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乱象层出不穷,古玉收藏深陷泥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30 13: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乱象层出不穷,古玉收藏深陷泥潭
身份尴尬:游走在法律边缘
  不同于一般收藏品,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因为年代久远,很多都是出土文物,这就导致不少藏家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触碰法律的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保护法》规定,我国把清初作为一个文物年限的界定,清初以前都属于珍贵文物,清朝以后,包括民国、建国后等都属于普通文物。清以前的文物不能买卖,如果市场上发现明朝的藏品,那么就可以明确地认定其为违法,买卖双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出土文物不能碰。国家规定,有艺术品经营资质的单位,如瀚海拍卖公司等,经国家文物部门的批准后可以进行指定的文物买卖,但清末期文物拍卖后不准出境。
  在这种框架下,在古玩城里买卖红山玉、明代玉牌,肯定是违法行为。但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这样的规定根本无法严格执行。“我们对藏品来源都做模糊化处理,不然生意范围就很有限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古玩店老板说:“除非有人投诉,不然一般情况下,主管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业内不少人士认为,国家应该出面调整文物法,使之兼顾文物保护和正常的市场流通需要,“不然,古玉收藏会一直笼罩在非法的阴影下。”
  市场曲线:造假拖垮古玉市场
  尽管在阴影中摸黑发展,但近20年来,古玉市场的变化一直在牵动人心。
  北京古玩城钰丛庄园老板魏超1996年入行,那会古玉收藏还是偏门,不像现在市场这么热。他介绍,改革开放以后,最早是港台人把古玉炒起来,1991年、1992年,一些企业负责人、有钱人陆续跟进,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达到小高峰。其中,1990年、1988年,古玉市场特别便宜,被港台人收去了很多好东西。当时,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香港一些高校还参照国际资料,研究中国古玉文化,也促进了学术上的发展。然而,1995之后市场就跌落了,主要是大陆的仿制古玉渐多,让市场受挫,再加上经济危机,藏家专业知识不够,导致市场严重受挫。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最好的时候是在2011年到2012年的上半年。“一件古玉,这个月值一万元,下个月就能值一万五。”魏超介绍。现在,国内仅有不多的精品货源都掌握在经营者、藏家手里,由于近两年市场低迷,都处于压货状态,“虽然出货慢一些,但价格也不可能降。预计,还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走出低迷。”魏超说。
  光怪陆离:包浆、皮儿都可以伪造
  有人说,中国人的聪明没有用到正道上,对于这点,不少古玉从业者很认同。光是光怪陆离的古玉仿制手段,就足以让人匪夷所思,跌破眼镜。
  “一公斤籽料价格价值几千万,一公斤好山料才价值几十万,于是,商人就要想方设法把山料造成籽料。弄一台拌水泥的搅拌机,放一车山料,放点破铁钉增加沁,用沙子起到拉丝作用,磨光滑、弄干净,翻滚吧,出来就成了籽料模样。”胡喜振很不赞同市场上过分看重包浆的审美眼光,“穿上漂亮衣服了,就是美人儿啦,这种价值观买的是衣服,不是玉料本身。”
  魏超也介绍,“仿制的手段特别多,常见的有火烧酸煮,硝酸、盐酸、氢硫酸等。拿来做仿古的,一般都不是特别好的玉种,有时甚至连白玉都不是,青玉还拿的是别人开采的不要的废料,加上一层皮儿,弄一些仿古的纹饰,价值马上翻翻。”而他知道的,有的大师,开个小作坊,一天仿制几块,瞬间牟利几十万、上百万,害人不浅。
  此外,有业内人士介绍,为了制造包浆,某地看到一个古玩贩子从牛屁股里挖出一块和田玉,包浆浑厚,宛若隔世。据说,造假者把牛屁股开刀,把新玉放进去,然后缝上,老牛耕地,经常摩擦,包浆加速形成,用这种方法一年等于一千年。至于其它坊间传说的手法则更多了,如用盐酸、油锅里煮等等,都让人听了匪夷所思。
  信任危机:蚌埠成仿制基地
  “我们去国外拍卖,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外的市场更规范,他们说是清代的,一般肯定是清代的,如果你找国内专家鉴定说不对,一定时间内他们提供退换服务。”说起中外市场的不同,魏超十分感慨,“国内的拍卖行谁敢保真,这首先给买家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
  而2000年开始做新玉生意的老李则直言不讳:“市面上的老玉,90%都是假的,而且造假手段层出不穷,包浆、沁皮都可以炮制。”据悉,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经常有买家事后发现买了假古玉,回来吵架、干架的层出不穷。
  魏超介绍,2000年以后,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暴发户”们登上了古玉收藏的舞台,一方面不懂得古玉的艺术价值,一方面妄图以低价“捡漏”,于是,安徽蚌埠等高仿、造假基地应运而生。经常有“暴发户”扬言,“自家的东西比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还要好”,这种无知的自信,为他们换来了“国宝帮”的外号。“一件战国时代的玉璧,10公分直径的,在国宝帮眼里,可能只值几千块钱左右,买假买惯了,都舍不得掏合理的价格买真的好东西。”魏超说,“几万块钱买一个一米高的玉琮,可是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高的玉琮不过60公分,这不是无知者无畏活该上当受骗吗?”
  此外,胡喜振介绍,导致信任感缺失的还有一种情况,国内有一些古玉商人想方设法将一批高仿古玉拿到国外上拍,如果顺利卖出去了就皆大欢喜;万一没卖出去,则运回国内,过海关时盖的戳,又为其打上了“文物回流”的幌子,以此再在国内寻找市场。“很差的玉壶,几万块钱都没人要,出趟国,回来就卖几百万。”胡喜振说。
  “黑嘴鉴定”:专家,还是砖家?
  2011年初,汉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2.2亿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这套玉器,经专家鉴定,是一套“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然而,就是这件“精品”,不久之后便被网民嘲笑“作假不专业”——按照一般的历史常识,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当时还没有发明凳子。随后,这套玉器被证实为江苏省邳州市仿古所制。在这处乌龙剧中,专家的表现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鉴定师只要收钱即可随意开具鉴定证书。廉价的地摊货摇身一变就被鉴定成古玩,而后贩卖给不懂行的人,为黑心卖家获取暴利。在金钱面前专家频频失节,“黑嘴鉴定”日益猖獗,利欲熏心。
  针对古玉的鉴定,实际上难度非常大,既要懂得和田玉的密度、硬度等基本参数,又要了解各个朝代的制玉工艺有何特点,出于专业知识疏忽的“错诊”情有可原,但信口开河、为利益折腰的“黑嘴鉴定”仍然有待更大力度的惩罚和制约。
此文刊登在《艺术品鉴》2014年9期
2#
发表于 2016-3-30 13:35:57 | 只看该作者
乱象层出不穷,古玉收藏深陷泥潭 -------------此问题久矣,看来不容易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3-30 20:49: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玉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2-17 00:32:10 | 只看该作者
只能多看多学习,不敢买的,认真听讲,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9-2-28 20:36:33 | 只看该作者
端正心态,为爱而来。量入为出,理性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06:03 , Processed in 0.0514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