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不像龙脑香那样可直接取自一种树脂,也不像檀香那样可直接取自一种木材,它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态凝聚物,体积不等,形态各异。能形成沉香的植物主要是瑞香科沉香属(Aquilaria)的几种香树,但这些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明显的香气。
沉香质地密实,密度大者入水能沉,故古代常称“沈木香”、“沈水香”、“水沈”、“沈香”(沈指沉重、沉没)。“沈”字俗用而为“沉”,故后来也称“沉(水)香”。古代也曾将沉香称为“木蜜”、“蜜香”,盖言其香气特征。
天然沉香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没有哪种沉香树一定能结香,即使是毗邻的香树,也常常是有的结香有的无香。目前已了解到,若香树根干部位(由于虫蛀、外伤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则常会引起树体内的一系列变化,使树胶、树脂、挥发油等成分逐渐沉积、聚集,形成“香结”,时间愈长,品质也愈好。若香树死去、倒伏,经过长期的腐蚀和分解,在“香结”处仍然可以形成密实的凝聚物,其品质往往也更高。
常温下的沉香香气淡雅,熏烤时则浓郁、清凉、醇厚,且历久不散,加之沉香成香时间漫长,稀少难得,故自古为世人推重。天然香树一般要到十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而“香结”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寿命,所以古人称赞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灵气”。
一般说来,密度越大的沉香,树脂与油脂的含量也越高,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作为鉴别沉香的一种方法。入水能沉者,常称“水沉”、“沉香”;次之,大半沉水者,常称“栈香”(栈:竹木所编之物);再次,稍稍入水而浮于水面者,常称“黄熟香”。“水沉”香体积较小,“黄熟香”则较大。一般认为,能泛出黄色、褐色、深绿色或黑色的沉香,以及点燃时能有沉油沸腾的沉香,其树脂与油脂的含量也较高。沉香的形成过程漫长,其品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树种、树龄等香树自身的因素,还受到生物(真菌等)、气候、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一书中,有一段焚香之趣的描写如下: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品其最优者,伽南止矣。第购之甚艰,非山家所能卒辨。其次莫若沉香!沉有三等,上者气大厚,而反嫌于辣;下者质大枯,而又涉于烟;惟中者约六七分一两,最滋润而幽甜,可称妙品。煮若之余,即乘茶炉火便,取入香鼎,徐而蒸之。当斯会心景界,俨居大清宫与上真游,不复知有人世矣。噶,快哉近世焚香者,不博真味,徒事好名,兼以诸香合成斗奇争巧,不知沉香出于天然,其幽雅冲淡,自有一种不可形容之妙。”
宋·朱熹《香界》
幽与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业。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沉香真正全方位进入到中国文化史是在唐朝。
中国香文化到唐代时期已相当兴盛,盛唐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发达,故在当时大量沉香资源涌入了中原。
雅致美妙的沉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浪漫的唐人,于是几乎任何东西都想用沉香尝试或制作。
五代王建《宫词》:“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说得非常精辟入里,显示晚唐及五代对沉香特性的了解及香气清浊之品鉴已很细腻透彻,较之盛唐、中唐又更高度特化。
唐人将沉香做成精美绝伦的毛笔、刀柄、山子、佩件等,在现今日本正仓院可看到这些宝物。在其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沉香的影响,甚至中宗时期朝廷的王公大臣还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定期举行所谓的“斗香”活动。(资料来源 :古天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