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杀伤极强之红山文化型仿次生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杀伤极强之红山文化型仿次生物..为什么????????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235219892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235219147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235217164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235212282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2352196118.jpg[/upload]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            熟:熟为真品红山玉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真品红山玉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真品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真品红山玉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真品红山玉体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真品红山玉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8缩:真品红山玉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9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次生物对应内质质变,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10、过:真品红山玉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玉软沁方入》,呈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并少数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真品红山玉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
       

12、神:后人仿制古玉为的是牟利,在制作时由于没有怀着对神灵、祖先、图腾的那种特有的虔诚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自然碾琢不出真品红山古玉所蕴藏的那种特有神韵。
        

                 任南

2#
发表于 2008-4-20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次生物对应内质质变,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3#
发表于 2008-4-20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3114988705.jpg[/upload]
仿次生物凸起与玉体没有明显界线和沟槽.没有对应内质质变;仿品凸起物处在同一平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0 13:18:02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8-4-20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014312977525.jpg[/upload]
看看尾部凸起物.问题在何处?
5#
发表于 2008-4-20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老师上图: 学生通过手中干湿坑件比较试做阐述。

1, 真品次生相对应玉体内部有质变特征说明:大多说干坑件次生形成多在内部发生深度质变后方可形成。特别是干坑、砂坑件,往往不见水因素即“水融蚀”特征。一完整件有的可见到三种质变特征:A “初始质变态”-- 受沁后呈白色向深部渐进。B “二度质变态”-- 白色质变态上变呈黄色或土色质变态,表肌理面通常有蚀孔、沁残状。C “深度质变态”-- 黄色或土色质变再次质变,并伴有次生体生成,往往吐灰最重就在此处。以上多发生在蛇纹石件。如是湿坑或水因素条件,则次生形成就不同,初步观察水因素次生形成条件要快很多,次生通常附满全身。不像干坑件,几度质变态明显,个层质变肌理表状特征无逾越泾渭分明。

2,真品次生体与玉肌理有沟槽有根脉。说明:次生体因由内向外生长,次生顶部解理态呈分层次与开裂状。有圆顶状像熟透果实开裂般,有尖顶型如同山峰貌。次生底部如同老树盘根深扎玉体,即老师讲的“非直线曲痕”。

仿品即人为粘贴后加酸处理,人工修饰。次生面表平坦死板,底部无沟槽更无根脉。

6#
发表于 2008-4-20 20:05: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态
7#
发表于 2008-4-20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這皮殼

下部

盤掉的

 

[em04]
8#
发表于 2008-4-20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真品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真品次生相对应玉体内部有质变特征,有方位,团状包裹,有层次!  次生态清晰是关键!仿品模糊没立体感,,仿次生物线条轮廓过于"圆滑",缺少自然态信息.
9#
发表于 2008-4-21 08:29:00 | 只看该作者

能否提供此件显微镜下仿象图,谢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代任南老师上传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11041572844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11041573220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11041575164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11041577012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8-4/200842110415725373.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1 10:43:52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07:28 , Processed in 0.0629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