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76|回复: 24
收起左侧

[馆藏] 中国出土蜻蜓眼研究(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31 0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出土蜻蜓眼研究(一)2015年4月15日
00-1.jpg 00-2.jpg 00-3.jpg
分享一篇非常全面的论述中国出土蜻蜓眼式琉璃珠的文章。个人也总结过蜻蜓眼相关文章,内涵不少实物图片,回复数字“29”,“30”可查看,还有一篇蜻蜓眼相关的趣闻,回复数字“121”可查看。喜爱蜻蜓眼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可认真学习,由于内容很多,分几部发出,今日第一部。主要内容包括:一 前言;二 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及文化内涵;三 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及类型。


一 前 言
所谓蜻蜓眼式玻璃珠, 是指以眼睛图案作为装饰的玻璃珠。在珠体上嵌入一种或数种不同于母体(Mat rix )颜色的玻璃, 形成一层或多层类似眼睛的效果, 或在珠体上造出凸出表面的眼睛形状, 形成“鼓眼”, 颇似蜻蜓的复眼。西方学界称之为“眼式珠”(Eye Beads)或“复合眼式珠”( Compound Eye Beads) , 安家瑶称为“镶嵌玻璃珠”。但这种珠子的制造方法多样, 绝非“镶嵌”一种, 以其形制命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应更为形象全面。
中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受到关注是源于20 世纪30 年代加拿大中华圣公会教士怀履光( W. C. White) 等人在洛阳金村的盗掘。在金村的八座可能是周王及其近属的墓葬中, 出土了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 还有使用“蜻蜓眼”镶嵌的铜镜和铜牌。怀履光公布了这批墓葬资料, 并将实物带到国外, 捐赠给他所任职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塞利格曼( C. G . Seligman)和培克( H. C. Beck) 等人对这批重要资料的成分进行了测试, 发现其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 属于铅钡玻璃。在装饰、造型方面, 他们发现其中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与埃及卡奥( Qau)遗址出土的属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期的标本惊人地相似, 认为埃及蜻蜓眼式玻璃珠经由连接欧亚的大通道(T rans-A siat ic Highw ay )传播到了中国, 中国人进行了仿制。
在1949年以后中国的田野考古中, 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为数众多, 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1990年代, 由于其在楚墓中出土数量较多, 后德俊进行研究, 认为其中一部分是西方传入品, 在其刺激和启发下, 引发了楚地的模仿制造, 并探讨了其制造工艺。安家瑶则探讨了其工艺、分期和传播路线。
相比较于丰富的发现而言,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于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有哪些类型, 其中哪些可以和国外标本相比对, 哪些属于中国独立生产, 国外标本是什么时候由哪些人群通过什么渠道传入的, 中国制造者和使用者对其进行了什么样的改变以适应中国文化的需要等问题, 牵涉到秦汉及更早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考察。有鉴于此, 本文拟在对中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国外的相关发现和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对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入有所裨益。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及文化内涵
自塞里格曼和培克指出洛阳金村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具有西方根源以来, 中外学者一致同意, 尽管中国出土标本中有相当数量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 但毫无疑问, 这种形制特殊、内涵丰富的珠饰的意匠渊源, 应追溯至古代地中海沿岸和伊朗高原。因此在讨论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之前, 有必要首先就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及文化内涵略作陈述。
00-4.jpg
图一 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批蜻蜓眼式玻璃珠
1- 8. 埃及发现 9. 叙利亚阿拉拉克( A l al ak h) 遗址出土 10. 意大利弗洛伦斯( Florence) 出土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 18th Dynasty; 公元前1550- 前1307 年; 图一, 1- 4) 的产品。在更早的时候, 古代埃及还使用黏土制造过蜻蜓眼式珠子。实际上,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早出现于古代埃及不是偶然的, 用眼睛装饰器物在古埃及十分流行, 将眼睛镶嵌于棺木、木乃伊及其面具、小雕像等器物上, 应用广泛, 种类繁多, 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至第四王朝( 4th Dynasty; 公元前 2575- 前2465 年)。这种做法应当和所谓“恶眼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的广大地区, “恶眼”( Evil Eye) 意识是源头古老、流传广泛的一种信仰。人们相信, 某些人的眼中充满邪恶的力量, 能够杀死鲜活的生命, 摧毁无生命的物体。而恶眼的第一次注视力量最为强大, 佩戴适当的护符, 可以吸收恶眼的第一次注视的强大力量,使人能够承受后面渐弱的攻击。蜻蜓眼式玻璃珠就是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护符, 因而人类学家又称之为“恶眼珠”( Evil-eye Bead) 。直到今天的西班牙、意大利、东非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 这种信仰依然有所遗留。不仅人类, 动物甚至农具等无生命的物体也需佩戴。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在古代埃及出现时, 多作为串饰下方的突出装饰的坠子( Pendant) ,穿系在上部( 图一, 5- 8) 。随着其传播和发展演变, 穿系变为中穿, 作为串珠使用, 基本不见作为坠子的例子。由于“恶眼意识”这种共同的信仰, 蜻蜓眼式玻璃珠出现之后, 很快在北非、西亚以及南欧等地中海周边地区广泛流行。国外学术界一般将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展以公元前800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就目前所见, 西亚叙利亚北部最早的出土于阿拉拉克( A lalakh)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1275- 前1190 年( 图一, 9) , 巴勒斯坦地区目前发现可确认的标本年代为公元前 1000- 前 800 年, 意大利 弗洛伦斯 (Florence )和维图罗尼亚( V etulonia)也有公元前10- 前9 世纪的发现( 图一, 10) , 都属于早期阶段。晚期阶段主要流行于地中海东岸和黑海、里海沿岸, 伊朗吉兰州(Gilan)是一个制造中心。
三 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现及类型
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据我们统计有近千件之多( 未明确公布数量的按一件计) , 分布于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 时代上可能至西周, 下迄两汉( 附表一; 附表二) 。东汉以后, 蜻蜓眼式玻璃珠仍有零星发现, 如陕西彬县晋墓、南京富贵山六朝墓、贵州清镇芦荻南北朝M 87、西安东郊隋代舍利墓以及定州静志寺北宋真身舍利塔塔基等都有出土, 但“已不属于同一发展序列, 或是传世品, 或是另有来源”, 本文略而不论。
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 带有随意性, 在现有资料中, 我们很难找到两件相同的珠子。因此完全依据其外观, 难以进行准确的分类。有国外学者指出, 通过其上“眼珠”制造工艺的不同来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进行分类的方法, 是唯一切实可行的、能够反映它们的年代序列并为珠饰研究者提供有用信息的方法。


00-5.jpg
图二 艾森推想的截棒技术制造蜻蜓眼式玻璃珠
1. 将细玻璃棒在不同颜色的玻璃液中浸泡, 形成较粗的玻璃棒 2. 将玻璃棒截成薄片, 嵌入未凝固的珠体, 修整外表


00-6.jpg
图三 出土A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A a 型( 新疆轮台群巴克ⅠM 27) 2 -4. A a 型(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 M 14) 5- 9. A a 型( 河南固始侯古堆M1、山东临淄郎家庄M1、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北随县擂鼓墩M2、河南辉县固围M1) 10-12.A b型( 山东曲阜鲁故城M58、广东肇庆北岭松山古墓、洛阳西工区CIM3943)

这个意见是符合蜻蜓眼式玻璃珠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性的。据中国出土蜻蜓眼式玻璃珠“眼珠”造型的不同所反映的制造工艺, 可分九型。
A型: 层状眼珠(St rat ified Ey e Bead)。早期的层状眼珠, 是在珠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 由下至上渐次减小, 再加以修整即成。更为常见的做法是, 按照上述方法单独制作眼珠, 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 加以打磨修整而成。在公元前5 世纪以后的罗马, 又出现一种新的制作方法, 即艾森(Gustavus Eisen) 所谓的截棒技术( Cut off rods) , 将玻璃棒放在不同颜色的玻璃液中依次蘸泡, 当其凝固之后, 截成小薄片, 每一薄片就成为一个制作好的眼珠, 只需将其嵌入未凝固的母体即可 ( 图二) 。眼珠的层数多少不一, 以两层最为常见。在中国的发现中,此型标本最多, 变化也最丰富, 但根据眼珠“瞳孔”的位置, 可分二亚型。
A a 型: “瞳孔”位于眼眶正中, 又称为同心圆纹眼珠( Concentr icEye Bead) 。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中, 年代最早, 如轮台群巴克ⅠM27 出土标本, 以黑、白两色玻璃液制成六个眼珠, 嵌于母体, 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 图三,1) 。且末扎滚鲁克M 14出土6 件, 制法大致相同, 年代为春秋早期( 图三, 2- 4) 。湖北丹江口外边沟M21 的年代可早至春秋中期晚段, 出土眼珠突出于珠体, 似是采用在珠体上直接滴上白、绿两色的玻璃液制成的。春秋末期河南固始侯古堆M1 出土的8 件, 眼睛的制造,根据图片分析, 应是先滴一滴白色玻璃液,在其上滴较小的蓝色玻璃液, 再滴一滴更小的白色玻璃液, 最后以一滴最小的蓝色玻璃液作为“瞳孔”, 共四层, 打磨之后嵌入未凝固的绿色玻璃母体( 图三, 5) 。春秋战国之际临淄郎家庄M1 出土9 件蜻蜓眼式玻璃珠中的6 件( 图三, 6) 、战国早期淅川徐家岭M10出土的11 件、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战国初期M 2717出土2件以及战国早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品( 图三, 7) 等, 外观与侯古堆M1 出土品相同, 制造方法应相差不远。战国早期以前的A a型眼珠, 出土地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 此后似有向楚地集中的趋势。如湖北随县擂鼓墩M 2(图三, 8) 、湖北荆州纪城M2、荆州天星观M 2、湖南湘乡牛形山M 1等战国中期楚墓中以及湖南澧县新洲M1 等战国晚期楚墓中都有发现。在北方及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发现, 如洛阳西郊战国中期四号墓、洛阳针织厂战国中期偏晚CIM5269、河南辉县固围战国晚期M 1(图三, 9) 、四川什邡城关战国中期晚段M 1、西安北郊01文景M 1等五座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等出土的标本。新疆民丰尼雅95M N IM 8的年代则晚至东汉末至魏晋前凉, 表明这种装饰手法延续的时代很长。
A b 型: “瞳孔”位于一侧, 即离心圆纹眼珠( Eccent ric Eye Bead) 。整体形成“斜视”的效果,给珠体平添活泼的氛围。标本仅流行于战国中晚期, 如曲阜鲁故城战国中期或稍晚M58( 图三,10) 、湖北枝江姚家港M3、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偏晚M 1、淮阳平粮台战国晚期M 16、广东肇庆北岭松山战国晚期古墓( 图三, 11) 、洛阳西工区CIM3943(图三, 12) 、甘肃平凉庙庄战国晚期M 6 等墓葬出土品, 比较集中地分布于楚文化及其相邻区域。另外要说明的是, 有的层状眼珠, 由于装饰的数量多, 几乎覆盖整个母体,眼珠之间也存在相互叠压和打破关系, 这种情况, 培克描述为“珠体几乎被眼珠覆盖”( eyes hardly any matrixshow ing ) ;相对地, 有的珠子上的眼珠相互独立, 数量亦不多, 母体出露较多, 培克描述为“彼此分离的眼珠”(eyes w ell separated)。大部分层状眼珠属于后一种情况, 仅有且末扎滚鲁克M14 出土的六件标本属于前者( 图三,2- 4) 。
B 型: 圆斑状眼珠( Spot Eye Bead) 。艾森称为“简易点状眼珠”( Simple Eye-Spot s),是制作最简单的一种类型, 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滴在母体上, 或将玻璃料滴加工成适当形状后嵌入未凝固的母体, 略加修整即可制成。“眼”整体仅为一种颜色的玻璃料。根据形成的“眼珠”是否与母体齐平, 可分二亚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0: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00-7.jpg
图四 出土B 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3.Ba型( 山西侯马乔村M7141∶3、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基槽M11∶20、重庆涪陵小田溪M4) 4、5. Bb 型( 内蒙古凉城毛庆沟M 39、山西侯马乔村M 7229)

Ba 型: 平齐圆斑状眼珠( F lush Spo t Ey e Bead) 。将加工好的玻璃料滴( 即眼珠) 嵌入母体,然后修整齐平。制作的难点在于保持玻璃料滴将要外露的一面的弧度和珠体圆形弧面弧度相同, 嵌入之后能够吻合。有的由于嵌入的玻璃料与母体结合不牢而脱落, 珠体表面仅余一些凹窝。中国发现最早的有较确切年代的是侯马乔村M 7141∶3( 图四, 1) , 为战国中期。郑州市邮电器材公司战国墓出土标本未说明各自出土单位和数量, 但此墓地为战国中晚期墓葬。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基槽M11∶20( 图四, 2) 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秦安上袁家M6 的年代为秦代。涪陵小田溪M4 出土的6 件( 图四, 3) , 是目前发现唯一出土于中国南方的例子, 发掘者将此墓的年代笼统地定为战国, 从 其出土的器 物分析, 应为战国晚期墓葬。从目前的发现看, Ba 型平齐圆斑状眼珠在中国流传的时间大致在战国中晚期至秦亡, 流行的地域似以北方地区为主。
Bb型: 突出圆斑状眼珠 ( Raised Spot EyeBead) 。保持滴上的玻璃料凸出于母体的状态, 有时甚至通过修整突出强调之。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标本是凉城毛庆沟M 39出土, 年代为战国早期, 原发掘报告描述为“上饰白色凸状瘤”( 图四, 4) 。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M27063 出土品原报告描述为“镶有绿松石料珠”, 实际应为突出圆斑状眼珠, 为战国晚期前段。郑州二里冈战国五座墓出土18件, 原报告描述为“内胎皆系白色或灰白色, 器表以棕、黄、天蓝和绿各色彩料涂附其上, 组成各种凸出器表的纹饰”, 推测制造工艺应是“先制成一带穿孔的圆形内胎, 内胎先经烧制, 然后在胎的外部再加涂白色的料, 白色料之外再涂各种彩色料, 以组成各种纹饰。当彩色料配齐后复经火烧”。虽从发表的图片上看, 标本残损较严重, 但根据报道者的描述应为突出圆斑状眼珠无疑。西安南郊光华胶鞋厂M 115 出土的 3 件, “截面为六瓣花形”, 从发表的线图观察, 应是突出圆斑状眼珠, 为战国晚期至秦亡。侯马乔村M7229∶10, 白色底子上饰圈纹凸起, 时代在东汉中晚期( 图四, 5) 。从目前的发现看,Bb型标本延续的时代较Ba型长, 从战国中期一直到东汉中晚期,但流行的地域仍是以北方地区为主。


00-8.jpg
图五 出土C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太原晋国赵卿墓 2. 长沙白泥塘 M 5 3. 湖南湘乡牛形山 M 1 4、5. 河南辉县固围 M 1 6. 湖北江陵九店M294

C 型: 嵌环眼珠( Impressed R ing Eye Bead) 。将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料制成细条, 嵌入母体, 近环形, 成为“眼眶”, 环内的母体颜色形成眼珠的效果。此型珠子中国发现较早的有太原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出土的1件( 图五, 1) 。长沙白泥塘M5 出土的5 件, 形态基本相同, 年代为战国中期略偏早( 图五, 2)。湖南湘乡牛形山M1 出土1 件, 为战国中期偏早( 图五, 3) 。河南辉县固围M 1出土2 件, 其中比较特殊的1 件, 珠体上有料条嵌出的直线三条( 图五, 4、5) 。四川宝兴汉塔山M26 出土3 件, 嵌入的料环多已脱落, 时代为战国中晚期。江陵九店M294 出土4 件( 图五, 6) 、洛阳西工区 CIM 3943∶16, 嵌入的料环略呈弯月形, 眼珠整体给人一种“斜视”的印象, 前者为战国中期晚段, 后者为战国晚期。长沙楚墓M 1526出土的1件, 嵌入的料环已脱落,时代为战国。综上, C 型嵌环眼珠在中国流行的年代主要为战国中晚期, 地域上似以南方地区为主。


00-9.jpg
图六 出土D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山东临淄郎家庄 M 1 2. 湖北江陵九店M 703∶1
D型: 角锥状眼珠(Ho rned Eye Bead)。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 这种装饰手法要和其他方式组合运用, 角锥状眼珠最为突出。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战国临淄郎家庄M1 出土的1 件( 图六, 1) , 由于报告描述简略, 无法获得较多的信息, 只能根据线图和照片, 推测在制作母体时造出三个角锥, 占整个珠体的比例很大, 并在角锥尖部分次滴上不同的玻璃料, 打磨齐整后形成层状眼珠。后在三个角锥中间的位置滴上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液, 形成突出圆斑状眼珠。单独制作若干层状眼珠, 趁母体尚未凝固时嵌入。标本采用三种不同的眼珠制作方式, 江陵九店M 703∶1( 图六, 2) 的制作方法, 推测应与临淄郎家庄M1 出土品不同,应是先用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分次滴成角锥形的眼珠, 上小下大, 略呈宝塔形, 然后将其嵌入未凝固的母体, 打磨修整,为战国晚期早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00-10.jpg
图七 出土E 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长沙烈士公园M3 2、3. 河南信阳M1 4. 山东曲阜鲁故城
M52 5. 山西侯马乔村M612 6. 洛阳西郊M4 7. 湖南湘乡牛形山M 1 8. 湖南益阳赫山庙M12 9. 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基槽M11 10. 湖南澧县新洲M1 11. 河北柏乡小京村战国墓 12. 西安塔儿坡M48292 13. 湖北江陵九店M124

E型: 套圈眼珠。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 艾森描述为“小眼分组置于特定颜色( 通常是棕色) 的区域”, 小圆圈的数量似有定规, 通常为六个或七个, 其中一个位于中心, 其余环绕置于周围,在港台收藏界常被称为“六星纹”和“七星纹”, 但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 也有多至九个、少至三个的例子。此型眼珠最早是长沙烈士公园M3 出土的1 件, 七星纹, 年代为春秋末或春秋战国之交( 图七, 1) 。河南信阳M1 出土的二件光泽削落, 各饰六组图案, 其中小圆圈的数量达九个的1 件, 较为少见( 图七, 2、3) , 为战国早期。曲阜鲁故城M52和侯马乔村M 612的年代为战国早期, 前者出土 2 件, 上饰七星纹( 图七, 4) , 后者的线图不够清晰, 似饰六星纹( 图七,5) 。战国中期的发现有洛阳西郊M1( 图七, 6) 、湖南湘乡牛形山M1(图七, 7) 、湖北枝江姚家港M10、湖北荆州秦家山 M2 等墓葬出土品。战国晚期益阳赫山庙M 12 出土的一件圆柱形,套在小圆圈之外的是菱形宽边, 而非大圆圈, 比较特殊( 图七, 8) 。西安南郊茅坡邮电学院基槽M11 出土的一件小圆圈数量只有三、四个( 图七, 9) 。其余尚有湖南澧县新洲M 1 (图七, 10) 、河北柏乡小京村战国墓( 图七, 11) 、西安塔儿坡M 48292(图七,12) 、江陵九店 M 124 等墓葬出土 ( 图七, 13) 。广州黄花岗 M003 的年代晚至西汉早期, 出土套圈眼珠。


00-11.jpg
图八 出土F形蜻蜓眼式玻璃珠
( 湖南澧县新洲 M 1∶18)
F型: 镶嵌玻璃料卷眼珠。是在母体上滴大滴的玻璃料, 在周围镶嵌不同颜色玻璃料条裹成的卷, 形成眼眶的同时, 又具有睫毛的效果, 艾森简称为“镶嵌料卷”( Inlaid Coil)。目前中国的此类发现仅有湖南澧县新洲战国晚期M1∶18( 图八) 。


00-12.jpg
图九 出土G 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 洛阳针织厂 CIM 5269∶47)

G型: 整体眼珠。珠子整体制作成眼珠形状。洛阳市针织厂CIM 5269∶47 出土1 件( 图九) 。根据描述和照片, 推测制作方法在金属棒上缠裹天蓝色玻璃料, 沿着两端金属棒的位置均匀地依次滴白、深蓝、白、深蓝四圈玻璃液, 形成正反两面整体眼珠的效果。推测在胚体成形后,或许还有一个熔融的过程, 以便再次修整。这种珠子形体较大, 不嵌入任何母体, 而是独立成为一件具有穿孔的珠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00-13.jpg
图一○ 出土H型蜻蜓眼式玻璃珠
1. 山东曲阜鲁故城 M 52∶ 73 2. 河北临城中羊泉战国墓 3. 四川青川赫家坪 战国墓M 13 4.长沙楚墓M 442∶1 5. 长沙楚墓M 615∶4 6. 长沙楚墓M 671∶7 7. 湖北襄阳王坡 M 57∶3 8. 陕西咸阳塔儿坡 M 25085∶1 9-11. 陕西咸阳塔儿坡 M 46386 12. 广州南越王墓 13. 成都羊子山 M 172
H 型: 几何线间隔眼珠。用连珠点纹( 也有少数为直线纹或宽边直线纹) 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 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 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最早的发现是曲阜鲁故城M52∶73, 为战国早期, 珠体正中饰一组眼珠, 四周对称位置有四个做成星纹的层状眼珠, 周围以点线纹间隔, 这种形制的几何线, 与后世楚地的发现尚有相当区别, 应当视为几何线间隔眼珠的雏形( 图一○, 1) 。河北临城中羊泉战国中晚期墓葬出土1 件, 上饰平齐圆斑眼珠, 以珠体正中的一个眼珠为中心, 饰两条呈“十”字交叉的小圆点组成的线纹, 四周饰四个小圆点组成的圆圈纹, 由于墓地破坏严重, 报道简略, 出土单位和具体年代不清楚, 大致为战国中晚期( 图一○, 2) 。四川青川赫家坪战国中晚期M13 出土珠体分三排饰九个层状眼珠, 以小点构成双菱形线, 将中间一排三个眼珠与上下两排之间间隔开来( 图一○, 3) 。战国晚期及以后的楚墓中发现数量比较多, 如长沙楚墓M482∶8、M442∶1( 图一○, 4) 、M615∶7( 图一○, 5) 、M671∶4( 图一○, 6) 、M 907∶15, 襄阳王坡M 37∶1- 1、M 57∶3( 图一○, 7) 等年代为战国晚期, 江陵岳山M 15∶19、襄阳王坡M 119∶4 等, 年代为秦代。战国晚期至秦代另一个集中的发现是咸阳塔儿坡墓地, 这里的发现有别于上述标本, 存在三种特殊构成几何线的方式。一是采用深色料条构成宽边直线纹, 如M 25085∶1( 图一○, 8) 、M 46386∶2- 1( 图一○, 9) , 后者在宽边上饰层状眼珠。二是以双直线纹间隔嵌环眼珠, 如M46386∶2- 2( 图一○,10) 。三是以较大的料滴构成平行三排联珠纹, 均横向, 眼珠装饰联珠纹之中, 如M46386∶2- 3( 图一○, 11) 。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的若干发现, 如重庆开县余家坝、河南陕县后川村M 2001、重庆奉节风箱峡崖棺葬、广州南越王墓( 图一○, 12) 等, 装饰手法和地理位置都接近楚地, 可能是从楚地传来的。几何线间隔眼珠发展到极致, 甚至有忽略眼睛装饰, 主要采用几何线纹进行装饰的例子,如成都羊子山战国晚期或秦代M172出土品, 用直线组成一多个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画出对角线, 占据装饰的主体地位, 眼睛弱化为小圆圈, 位于对角线的交叉点, 明显处于附属地位( 图一○, 13) 。几何线间隔眼珠最早出现于北方地区, 造型均比较特殊, 其后( 战国晚期至秦) 可能在楚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形成以小圆点组成单线或双线间隔眼珠的方式; 而大致同一时期咸阳塔儿坡墓地的发现, 又与楚地不同, 可能关中地区存在不同的制造中心。


00-14.jpg
图一一 出土I 型蜻蜓式玻璃珠
1. 湖北黄冈芦冲 M 1∶68∶02。2. 长沙楚墓 M 1955∶6

I 型: 组合型眼珠, 即复合眼珠( Compound Eye Bead) 。采取多种装饰手法于一体。上述八型蜻蜓眼式玻璃珠中很多装饰手法都不是单一的, 分型的依据是主要的装饰手法。也有一些标本上不同的装饰手法,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难以判断主次, 将它们另列此型。主要是珠体采用层状眼珠与突出圆斑共同装饰的情况。如湖北黄冈芦冲战国中期后段M 1∶68∶02, 长管形, 在其上先装饰层状眼珠, 然后在每个层状眼珠的中心, 滴上翠绿色玻璃液形成突出圆斑( 图一一, 1) 。长沙战国楚墓M 1955∶6,珠体呈短圆柱体, 其上间杂层状眼珠和突出圆斑眼珠, 层状眼珠突出于珠体( 图一一, 2) 。

除了归入上述各型的标本之外, 相当数量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有的由于出土时已经残损, 无法分型, 最常见的情况是, 突出圆斑眼珠和层状眼珠如果脱落,仅余凹窝, 根据残品往往无法区分其装饰方法的种类, 如长沙楚墓 M1078∶4 等属于这种情况。有的由于公布的图片不够清晰,文字描述或过于简略, 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 甚或与图片资料相矛盾, 造成资料无法使用。如湖北郧县M207、M408 的年代均为春秋战国之际, 出土的十一件蜻蜓眼式玻璃珠应属年代较早的发现, 但所附线图不清楚, 且和文字描述不符, 是很遗憾的。其他还有陕西咸阳黄家沟M 46、湖南慈利石板村M33、湖南辰溪米家滩M9、四川荥经同心村M17 等墓葬出土的标本, 都大体属于这种情况。
未发表图片资料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根据其描述, 有的可大致推断其类型。如四川犍为五联公社战国晚期M7 出土的1 件, 报告指出与巴县冬笋坝M49 出土的1 件相同, 应属Aa 型。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的1 件,周身为“九朵团花开片镶嵌”, 可能是E型套圈眼珠。四川新都战国早、中期之际木椁墓出土品“珠大者表有突出的乳钉”, 可能属于Bb 型突出圆斑状眼珠。上海青浦福泉山战国晚期M88出土的1 件, “外加小白点连接”, 是H 型几何线间隔眼珠。由于珠子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即其作为人们珍爱的器物,加上自身的坚固耐久, 可以沿用很长时间, 出土标本的制造年代, 可能远早于出土单位的年代, 限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资料的公布, 很难将不同形式的标本与具体的时段完全对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模仿, 也会造成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 没有必要进行式的划分。

————————————————————————
文章版权归【古珠文化收藏交流平台】及作者个人所有,转载、引用的媒体或个人须注明稿件来源。
————————————————————————
回复数字“66”,查看平台文章目录。

回复“4”查看:高古松石(上)
回复“5”查看:高古松石(下)
回复“6”查看:说说西玛
回复“29”查看:战国蜻蜓眼(上)
回复“30”查看:战国蜻蜓眼(下)
回复“25”查看:千年老冰-水晶
回复“33”查看:高古天河石
回复“46”查看:鸡骨白管珠
回复“52”查看:西周琉璃(上)
回复“53”查看:西周琉璃(下)
回复“59”查看:最爱竹节珠
回复“86”查看:汉代辟邪三宝(上)
回复“87”查看:汉代辟邪三宝(下)
回复“94”查看:浅谈北非新石器时代古珠
回复“155”查看:碎片知识 之 天珠
回复“151”查看:鉴赏春秋战国玛瑙环
回复“144”查看:Pyu与Pumtek(邦提克)的前世今生
回复“49”查看:讲述邦提克(一)
回复“50”查看:讲述邦提克(二)
回复“51”查看:讲述邦提克(三)
回复“95”查看:说说蜜蜡(上)
回复“96”查看:说说蜜蜡(下)
回复“110” 查看:眼睛崇拜文化与珠子
更多深度文章请关注微信平台:ancient-beads
平台官方QQ:2836005258


00-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06: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08: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1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31 1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19 14:51 , Processed in 0.0593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