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母。雕母是由人工雕刻成钱型的。 | 清代母钱。雕母先翻制出若干的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所以,母钱即钱模。 |
母钱翻砂法 最晚从隋唐开始,中国的钱币铸造不再主要采用以前的平板范竖式浇铸法和叠铸法,而开始改用母钱翻砂的铸造工艺了。关于古代母钱翻砂铸钱工艺,明代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一书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载。 母钱翻砂铸钱工艺一般分成制作钱模(即母钱)、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浇铸钱币等四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钱模。将一块铜块(或其他材质)由人工雕刻成钱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个钱币(即母钱),并用它来充当铸钱的钱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将木框填实,放置钱模,再将另一个填实砂土的木框叠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钱,并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 第三步:合范固定。将面范和背范对合叠放,然后捆绑固定。 第四步:浇铸钱币。将熔化的铜液用坩埚盛起,对准浇铸口进行浇铸。冷却后开范取钱,再进行清理、修整、打磨,钱币的铸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缓慢阴干和焙烘,生产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如果把现存的明、清两代钱币实物加以区分的话,从中会发现有雕母、母钱、样钱和流通钱等四种不一样的铜钱,这四种钱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钱币使用母钱翻砂工艺铸造的整个流程。 所谓雕母,就是人工将一块铜块雕刻成的铜钱,上面保留有雕刻的痕迹,有如石头图章上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刀痕。 母钱,就是将雕母作为钱模翻砂铸造成的铜钱,这种铜钱因为在翻砂铸造时钱范采用精砂,所以,底章比较细腻,往往还能见到制作雕母时的刀刻痕迹,尽管这种刀刻的痕迹与用刀直接刻的已经完全不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至少在清代,样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被称之为“部颁样钱”,是指由朝廷颁发给地方钱局(即现在所说的造币厂)作为母钱(即钱模)使用的铜钱;另一种被称之为“进呈样钱”,是指由地方钱局在铸造新的钱币前呈送给中央政府审核的铜钱。 而流通钱是指用钱模大量翻砂铸造后进入市场流通的铜钱。 根据传世的情况,我们又知道,当时不是所有的钱币铸造都经历这四个流程,往往会跳过样钱这一过程,用母钱直接翻造流通铜钱。同时,我们还知道,因为各种原因,在存世的钱币中,我们有的仅见到雕母或母钱,而没有见到用它们铸造出来的流通钱。在雕母、母钱、样钱和流通钱中,母钱、样钱和流通钱都是由雕母派生出来的,因此,都被看做是雕母的子钱。 从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再到母钱翻砂法,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并都凝集着古代工匠们聪慧的结晶。了解中国古代铸钱工艺,不但能增长我们的钱币知识,而且对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促进我们对古代钱币的收藏和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