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天府藏珍——四川汉代陶塑艺术精品展》
二、展出时间:2012年4~7月 三、展品数量:175件/套 四、展出地点:临时展区1、2厅 五、展厅面积:550㎡ 六、合作单位:四川成都华通博物馆 七、展览主题及创意 古代四川,史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巴蜀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汉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水利工程,使四川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赢得“天府”的美誉。 富饶的“天府”,人们衣食无忧,厚葬之风的兴起,表现盛世景象的汉陶艺术应运而生。汉代陶塑以人俑、动物、家禽、建筑、生活器具模型为主,且大量出现在崖墓中。崖墓是东汉至六朝时期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地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之一,大部分位于丘陵峡谷地带。 四川东汉陶俑题材广泛,具有单纯、质朴的美,特别是人物神态,它不求细部的刻画,更多地运用夸张手法追求神似,其面部永远留存令人过目不忘的微笑。陶俑中出现的劳作形象,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陶动物模型,造型浑厚有力,极具个性,特别是马的矫健优美,一展秦汉雄风。 汉代艺术中的画像砖石以平面的表现形式,将汉代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浓缩在砖石上。夸张变形的人像,简约粗犷的线条,构成四川汉代画像的古拙之美。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显现出两汉艺术的巅峰之美。 此次成都华通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天府藏珍——四川汉代陶塑艺术精品展》,是楚蜀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次尝试,也是四川人民献给荆州人民“五一劳动节”的特别礼物。 第一单元 重农抑商 安居乐业 两汉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四川的农业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荒田野地的开垦利用,农田水利的兴修落成,先进农具的发明应用,使得农业产品、畜禽饲养量猛增,呈现出“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的昌盛景象。 东汉墓葬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陶人物俑、牲畜、建筑和生活器具使我们管窥到汉代四川发达的庄园经济。陶水田模型,重现2000年成都平原水稻的精耕细作;执鍤俑手中的铁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庖厨俑案上的鱼肉见证了丰富的物产。兴旺的家禽畜养,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安定富裕的生活状态,这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我们连缀起一幅天府之国色彩斑斓、生动优美的画卷。 第二单元 歌舞升平 琴瑟萧萧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代,社会相对稳定,国力强盛,文化也因此复苏并发展,乐舞、百戏等表演盛行。“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驯兽、滑稽表演等节目的总称,在官僚贵族富豪的宴飨场合中,常与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串演。 在崇尚“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事死如事生”的汉代,封建贵族常将各类“百戏”俑、舞乐俑作为随葬品,用绘有宴饮场景的画像砖、壁画装饰墓室,幻想即使死后到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驱使歌舞伎人供他们享乐,以继续满足对奢华享乐生活的追求。 第三单元 礼制森严 神怪信仰 以郡县制度为地方行政的汉代社会,等级森严,文武官吏出行使用的车马规格,规模大小皆由官吏的级别和权力来决定。《续汉书·舆服志》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音dàn,但)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车马出行的盛况,车马的配置,马匹的数量均为等级的象征。迎谒者或恭身迎候,或跪拜于地;前有骑吏导引,后有步卒跟随,前呼后拥,车马喧嚣,封建礼制已固定化、制度化。 汉代流行祖先崇拜和泛神崇拜,长生不死和死后升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崇信的神灵和祭祀的对象特别多。他们虔诚的祈求上天诸神的佑护,西王母、伏羲、女娲是他们顶礼膜拜的重要对象,神仙灵异、奇禽怪兽成为信仰的主体。人仙交会、幻化迷离、羽化升仙也成了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四单元 精雕细刻 历史画卷 画像砖是汉代用于营建墓室的装饰材料,嵌砌在砖室墓的左右、后壁上。从四川已发现的汉砖来看,不同题材的画像砖达百余种,它再现了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精神信仰等场景,构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四川的画像砖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艺术性最强,在中国汉代画像艺术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四川的画像砖采用特殊的雕刻形式,以线刻、浅浮雕或两者相兼的手法,用阴模压制,加高温烧成,并施以彩绘。砖的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和条形。这里展出的画像砖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纪年文字、几何纹饰等。装饰纹样砖大多为奇禽怪兽、祥花瑞草、五铢钱文等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