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古玉价值不该仅以材质论高低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4:02:39 | 只看该作者
卢昌鸿(捕风) 发表于 2016-10-13 07:47
古玉确实不应该唯材料论。
史前,包括大量商周古玉不见得是和田玉。

玉器市场为什么盛行小件?


作者:有玉则刚
  自从2015年,玉器市场的销售产品出现了一些变化:不论是翡翠还是和田玉都是以小件、小价格的挂件成为市场销量最大、销售最快的主力品种。在这种市场的趋势的推动下,大牌的工作室和做高端玉器的商家也都放下身段,经营起小件商品。

宏观经济下滑,对未来前景的不明朗,使奢侈品消费首当其冲被消减,和田玉和翡翠中高端的投资收藏处于观望,这方面需求明显减少。
  整体消费市场清淡,消费更趋于谨慎,由于普通民众的薪资收入基本处于滞涨,高房价、教育、医疗的高支出让消费者在消费时心态十分谨慎,只愿意花小钱购买装饰性的小玉件。
  商务需求基本消失,反腐的持续进行,让原有的商务需求几乎不在,而商务需求都是集中在中高端的玉器。中高端玉器销售的几乎断崖式的消减,更凸显了小件玉件的销量。
  市场回归常态,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玉器雕件主要是以消费为目的、满足装饰和美化的需求。花费几千、一两万买件装饰性的玉件是比较正常的消费行为,是玉器市场的常态化形势。
  小件玉器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电商的经营,尤其适合微信电商的经营。移动互联网的蔓延,使得小件玉器十分适合在微商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商家可以把生意做到千里之外,买家可以坐在沙发上遴选自己中意的玉件.

从任何消费市场来看,都该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小件玉器的盛行才是市场正常的态势。属于收藏级的和田玉和翡翠也是极少量的,而有实力收藏高品级 的藏家也同样是极少数的。所以玉器市场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客户都属于消费型,商家不必以稀缺和收藏概念来抬高商品的身价,买家也不必奢望万把块钱买到收藏级 的美玉,这一点不论是商家还是买家都应该有客观的认识:玉器市场的绝大部分是消费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玛瑙收藏热开始盛行 千年老玛瑙成藏家最爱                                                        
2016年09月12日

作者:章韵
  随着南红玛瑙和紫绿玛瑙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收藏玛瑙的热潮中来。玛瑙收藏热开始盛行,使得一些上等的玛瑙成为藏家们炙手可热的珍宝。
  古玩市场兴起玛瑙收藏热
  说起现在火热的玛瑙市场,天台的古玩商陈瑶表示,南红玛瑙已被市场认可,价格也被炒到了历史的顶峰。此外,紫绿玛瑙近两年价格稳步上涨。由于现在市场认知度还不是很高,收藏爱好者还能在市场上以几千元的价格购买到一些紫绿玛瑙的精品挂件。
  “以前,一样东西在古玩市场的兴起到被市场认可,再到被爆炒,可能需要十来年时间的蛰伏,如 今,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这个时间段被大大缩短至三五年。紫绿玛瑙进入藏家的视野,短短两三年,价格已翻了数倍。”陈瑶说,原本,不少藏家对玉石情有独 钟,对玛瑙往往不屑一顾,如今,玉石价格已被炒得很高,玛瑙市场的盛行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千年老玛瑙成藏家最爱
  除了南红玛瑙、紫绿玛瑙外,市场最受欢迎的非年代久远的老玛瑙莫属。这种千年老玛瑙最受有实力 的藏家们喜爱。临海藏家陈宝聪表示,很多人买南红玛瑙、紫绿玛瑙往往是因为其作为配饰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也有出于投资收益方面的考虑,但对于真正的藏 家来说,更倾向于入手千年老玛瑙。
  前段时间,路桥的收藏爱好者王先生花了近万元入手一串原始社会的玛瑙珠子,喜不自胜。王先生告 诉记者,这串老玛瑙的每颗珠子的形状都不规则,还都带皮的,很多人乍一看,都不知道这是玛瑙,还以为是一种什么奇怪的石头。“论漂亮,谈不上,论独特,那 还真的是很独特。”王先生说,“这串老玛瑙是我从一个藏家朋友那买过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花近万元买串玛瑙有点贵,但老东西没有价格可讲,因为老东西都是独 一无二的。”
  王先生认为,在古玩市场,不怕买贵,就怕买的不对。“老东西在市场上原本就少见,现在市场上作 旧的假货实在太多,能够买对老东西已实属难得。”王先生说,自从买了这串老玛瑙,他天天佩戴,身边一些做生意的朋友看了也很喜欢,想在市场买一串,但一直 没打听到哪家古玩店有这种远古时代的玛瑙。
  业内人士教你鉴别千年老玛瑙珠子
  据了解,藏家对老玛瑙的收藏热度致使市场上涌现了不少作旧的假的千年老玛瑙。对此,椒江海门老街古玩商周先生表示,假货在每一个收藏门类中都存在,对于藏家来说,最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收藏知识及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那么,如何鉴别千年老玛瑙珠子呢?周先生为收藏爱好者们支了这么几招:
  一、看老玛瑙珠子的表面是否带有类似橘子皮的皱纹。
  大多千年老玛瑙珠子都是穿成串的物件,也有少数是以贵金属为装饰而制成的扣子和吊坠等,这就难 以避免玛瑙珠子与珠子及珠子与金属之间的碰撞和挤摩。千年老玛瑙珠子就避免不了四季的风化和岁月的沧桑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因而在老玛瑙珠子的表面就会形成 类似橘子皮一样的皱纹。而作假的玛瑙珠子表面的橘子皮皱纹只有凸凹状,没有沧桑的厚重感。
  二、看老玛瑙珠子上是否带有指甲盖纹。
  大多老玛瑙珠子是球形的,使得珠子之间磕碰、挤摩所留下的痕迹也大多是呈弧形的,犹如指甲盖纹。
  三、看老玛瑙珠子的包浆。
  如今,玛瑙的包浆也是可以作假的,所以在观察玛瑙珠子包浆的时候要特别的细心,先用布或卫生纸将玛瑙珠子反复擦拭干净,如果是老包浆,看上去有湿透的胶质感,珠子表面很油润。
  四、看老玛瑙珠子的打钻孔。
  明清以前的老玛瑙珠子主要是靠解玉沙来打钻孔的,所以玛瑙珠子的孔壁不大规律。在玛瑙珠子的孔道中段会有一个不太整齐的平台。
  五、还有一些老玛瑙珠子,表面既看不到橘子皮的皱纹和指甲盖儿纹,也不存在盘玩过的痕迹,像这 样的老玛瑙珠子的识别的方法一是看做工,二是看玛瑙质感。老玛瑙珠子的刀工下凹处深浅一致,在凸起处的棱角处不加修整。老玛瑙珠子都是天然色的,且带有很 强的胶质感。新玛瑙的颜色略有浑浊,相对老玛瑙其是不透明的。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商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10-13 16:01:25 | 只看该作者
造成目前古玉价值的乱象与文物法有关,也与当今文博系统的砖家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2:49:14 | 只看该作者
玉石真的会养人么


◎思玉者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主要讲清了人养玉的基本原理,也可以解释人与玉的一些关系和现象。现在可以具体谈谈人佩玉和盘玉的好处,也就是玉养人。玉真的会养人吗?
  钙镁的作用。和田玉为富含钙镁的硅酸盐(CaO24%、MgO15%),钙镁是人体神经系统、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佩戴,可以有效地消除皮肤的 疲劳,增加其活性。所以,和田玉首先是滋养皮肤的,可以戴在手腕上、项脖上以及任何贴身部位。从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看,有长期佩戴后不长青春痘的,有治好 了皮疹的,有明显减少老年斑的和皮肤延缓衰老等现象。
  异曲同工。从矿物的角度看,和田玉的主要矿物为透闪石或者阳起石。透闪石与阳起石的差异 只是结晶体中Fe2+含量的多少,阳起石含量高些,透闪石含量低一些。阳起石是我国古代的一味矿物中药,用于治疗肾虚引起的疾病。为此我们专门与中医专家 讨论过阳起石治病的原理,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使用这个方法,但是传统中医一定是有其道理的。基于和田玉中透闪石、阳起石矿物非常细小,有部分达到纳米的级别 (显微隐晶质),应该有可能通过皮肤和食道进入人体。为此,我们提出阳起石外用是否也有可能?中医专家认为完全可以。无独有偶,国外透闪石矿物曾经叫作 Nephrite(现在普遍用作闪石玉的英文),直译过来叫肾石。这个名字源自南美土族人喜欢腰上挂一块玉石,可以起到治疗肾病的作用。包括Jade(玉 石)这个字也与这个传统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玩玉喜欢挂在腰上,有空了拿在手里把玩,没空了仍然挂在腰上。在玉石的传统养生方面,中西可谓异曲同工。
  生物信息场。东南大学生物工程系采用现代技术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构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 波谱,被称为生物波。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光电效应。而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 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共振,起到轻微按摩,改善微循环系统等作用,并可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自然界中光电 效应的强度,通过科学测量发现砭石为首,和田玉则紧随其后,砭石治病也因此成为我国传统中医六大医术之一。
  来源:苏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3:36:00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博物馆的汉代刚卯严卯


玉从很早就被作为配饰使用,在古人眼中,佩戴玉石可养生,还可预防疾病,使人百邪不侵,一块上好的玉件能给人带来好运,趋吉避凶……
  在天津博物馆中藏有一对名为“刚卯严卯”的玉器,此种玉器为汉代独有,又因其上刻有铭文,因此尤为珍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及文物价值。
  “刚卯严卯是汉代独有的一种佩玉,一般成对出现,均作小方柱形,玉器上下穿孔贯通,以穿丝带佩戴之用,但是当时的古人具体是如何佩戴它们的,并没有文献记载”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对汉代白玉刚卯严卯,高2.2厘米、宽0.9厘米,四面刻有殳书咒语,文字均填有朱砂。天津博物馆器物部副研究员曹平介绍:“刚卯严 卯是汉代独有的一种佩玉,一般成对出现,均作小方柱形,玉器上下穿孔贯通,以穿丝带佩戴之用,但是当时的古人具体是如何佩戴它们的,并没有文献记载。”当 时人们认为,通过佩戴刚卯严卯,借助这些咒语的“魔力”,可以驱疫辟邪、祈求福祉。国内成对的刚卯严卯屈指可数,故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对玉器极为珍贵,而 它的出现与汉代人崇信“天帝”和“四方帝”密不可分。
  “辟邪”一词原意为偏邪不正,《左传·昭公十六年》中记载:“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战国孟轲的《孟子·梁惠王上》有云:“苟无恒心,放辟邪侈……”后来,“辟邪”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驱除邪祟。
  说到古人辟邪祈福的缘由,其一在于他们对很多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还不能完全认知和理解,因此,以农耕为主、纯粹依靠大自然生产方式的先民们开始信奉上 天,且产生了以供奉诸神为主的祭祀活动,这可谓是辟邪祈福观念的启蒙。早在新石器中晚期,这种意识就已出现萌芽。例如长江下游及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琮、璧 等礼器的出现,它们都是古人用于祭祀的一种礼器。其二,长久以来,古人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身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因此相信鬼怪神魔等超自然力量的 存在。可以这样说,辟邪祈福的意识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而古人辟邪祈福的物品有很多,一般来说,人们常通过祭祀、祈祷、佩戴、使用辟邪器物、避讳等方式 达到除邪趋利的目的。
  “白玉刚卯严卯是汉代王侯贵族佩戴之器,其四面刻咒语,属于秦汉时的书体“殳书”,其书体源于兵器铭文”,刚卯刻书34字,严卯刻书32字,文字内容是乞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
  从材质上,结合出土的辟邪物品和文献发现,古人常用名贵或是被认为具有辟邪功能的材质来制作辟邪器物,诸如桃木、黄金、犀角、象牙以及玉石等,且由于佩戴者等级不同,佩戴的材质也不同。
  在这些器物中,古人对玉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他们认为玉是珠宝中最珍贵之物。历史学家杨伯达的《巫·玉·神简论》一书中写道:“史前社会玉器往往由巫觋 设计、雕琢并以器事神,从而推动了玉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的出现和形成,巫玉光辉普照大地,又为王玉之源泉、瑞器之根本,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一直以来,辟邪都是巫文化不可割舍的部分,而玉在巫文化中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玉常常被加工成礼器和法器等。汉代以后,辟邪器物常为白玉质地,这不 仅是由于玉美,且具辟邪寓意,还彰显了佩戴者的美德。
  曹平说,古人关于玉质的刚卯、严卯的文献记载十分稀少,只散见于《汉书·礼仪志》 《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中。相对来说,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舆服志》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 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縢贯白珠,赤罽(jì)蕤,诸侯王以下以綔赤丝蕤,縢綔各如其印 质。刻书文曰:“正月刚卯……”凡六十六字。”
  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对刚卯严卯,刚卯刻书34字,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严卯刻书32字,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固伏,化兹灵殳……”这些文字的意思是乞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
  曹平总结说:“白玉刚卯严卯是汉代王侯贵族佩戴之器,其四面刻咒语,属于秦汉时的书体“殳书”,其书体源于兵器铭文。”而严卯刚卯得名,源于开头铭文: “正月刚卯”“疾日严卯”。这对白玉刚卯严卯与安徽亳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的同品,从造型到四面所刻的咒语内容和字体方面都基本相同。
  出于对汉玉刚卯的尊崇,明清两代人对其亦有仿古、伪古作品,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体外,还有六棱、八棱体,大小也不一致。铭文有篆书、隶书、殳书等,它们继承了汉玉刚卯严卯的一些神韵,显得古朴神秘。其中制作较精的,也是值得珍藏之物
  据史书记载,刚卯严卯在汉代流行期间,曾一度被废止使用。《汉书·王莽传》有云:“正月刚卯,金刀之制,皆不得行。”由于刚卯铭文的首句——“正月刚卯”,既是说明刻制的时间为正月卯日,卯字为繁体“刘”字的假借字,又有“强刘”之意,王莽视刘汉为 政敌,所以这种玉器在王莽新朝时曾一度被废止。东汉时期,“谶纬”流行,谶纬是一种迷信,谶是方士们造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的,即以迷信附会来 解释儒家经书。那时的人们相信刚卯严卯上的文辞能强化其隐含的巫术力量,因此佩戴刚卯在东汉极为盛行,从王侯至庶民,依照身份不同,刚卯质地各异。正如 《后汉书·舆服志》中所记:“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即玉质刚卯严卯主要为皇帝、诸侯王、公、列侯等享用,此外,据其爵级高下,分其他士夫、百 姓依次使用黑犀、象牙、桃木等材质。
  作为汉代特有的一种吉祥配饰,刚卯严卯深受历代鉴赏家青睐。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岱的《夜航船》,都将刚卯列入“奇珍”。近代郑逸梅先生在《“皇二子”袁寒云的一生》中写到袁克文收藏刚 卯严卯的一段传奇经历:“袁克文收藏中最名贵的,当然要推刚卯和严卯了。他得刚卯于西子湖头,白玉明润,如冰如雪,隶文浅刻,直一小汉碑,诧为奇宝,颇以 不得严卯为匹,引为遗憾。丹翁告之,严卯为道州何子贞曾孙星叔,见之于吴门潘氏,鬻(yù)三百金,星叔力不胜,便由丹翁得之。克文愿以千金重宝及宋刊 《韦苏州集》易归,与刚卯合。丹翁允之,该印为玉质,长寸有二分,方六分。克文因名其居为“佩双印斋”,作文纪其经过。”袁寒云所藏玉刚卯,尺寸合于《后 汉书·舆服志》“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之记载,是难得的文物珍品。
  出于对汉玉刚卯的尊崇,明清两代人对其亦有仿古、伪古作品,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体外,还有六棱、八棱体,大小也不一致。铭文有篆书、隶书、殳书等,它们继承了汉玉刚卯严卯的一些神韵,显得古朴神秘。其中制作较精的,也是值得珍藏之物。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来源: 城市快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2:59:18 | 只看该作者
玩高古玉的人都是高文化与高资金投入资深收藏家


何为高古玉?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多数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使用的玉,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
  分析人士表示,高古玉收藏还属冷门,加之制度上存在漏洞、著录出版较少和研究不到位,高古玉拍卖一直不温不火。而此番香港高古玉拍卖的强劲之态,是否意味着高古玉收藏市场已经启动?
  早在1994年秋拍,北京翰海首届拍卖会就上拍了25件高古玉。其中除两件宋玉外,其余均为清代玉器。那一年,中国嘉德也上拍了42件高古玉,其中元玉1件,明玉3件,其余均为清代玉器。
  从那时起,擅长高古玉鉴定与拍卖的北京翰海每年都有高古玉上拍,至今一直没有间断,可谓内地高古玉拍卖市场的领头羊。
  从历年拍卖成交结果表明,明清玉总是占据市场的主流,而高古玉上拍量低,成交价格也相对较低,无论在数量还是品质上常常也不能与明清玉相比。
  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看到,2011年,中国玉器共上拍33055件,成交15280件;到2015年的时候,中国玉器相比2011年上拍量方面上升4.32%,成交量下降30.62%。这也充分说明一部分资金的撤出。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从2010年-2015年,5万以下玉石器拍卖成交量占比最大,达68%;10万-50万区间的占比15%;5万-10万的占比12%。在成交额方面,100万-500万区间占比最多,达到30%;10万-50万区间的成交额也达到了总量的21%。
  由此可见,虽然高价位的高古玉拍品价格在占比方面有优势,但是总体来说50万元以下的玉石器拍品才受到藏家和市场的青睐。
  当今国内高古玉市场并不十分火热,存世量稀少、赝品充斥、鉴定不易、交易风险极大,使得藏家们趋之若鹜。
  在玉器玩家中,有一个金字塔说法:最底一层是现代玉市场,收藏者众;第二层是明清玉器;最上面一层都玩高古玉。所以,玩高古玉的玩家堪称是“收藏家里的收藏家”,但是收藏群体很小。
  鉴于以上情况,高古玉的拍卖面临了诸多问题:货源少,受众小,拍卖行品牌不足,其专业能力和诚信度有限,这些都会影响到高古玉的成交价格与成交率。因此,未来高古玉市场的走向,目前还不十分明朗。
  有观察者认为,高古玉板块的市场行情走向会不会以此为契机逐步升温还要看今年整体的一、二级市场的表现。
  据称,玩高古玉的人都是高文化认知与高资金投入的资深收藏家。目前很多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华人,长年做着高古玉的收藏和研究,国内也不乏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高古玉收藏群体。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广东广州 林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3:03:39 | 只看该作者
古玉收藏的理想国何时来临


文/本刊记者柯思婷
  收藏古玉,我们能够从中触摸某个历史时代的文化、思想和美学概念,这是新玉所无法具备的深度。古玉眼下的市场行情还处于价格洼地,认识它的人还不多。而古玉收藏的难度很大,需要藏友们多做功课,谨慎出手。
  中国是世界三大玉器产地之一,古人早已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石头。“在中国,玉器出现至今已经有了1万年的历史,在这1万年中,玉文化的发展始终没有中断过”,晔羽雅舍玉文化会馆副馆长陈海刚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为我们讲解了玉文化意涵和古玉收藏技巧。
  打开古人的理想世界
  不 同于陶瓷、青铜器,玉器本身自带一种理想的、神秘的气质,被古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阶层赋予了非凡的道德象征意义。中国人所追求所的君子德性,通过玉器完整 地表达了出来,因而自古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从东周开始,贵族中佩玉之风盛行。孔子就非常爱玉,在《礼记?聘义》中,孔子列举过玉的“十一 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 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虹白,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在后世文人中,这种“比德于玉”的精神得到了 广泛的认同。
  古玉还是保存历史信息的时空胶囊。陈海刚介绍说,考古学上常通过玉器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而非金银贵金属 器物。玉器象征着一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古代一度是王侯专用,所以有了“盗金盗银不盗玉”的俗语,它的图案和造型代表着历代皇家所推崇的思想和礼仪, 举例来说,很多古玉造型是对称的,特别是礼器,实际上这是中庸之道的某种体现。直到唐宋时期,玉器才走向民间,开始体现出一些诸如“马上封侯”“福禄相 连”的世俗价值追求。
  不仅如此,古人还相信,玉石可以使尸骨不朽,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就说过:“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在古代, 玉器是用来联系天地、与神灵对话的载体,我们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人死了以后,身边总要有几块玉,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这块玉,人就可以升天。至今玉 器仍然是一种辟邪的圣品。
  “在过去,高古玉通常指的是汉代以前的玉器,我们认为汉代和汉代以前的玉器都可以称为高古玉,魏晋时代的也可认为 是它的延续,明清的玉器一般叫作老玉。收藏古玉,我们能够从中去触摸那个年代的文化、思想和美学概念,而当代的新玉作品主要满足的是消费者自己的心理需 求,难以代表属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陈海刚说。
  收藏古玉先做学问
  日前,在中国香港举行的邦瀚斯“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专场拍卖上,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的73件玉器获得了1.78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其中,一件“东汉玉雕说唱舞人”以3148万港元成交。高古玉市场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陈海刚认为,高古玉这一领域是中国传统艺术收藏中最难、最艰深的一门。从开始玩古玉至今,陈海刚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但是依然不敢说精通古玉,要成为投资者很容易,要成为专家很难。”
  关 于古玉的研究,目前著录还不多,流派却不少。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业界通常以传世情况、形制、雕工判断古玉的年代和规格高低,但是这种方 法要依赖考古学研究成果,鉴于目前发掘出的高规格墓葬数量非常有限,难以全然用考古发现来作为鉴定时的比照标准。而用科学仪器去检测也有它无法触及的层 面。
  “2004年,我们最早把风化理论引入古玉研究中,通过风化来辨别古玉的真假,这个方法2009年由我们推广到全国。”陈海刚说。来源 于地质学的风化理论认为,玉器在墓葬中和各种酸性、碱性的物质反应后,表面会被腐蚀掉一部分,形成它的皮壳,有毛孔,有沁色,这是后世作伪所无法成功仿造 的,也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对于民间收藏来说,第一件事就是判断东西的真假,看皮壳是否符合古玉的特征,然后再从纹饰、雕工上判断它来自哪一个年 代。”
  当然,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玉器也是存在的,但是今人难以去辨别它的年代。“古玉主要来自于墓葬,所谓的‘传世品’古玉是 古人从更早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区别在于它出土于哪一个朝代。假设是宋代发掘出来的古玉,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盘玩,它的表面就会同时具有出土玉的特征和传世 玉的特征。”
  判断一件古玉的价值高低,一是看年代,二是看雕工,三是看尺寸大小,四是看玉料,五是看它的美能否为现代人所理解,六是看完整 度。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又大有门道,“比如,不同历史时期对玉料的追求有所不同,西周以水立国,推崇深色的玉,纯度高的青玉地位不凡,而从汉代开始,则以白 玉为最,青玉的档次就变低了”。古玉收藏要做的功课很多,陈海刚认为新手收藏古玉首先要懂玉料,然后要了解现代工艺的水平,如果一件玉器的工艺超越了现代 大师的最高水准,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古人所雕。
  行情看涨谨慎出手
  对古玉没有足够了解就急于 出手是不明智的。陈海刚建议初入门的藏友先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找一些可以信赖的机构和会所,不然,想要玩转古玉非常难。另外,他认为投资古玉可以从和田玉 料的古玉开始,能够减少损失。“因为和田玉本身已经很值钱,先判断玉料本身的价钱,再看雕工水平的价钱,然后加上一些利润,总和便是这件古玉的价格底 线。”
  陈海刚说,相对于青铜器、瓷器等传统收藏大类,古玉眼下的市场行情还很低,因为认识的人还不多,以后增值的空间非常大。“2000年 市场上才开始有大量的古玉涌现,但是当时很多人还不认识,一个收藏品类从被大家认可到走入高峰期大概需要15年的时间,如果从2005年古玉开始为人熟 知、我们的理论成型算起,到2020年,古玉市场有望迎来一个高峰。”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古玉收藏的“理想国”有望被今人重新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3:0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6-10-15 13:15 编辑

古玉收藏讲“盘”功


  古玉通常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沁色性质也不同。比如,南方出自水坑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古玉多数土蚀亦多,而出自火坑的古玉,玉身便干燥。由于经千百年入浸,古玉即使有最美的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之色,必须讲究“盘”功。笔者喜藏古玉器三十余年,闲时尤爱把玩赏鉴,积累了一些盘玉心得。今借《收藏快报》一角介绍出来,以飨同好。
  一、丝绸与“盘”:历代“盘”玉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为“文工”,二曰“武工”。我国软玉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镁、硒、锰等,由于困在土中深睡千年,有的严重脱钙,质地松脆变软,特别是深埋土中的三千年以上之古玉初出土时,质地更加松脆,宜用“文工”。“文工”盘玩时,先时常把古玉佩系在胸前、腰间,借人气养之一二年,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躁,此可谓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一二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色沁不易鲜明。此时,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一块真丝绸布来擦拭古玉。因真丝绸布之蚕丝蛋白与人的表皮相似,都是角蛋白,用其擦摩,光泽凝重光亮,相当自然,且相对柔软,便于施力摩擦又不会伤及玉器,可以擦到玉器的周身各处,连刀缝内亦不会放过,因此效果十分明显。
  二、桑树根与“盘”:桑树在江南一带多有种植,先把桑树根烧成炭灰,待灰完全冷却后把灰土放到罐里,再放上清水泡上大约30天,然后把古玉器悬线放在灰土水中泡上大约二月,取出后放在清水中浸泡5天左右,再取出用软布擦干、盘玩。
  为什么要用桑树根烧成灰的水浸泡呢?因为桑树根烧成灰土后,灰土里含有微量天然碱性物质,这种物质正是古玉需要的东西。古玉器在地下沉睡几千年后,其内含有大量的污秽物质,而含有微量碱性的桑树根灰土是使玉器“吐”出其内污物的最好天然物质,同时对古玉器的表面色沁起不到伤害。使用该方法的最好时机是在夏天,夏天温度持续较高,炎热的天气环境对该方法的使用有明显的好处。不过此方法不是对每种沁色都有益,如对鸡骨白不宜。
  三、木贼草“盘”:古玉若欲速求还原,则用“武工”。亦必人气养之复明,硬后,用白布轻轻揩擦。稍玉觉苏醒,布起毛花再换新白布愈擦愈热。水银自然从“土门”出来。但初学者掌握不好火候,易伤古玉,在当今千金易得,商周秦汉之物难求的情况下,笔者用一种中药木贼草“盘”玉,比较稳妥。首先找一块质地致密的不退色软布,缝成一个12厘米见方小口袋,穿上一个带子,带子可以把口袋扎住。先把木贼草放置小口袋中,再放入要盘的那块古玉(每次只能放一件),把整个口袋扎紧,戴上纱线手套后用手反复揉、擦、捏,用各种方法摩擦、盘玩十天左右后更换木贼草再盘。由于受到摩擦,玉器会渐渐发热,促使玉器中的土气吐出,经过三次盘玩,基本盘熟。地章亦层层透出,包浆铺满,石性全去,犹如脱胎换骨之物。
  笔者用以上综合方法,盘养过多件古玉器。如商代水银沁的和田青白玉蝉(图1)、西周“鸡血红”和田白玉勒子(图2)等。亲历盘玩过程,其乐趣绝妙无比。特别是日久看火候恰当,石性全出,其间色彩变幻,莫测究竟,时聚时散,竟有似晴云舒卷,幻化于心,变化万端。此初学者所不肯信,故非历其境,诚不易了解“盘”功也。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浙江湖州 张玉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15 12:01 , Processed in 0.0655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