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馆藏]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陈列、解说(重新发图)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过山车 发表于 2014-4-26 08:54
玉版辛苦,欣赏学习


多谢过山车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3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4-26 10:35 编辑



40. 共角
上博的很多青铜器上都有这样的古字,他们一般不释读,不注音,直接给出原字形。因为这些字都是一些在今天看来失掉了实际意义的“死文字”,都是表示人名、地名、物名等含义的一些专名。因此能不能读出它的音来,意义并不大,只要知道它是用于专名的字就可以了。
             角是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青铜角行于商末周初。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3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4-26 10:39 编辑


宁角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4-26 10:40 编辑


彳止角
西周早期 公元前1前11世纪
高23.1cm,重1.02kg
丁燮柔女士捐赠
       这一件角的铭文,是纪事性质的,格式是西周的程式化的形式,已经比典型的晚商的标识器主的纪事铭文要长了。所以无疑是西周的器。
这个字“角”这里不读作“搅”,读作“决”,与“爵”同音。
    关于角,与爵相似而无流、柱,具相对而类锐的两尾,张开如翼状。有的角还有盖,比如河南博物院的晨肇贮角(也叫父己角)。它的功能上,和爵一样也是做饮酒器。据学者们猜测可能用在某些场合替代爵的功能。古代文献上记载爵和角的区别主要是容量的大小之别,以及与之对应的使用人身份的差别,但是实际考古中发现的角与爵,大多数的大小却相差不多,因此亦很难用文献里的标准来与实际情况相套。不过有些墓葬里没有随葬爵,却随葬有角。这或许也可以部分地说明角与爵确实有时候是可以互替使用的。需要说明的是,角出现的年代,比起爵来要短得多,只在商周之际流行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在出土的数量上也远远少于爵。
捐赠者丁燮柔先生是潘博山先生的夫人,潘博山的来历请参见:

深切缅怀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34:08 | 只看该作者


43
本组鼎盛器饮酒器“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42:12 | 只看该作者


44
四瓣目纹觯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2.3cm、口纵8.5m、口横11.4cm
           四瓣目纹觯为椭圆体,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饰三角云纹,腹饰四瓣目纹,在突出的目纹四角有对称的叶瓣形纹。圈足饰云纹。以四瓣目纹作为觯的装饰题材,在青铜器中并不多见。
       觯是古代饮酒器,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也。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44:04 | 只看该作者


45
父庚觯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西周早期的觯,器形上保持了商觯的特征,但器身更显修长,形如侈口的瓶。觯到西周中晚期以后就罕见了,但还没有消失,在春秋时,还能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45:55 | 只看该作者


46
小臣单觯
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13.8厘米, 口纵长9.3厘米,口横长116厘米,底纵长8.1厘米,底横长10.3厘米,重 750克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椭扁体,侈口,束颈,鼓腹。颈饰一周首尾相连的龙纹与凤鸟纹,装饰简朴。腹内底铸铭二十二字,记成王平定武夷叛乱之史事,铭辞所记与史籍相符,是一件记载周初史料的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器的重要,不在器形本身,我们可以从它身上看到它的体型仍是商觯那种矮胖型的,纹饰也较简朴,只在口沿下颈部饰一周简单的凤鸟纹。
但是它的铭文比较重要。“王后*克商”,是说周王重新克商——即重新打败、攻克了商的军队,驻军在成(或成师)这个地方。周公赏给小臣单十串贝(五枚贝用绳串成一串,叫一朋——也有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的),它作了这件觯以纪功。
        这里的“后*克商”,明显的是指的成王时的周公东征。武王伐纣时,由于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东方与东夷人作战,后方空虚,因此武王联合诸侯打到牧野时,纣王来不及调回前线的部队,不得已临时拼凑了七十万奴隶进行防御,结果奴隶们反戈一击,商纣王的抵抗便土崩瓦解,他只好逃回鹿台自焚殉国。但是这个时候商朝的元气并未完全丧失,“小邦周”居然一战而胜“大邑商”,这其中也有侥幸的成份。所以周武王的兴奋可想而知,还未下车便已分封了几百个诸侯。武王克商后便念念不忘地要在东方设立监视、控制殷人的重镇,于是便有卜居伊洛宅兹中国之谋。但是武王克商后两年便病死了,生前的计划并没能全部实现。而他显然是明白当时周朝面临的形势的。所以他对商朝的残余势力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一方面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以示拉拢,另一方面又在武庚周围安插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作诸侯(被称为“三监”),让他们实际上监示着武庚。但武王死后,周公旦与成王的矛盾一度激化,武庚遂借机拉拢三监一起叛乱。周室岌岌可危,于是周公奉命东征,用三年的时间打垮了叛军,从此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才最终稳固下来。这件器的主人小臣单,很可能就是参与了东征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战功,因此在大军凯旋回师,驻军于成的时候,受到了周公的赏赐,用得到的财富铸了这件觯以纪功业,传之子孙。


        李荫轩(1911~1972), 现代文物收藏家、藏书家。字国森,号选青。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鸿章侄孙。从十几岁就开始收藏历代钱币,自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大量收集中国、欧洲、美洲古币、历代中外徽章,共达3万枚之多。其珍品如“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二百文、叁百文、五百文”等,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几乎无法计算。他在钱币收藏中,自号室名“选青草堂”。192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古钱。珍贵文物有小臣单觯、鲁侯尊、厚越方鼎、秦汉铜镜、秦汉瓦甓、历代印玺、元代铜权、明清符牌以及古版书籍等。如有汉印“居巢侯相”、“乐昌侯印”、清代银币“广东水师提督”,明代建文年间的“吏部稽勋司郎中朝参牙片”,明正德年间的“养鹰营铜牌”、清乾隆年间的“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等,达200余件,他书房的钥匙,随身携带,寸步不离。一生深居简出,不愿为官。为此他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曾得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长源先生的肯定。1979年,其夫人邱辉决定将所有藏品,其中包括14箱明版书,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藏书后大部分被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47:05 | 只看该作者


47
父乙觯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内底铸铭文4字
          象此图中的这种侈口、宽颈、深腹、带盖、有圈足的觯,虽然也被归入觯类,但其实是另一类自成系统的饮酒器,与传统认为的觯(侈口、小颈、深腹鼓出、圈足、无盖)略有区别,但是从宋代起,也被金石学家归入觯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50:25 | 只看该作者


48
一组鼎盛期的饮酒器:“觚”(念GU)
(左一)工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吴清漪女士捐赠
         这件觚有个小秘密,就是所谓的内底和假腹。所谓的外底(即从器物表面看上去的位于下腹下方与圈足部相接的那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对于大多数器物而言一般是其器底所在的位置,故以“外底”称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器底,真正的器底其实是从中腹与下腹的分隔带(饰有两周凸弦纹)的十字形镂孔向觚内部看,所看到的那层器底。那个实际上是中腹的底部。因为其隐藏在器内,从一般的角度很难看得到其结构,故常称之为“内底”。因此这件觚的下腹,其实是假腹,它是圈足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腹部。黄觚的结构当与这件觚相似,只是下腹更做成镂空的形式而已。
(左二)耳戈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左三)黄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左四)龙纹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可以看见这件典型的晚商铜器表面布满了三层花纹饰,形成错落有致,立体层次分明的繁复华丽的装饰效果。其表面的纹饰就同时运用了好几种:最上层的蕉叶纹,似乎是由头部向下的蝉纹所构成;蕉叶纹以下是蛇纹,中腹和下腹装饰夔龙纹,其中下层夔龙纹的上部接近中腹处还饰有一周蝉纹。可见这时的工匠对于青铜表面装饰技术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地步了。

(左五)*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9 11:41 , Processed in 0.0498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