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说古玉器加工痕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4 12:57: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4-24 13:03 编辑

      (一)
在当前的古玉鉴赏活动中,许多朋友对工痕的研究有着许多独到的见地,并细之又细地对其进行解读,甚至在许多的专业论著中此风也极为流行。我曾与相关朋友进行过请教,他们都认为这是加快鉴赏水平的一条捷径。吾人一直将工痕的特征作为鉴赏古玉的一个附加参考条件,而否定其在鉴赏过程中的唯一性和可靠性。为什么呢?其理由;首先是其研究方向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然后是在工艺操作过程中包含了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其次是目前可以仿制的加工设备中唯独无法仿制其砣具材料的合成与质量;特别是我们不能置身处地以古人特定环境来还原其真实的场景,往往在遐想中进行没有逻辑的分析。在看了许多考古实验后,笔者感到彷徨,你连感到砣具的性质都尚未了解,又如何来破解其真实的一面呢?再说各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也会在不同地区形成差异,这又如何来判断其确切的年代呢?推理是需要论证的,是要符合逻辑的,一件器物只是单表其本身的特征,决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
当然,我们在鉴赏古玉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注意到碾琢痕迹这一块的。因为古玉鉴赏是一门比对学科,是一种多种特征综合判断集一体的研判过程,各种痕迹的鉴赏没有地位的绝对平等,但有其一席之地的话语权。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主次的问题,笔者感到玉质材料的多矿物集合体质量和结构决定了古玉器物的碾琢痕迹走向和器物的形成;决定了玉质风化氧化缓慢过程的变化;决定了材料内在物质、外在物质之间交融、独立变生;决定了氧化层形成的质量。过去我喜欢用次生来描写一块璞玉在经过人为加工后所形成的所以变化,吴念亲先生对我说现在“次生”一词泛滥成灾,被人利用。我感到正确认识“次生”一词的必要性很重要。一件器物从璞石被人为加工了有次生是必然的,而对古玉来说关键是什么是自然形成的次生,是人为不可仿的次生,碾琢痕迹当然也是次生内涵的一部分,它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而一切赝品、仿品的次生都是现代的、刻意的、模仿的,它与古玉通过数百年、数千年历练所产生的次生变化有一个关键词可以区别“自然”!
我对古玉工痕的理解是在现代加工工艺的感悟中的到启发的,现代加工工艺的碾琢痕迹;在高速旋转加上高硬度合金金刚砂砣头的碾琢形成了锐利的切割线条,“勾”的形状致使其在直线运动中流畅舒张,而转弯不得不留下逐渐过渡的痕迹,但在碾琢切割坡面时却又自如而一气呵成。那么古玉碾琢痕迹的特征又会是怎么样的特征呢?许多人说什么宽砣、细砣、“U”、“V”字、蹦口、弦纹等等,使人一头雾水。我感到不要这么复杂,综合一下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钝、糙、碎”;钝是由于那个时代砣具的材料决定的,在碾琢的过程中,它的落砣必定没有高速合金金刚砂砣具那么干净利索,也就是说一定会是比较显得哏钝;糙是相对而言的古代工艺的碾琢过程应该其旋转速度会比较慢,而且或许会是呈往复运动的。在这样的碾琢过程中由于速度的原因看似碾琢痕迹表面是比较细腻的,但实际上从微观来看是糙的,与现代工艺不同,新旧在微观下比较(都在没有进行表面打磨处理的情况下)古代古玉糙与现代工艺切痕就清晰了,这种现象可在葬器上一目了然;碎的表现往往在起砣和转弯之处,那里有砣具往复碾琢的痕迹,也有解玉砂游离轨迹的遗存,更有利砣接砣的表现。综上所述的表现特征不存在与所谓陡的直与斜,坡的宽与窄,阴线的细与宽以及每一个加工面的工艺手法等等问题有关联的关系,但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每一个器物加工痕迹的轨迹之中。
孔钻和拉丝是一种玉器加工中的比较典型碾琢方式。古代直孔的璧往往是呈鼓形微微向外扩张的,没有笔直的孔壁,就是现代工艺也是如此。但现代工艺的孔壁外凸弧线是几乎难以有肉眼观察到的,相对古玉来说就比较明显了。这是因为古玉碾琢的过程中,呈钻在旋转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添加水和解玉砂,而解玉砂在伴随呈钻的旋转过程中会随着水不断流出,解玉砂在流出的过程中会以游离状的表现方式盘旋溢出,在孔壁留下断断续续的弦纹。至于拉丝至少早期的拉丝是麻丝沾着解玉砂绞紧致使解玉砂紧紧地嵌入麻绳之中再附加于水和解玉砂来回往复运动形成镂空的。其拉丝的界面应该观察到游离解玉砂的轨迹和固定解玉砂轨迹两者交融的特征,当然打磨后就另当别论了。
以上见地为笔者个人多年之总结,朋友们可以参考,也欢迎交流。但这只个人见解,望只当抛砖引玉而安之。


         (二)
       玉器的加工痕迹包括了工艺加工工具材料质量痕迹和工艺加工运动力度、方向的运行轨迹特征痕迹两个方面。它的的定义应该是;被加工对象局部或全部通过媒介的作用,将力学对加工工具产生的作用力形成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而反映在器物的身上。形成诸如器形、纹饰、穿孔、光泽等碾琢、打磨的特定痕迹表现特征。我们研究古玉的痕迹就必须去探讨、观察、研究其当时背景下相对应的全部场景。诸如,相同的碾琢打磨方式,相同的工艺轨迹方向和施力大小,相同材料质量形成的碾琢打磨特征,所反映在碾琢痕迹深浅上,碾琢施力方向上,表现的角度相同、材质相同、硬度相同、处理工艺相同等等痕迹,使其研究的结果逐渐接近现场客体的条件与状况。刑事侦查中有一个“五合样本”理论,他从工具痕迹学的角度运用物理、材料力学等相关科学原理来研究工具形成和变化、类型与特征,对我们研究和检验古玉痕迹的特征极有帮助。有时间大家不妨可以找些资料看看。

工痕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工痕的形成、工痕的特征、工痕的类型三大内容。

工痕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同时代的意识形态或不同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承认知,加工工具与制玉者施以的工艺手段行为特征表现。

工痕的特征包括;加工工具的结构以及加工工具和加工材料的质量。制玉工匠的文化、意识、手段等等的理解和生疏程度以及被加工材料的质量结构等内容。

加工类型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工具、不同材料、不同工匠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古玉器物。不同的类型(形制、古玉、纹饰、工艺)都代表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这和同时代的劳动生产力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然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段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认为:“余按古今雕刻一门可分为五大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以石制玉时期,可称最古。一变而为周之昆吾刀,再变而为汉之八刀,又一变而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为最后。今人不见昆吾刀,而以菊花铁所炼之钢刀刻玉。”他认为“玉器时代原无刀工,故指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来无刀工之可言也”。他认为玉器上的图案文饰均可用刀刻:“昔人云,自晋魏以来不见昆吾刀,诚然哉。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矣。倘若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更不堪设想,可畏也哉!”

古人在古玉加工的工艺上有着许多的论述,这些记载或多或少地给我们提供了回归过去的条件,致使我们看到了一些古玉加工中可以拼凑的历史残卷。那么我们应该从那些地方去还原正确地历史遗迹呢?我们应该从那里入手来认识历史留下的正确痕迹呢?那就必须排除一切目前认为可以制作形成的痕迹表现(至少不能将其作为鉴赏的主要标的),要服从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

比如说;古代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玉,它要靠砣与玉之间的沙来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其中黑沙的硬度最高。这些沙通过碓捣、研浆成为了琢磨用的沙,把碓捣制研好的沙,放到盛水的器皿中搅动后,沙的颗粒会依据大小粗细自然分层沉淀,然后通过简单的细目过沙来获取不同大小的解玉砂。这类解玉砂棱角锐利,大小无规则可言。而现代解玉砂多为合成有色碳化硅材料,其颗粒通过球磨和不同规格目数细目进行了筛选,所以其颗粒棱角细碎圆滑,不可能形成具有力度的碾琢细小痕迹。

比如说;古玉穿孔在孔壁会留下解玉砂的擦痕,这种旋纹状摩擦痕迹和双向对钻孔留下的错位、台痕和穿透瞬间冲击造成的棱脊俗称“冲”(经过二次磋磨,仍依稀可见旋纹的遗存痕迹)。这种旋纹痕迹很少有连续不断超过一圈的,而且旋纹的痕迹一般都比较粗糙无章。而用现代合金刚钻头钻出来的孔壁上旋纹痕迹大多具有细密、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的特点。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穿是利用皮条两端来回拉而致使管钻(呈钻)转动运动达到穿孔的目的,那么来回的碾磨是不可能产生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特点擦痕的,擦痕应该是犬牙交错的。在孔壁弦纹的垂直分布上,孔壁起钻部分应该弦纹稀少,而靠近底部的弧线会较多且清晰,有时我们发现起钻处会出现一些方向呈无序的擦痕,这是由于起始时定位打滑所致。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有些不透孔底部直径会比孔径还大,两边孔壁不对称,孔壁向外呈外弧度呈()形,这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粗颗粒解玉砂沉积在钻孔底部旋转摩擦所致,另外就是解玉砂随水溢出与孔壁摩擦所致。

比如说;古玉器大的圆弧面较圆滑,不会出现小的平台,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表面残留的打磨痕迹不甚平行,粗细、方向、深浅不一。从碾琢痕迹来看。其阴刻线斜坡残留磨痕的走向一般与线、坡壁的走向呈垂直状。古玉的传世器凸出部位明显留有使用过的磨损痕迹,而且这些部分会感到其熟读和亮度都超过凹下的部分。我们可以注意到,由于老工的线条流畅,沟底往往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擦痕迹。因为砣具带动解玉砂接触玉器表面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砣轮带走,只能留下游离状的短促磨痕。当然,在做工不细的工痕中有时可以见到由于砣具走速不均,压砣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砣之重合线,这样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线条是用合金金刚砂砣具,在高速磨削下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但是这种蹦口还有结合玉质来分析,玉质疏松往往也会形成蹦口)。新工阴刻线因为砣具的砂粒排列不均匀,个别砂粒会突起,突起的砂粒在运动中其高速的方式会在沟底划出道道笔直的较长的划痕。新工仿老工,只要看看沟底是否有直挺较长的碾琢痕迹,基本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又比如说;我们虽然不能确定被加工材料和加工设备的被动与主动之间的关系,但材料和设备之间的局部互动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古时琢玉,因为设备速度、定位的不稳定,加工材料的硬度低,所以他做的每一个线条 都是需要非常用力的,他的落砣、走砣、起砣的方向和力度就跟现代不一样,古玉是往返多次才碾琢出一条线的 在这个过程中玉工可以随时调整玉的角度来控制线条的方向轨迹,这样出来的线条就感觉有流畅和具有一定的力度。古玉纹饰线条的碾琢是一砣一砣推出来的,转角处常有交叉现象也叫错砣痕迹.一条线如同我们过了一个沟一样 形成前坡、沟底、后坡的自然起伏现象。

我感到在收藏和鉴赏的路程中,虽然有一个经常“打眼”的过程,都遭遇过不尽相同的打击和煎熬。但这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坎坷,不足以让我们退却和懊丧,我们应该在不断地否定中取得转变观念所带来的享受。但当你的鉴赏理念永远是那么地固执时,那您将永远享受失败的过程。古玉鉴赏是一个陶冶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失败与享受相互交融的大喜大悲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大喜,可能你不能追求最好的,但您必须追求真的。



   玉润墨香工作室原创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3:0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4-24 13:06 编辑

玉润墨香: 西周刘台子出土古玉微痕浅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24 13:20:38 | 只看该作者
玉版辛苦{: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24 16:23:0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25 03:50: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4-25 07:32: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周末愉快!{: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4-26 09:24:0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gif (23.82 KB, 下载次数: 60)

欣赏.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30 16:24:01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5-4-24 13:00
玉润墨香: 西周刘台子出土古玉微痕浅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a1c7510102e8av.html ...

谢谢您分享的博客。{:soso_e160:}{:soso_e163:}{:soso_e163:}


学习{:soso__3110130392203091378_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1-17 14:59:22 | 只看该作者
玉人师傅讲得既精细又到位,是我每周一次市场淘宝的鉴别指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5 11:27 , Processed in 0.0618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