 10:53
发一件史前的玛瑙玉珏,供您参考:
一般而言,仅仅对于玛瑙材质,经过四、五千年以上,其表面,基本会出 ...

朋友,您给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是几千年的老玛瑙都要有月牙痕,你拿你的老玛瑙给这一藏品对比,外观差别很大,你的有月牙痕,另一个没有,所以得出该藏品是假的结论。我觉得这是以偏概全。对于你的看法,基本上是这样的逻辑:我的是真的——你的和我的不同——所以你的是假的。你不觉得这样的逻辑是挺荒唐吗?
基本我们先看玛瑙有多少种类:东红、南红、冰糖、红缟、巴西、天珠、西玛、战国玛瑙环、辽玛(含唐玛)、缠丝等等。我们常说,千种玛瑙万种玉,可见其种类繁多,不同玛瑙不但其外观不同,其成分也是千差万别;且由于不同玉器的外部环境不同:有的在地下,有的是传世(周围是空气);即使同在地下的也有水坑、火坑、干坑。。。。之分,它们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质和环境的不同,才导致外观的千姿百态,仅以月牙痕的有无来判断玛瑙的老新,你不觉得失之偏颇,很是荒唐吗?月牙痕是时间流逝的标志,难道蚀孔,蛀洞、溶痕、白化。。。。都不是时间的符号吗?
如果你这样的观点亮出来:没有月牙痕的都不是老玛瑙,我想会有很多朋友不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3:34:41 | 只看该作者
附带说一下,我发的这一藏品比较另类,大家有异议也属正常。有问题只管提出,咱们充分交流,让结论更加接近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7-4-13 13:45:25 | 只看该作者
柴俊 发表于 2017-4-13 13:16
朋友,您给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是几千年的老玛瑙都要有月牙痕,你拿你的老玛瑙给这一藏品对比,外观 ...


      关键是您这件图上所显示的蚀坑,是玛瑙原石自身所带的天然蚀坑,是老料新工所致,人工仿古打磨,预留下了原有玛瑙原石的蚀坑,非后天的工上形成的自然态蚀坑。概念不能混淆。
      当然,我是仅仅看您的图而发表看法的,您这件图所提示结果如下:蚀坑边缘平滑,没有过渡,浅表的黑色部分被打磨掉了,露出红色玛瑙质地,按道理,材质疏松些的部位,着色会重些,恰恰在侵蚀较重的侵蚀坑边缘,没有了着色?这些都是疑问。
      任何一件史前玉器(包括玛瑙、松石、蜡石、煤精石等等),其表定会有浆壳紧裹态特征的浆光、浆壳。      一起学习,收藏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3:57:44 | 只看该作者
赤峰之恋 发表于 2017-4-13 13:45
关键是您这件图上所显示的蚀坑,是玛瑙原石自身所带的天然蚀坑,是老料新工所致,人工仿古打磨,预 ...

朋友,我是在实物看到的,我需要订正一下你的说法:黑色变乌的是表面皮层的包浆(表面氧化),和蚀坑内的质变(和其他物质成分反应后的残留物)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它们的颜色有根本的差别。你可以观察其他古玉的皮壳和蚀洞的颜色差异,并不是你说的那种情况。这一藏品主要是特殊的材质,才表现更加明显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4:04:36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你见过哪一个作假者能利用多处天然的蚀孔,并能全部保留下来加以利用毫无痕迹地用在雕品上,原石和雕品这样高度契合可能吗?你不觉得这样形状的原石不可思议吗?你觉得这样的仿作可能存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4:11: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藏品的表面的浆壳就是这层“乌”,全身分布,非常明显,在阴面尤其明显,在阳面有明显的过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23:46 , Processed in 0.0508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