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33|回复: 601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团队人类起源探索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2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4755siud27zis2p2jslj.jpg 2008.4.5鞍山考查.JPG

 

                                       任南红山文化网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们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五十六种书》,一名《五十六种书法》,不分卷次,旧题唐韦续撰。韦氏生平事迹不详,编有《墨薮》二卷,此篇即载其中。篇冠小序,述汉字演进和实用有五易、八体,又言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复加三十三体而汇为此篇。篇目称《五十六种书》,系由五易、八体、十二时书、三十三体相加,去其五易、八体中重复述及


唐代 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

《五十六种书》,一名《五十六种书法》,不分卷次,旧题唐韦续撰。韦氏生平事迹不详,编有《墨薮》二卷,此篇即载其中。篇冠小序,述汉字演进和实用有五易、八体,又言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复加三十三体而汇为此篇。篇目称《五十六种书》,系由五易、八体、十二时书、三十三体相加,去其五易、八体中重复述及之大小篆二种书,而得五十六之数。然其出典往往缺乏根据,分类也牵强附会,可作史料观之。宋朱长文称:“所谓五十六种书者,何其纷纷多说耶?彼皆得于传闻,因于曲说,或重复,或虚诞,未可尽信也。学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草、行。

自三皇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日象形,“日”、“月”是也;二日指事,“上”、“下”是也;三日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日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隶书;汉代作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是也(并大小篆为八)。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列于后。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

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

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文章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网址链接http://www.yingbishufa.com/zhuanke/ld022.htm


 

      泛红山文化期祖先图腾崇拜是一种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祖先图腾崇拜萌生于亲缘意识之中,逐渐衍化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这种崇拜最初源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追思和怀念,随着原始家庭制度趋于稳定和完善,这种怀念演化为一种信仰:人们相信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从此,人类开始了祭拜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泛红山文化期人在祭拜中祈求希望,他们以玉制成神器,或佩戴、或供奉、或祭奠,或凭借想象将其还原。人们寄希望于这些具原始形象的人物、动物或与人复合而成的图腾器,祈祷得到祖先神的保护,期望自己死后灵魂能够追随祖先,从而得到再生。

   泛红山文化期祖先图腾崇拜的载体中常见人面或兽面人物造型的玉器。这些人物形玉器很多头部生角,双臂交于胸前,双腿弯曲呈倚蹲状。据张一平介绍,这类造型的玉器常被称为“太阳神”。从玉器造型的基本特征来看,极有可能是因为原始先民相信他们的祖先是由某种动物演化而来。而头生双角的牛,其特征与神族极为相似。角立于头顶,既象征着至高无上,又寓意着与天对话,与神灵沟通。

  祭祀中常用的器物也在祖先图腾崇拜范围之内。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箍形器。玉箍形器成圆筒状,没有纹饰,形制简单,但其工艺却极为复杂:从内壁遗留的钻痕来看,这类形器是先在近边缘处钻一长孔,然后以线割法将筒芯切出。这种工艺需耗费大量人工,“有的人一辈子也只能做成这么一件。”玉箍形器一端为平口,而另一端为斜口,作为沟通天地联系人神的重要礼器,它表达着当时人类与天地沟通的渴望,斜口的一端朝向天空,意味着天与地、人与神的接触。

  总之,这些不同造型的祖先神像与礼器的出现,说明当时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并进一步幻化为神灵,以求得到祖先神的充分保护。

  另一种图腾崇拜,就是生殖图腾崇拜。

  生殖被原始先民视为最神秘而神圣的领地。不同地域的部族不但有着严格的婚姻制度,同时又希望自己的部落得到更快的发展与壮大。疾病和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此时生殖与繁衍显得格外重要。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只关注人类的繁衍,那些象征部族财富的动物生殖与繁衍同样成为人们的热切企盼。

  对生命繁衍的强调与歌颂,是黑皮玉雕的重要主题之一。除一些较为直观表现男性与女性的生殖器外,它大多以动、植物或几何形状出现在黑皮玉器群中,这些造型奇特,寓意深刻,具象或抽象的玉器,皆以不同方式直观或隐喻地展示着男性与女性的生理特征,解释着人类和一切生物生殖繁衍的神秘性及重大社会意义。

  有些玉雕中,人像的性别特征会被无限夸大,而这种夸张和宣扬,无疑是对人类本性最为纯净而神圣的一种表达。这是特定时期的特殊阐释,它坦述心境,朴素自然,于今日已然不可复制。同样,某些动物造型也暗合“繁衍”这一主题。黑皮玉雕中的玉蝉造型简单,线条明快,于简洁之中传递着质朴之美,这是借蝉这一繁育能力极强的生物,表达人类渴望生殖繁衍的愿望。

  繁衍人类的母性形象自然也是这一系列的代表。一座女性雕像,头顶小龙,手捧双乳,身体微曲,面目安详,似在虔诚祷告。雕像丰满健硕,周身散发着母性之光彩,塑造出一个处于哺乳期的妇女形象——她将人类繁衍的旺盛生命力极力展现给神,似在安静等候神灵颔首赞许,进而庇佑子孙,福泽众生。

  “泛红山文化玉器反映了原始宗教意识,发散出关于远古文化的大量信息,但是又异常神秘,难以破解。” 泛红山文化期玉藏品来看,玉器的雕刻手法极为丰富多样,既有圆雕、浮雕,又可见似有还无的浮雕,而每一种雕刻皆形神兼备,古朴苍劲。“这是远古时代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艺术表现力以及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一个艺术与工艺如此成熟发达的时代,其人类文明到底会达到怎样的程度?数千年前存在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也许高度发达到令人难以想象。”

  而对于 泛红山文化期玉的另一个谜:“黑壳”——这一有别于任何出土文物的奇特表象,“黑壳分两层。玉器经过几千年地下埋藏,在物理、化学等条件的作用下产生了表面沉积,最终成为特殊的黑灰色或灰白色皮壳,这是外层。而内层紧贴玉质的黑色,颜色统一,分布均匀,极有可能是人工浸染所致。”

  至于为何要染黑,则是另一个谜。或许是远古时代人类便有“尚黑”的习俗,或者另有缘由,即便是收藏它们的人也尚难参透。而对谜底的探寻和猜测,并未使人焦灼,反而令人平静。 泛红山文化期黑皮玉对视,是对心灵的一种洗礼:浮躁会平息,心境会平和,个人的喜怒渺小到不值一提,“这便是历史沉积的力量吧。”




发表于 2007-8-25 1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7-8-22 12:43:11的发言:
探索用科技手段寻找一个科学的检测方法
几年前,本人在红山文化遗址,有缘捡拾到了几件器物。当拿给一些对红山文化较有研究的专家看时,都被认定为仿品。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已出土的器物中,没有类似的造型。对此,使我感到异常的困惑。
但来自现场的真实,总是无法让我舍弃。为此,我将物品送到了国外的专业机构,委托进行了各种相关的分析试验,在经过近半年的分析试验后,得到初步的结论是制作年代大于6000年。遗憾的是,由于试验经费等原因,后续试验暂时停止了。
一个来自第一现场,且又有部分的分析试验,但只能证明这几件的器物。
在广大的红山藏友及爱好者中,同类型、同表象的器物还有许多。且各位都未必可以有条件进行同样的分析试验。且现在的某些人,由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制造出了很多的仿品。
为此,在领导们、朋友们、同好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放弃了原有的公司及无关的业务。决心在对红山古玉的鉴赏方面,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方法。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中所描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深了去了.

简单点.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几年来走出传统辩玉的圈子.寻找个能用科技方法测石头定代的可能.好在有多年现场采风的东东和石头.先用小镜看后用高倍看.立体扫描镜看.终于发现了能用技术手段下定议的东西.后请教化学专家.岩象?传家.石刻专家.田野考古专家.
 

玉器专家.美术专家.国外同行.海外藏家.国际知名考古专家.国内外地质专家等.历经数年.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质变的次是可定量分析.这个次可不是说玉上的包包.

悟一开.又是一个大千世界

看到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给玉石断代。我想这里有个误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就已经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为各种材质的石类文物进行断代检测了。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复活节岛的巨大石像、马雅人的水晶头盖骨等都是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而确定的真伪及年代。只不过因为使用的设备比较昂贵,国内的专业组织也只是部分拥有这些先进的设备,民间机构及民间藏家就更加无缘接触和使用这些设备了。

以扫描电镜观察玉的沁色为例: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0.01--0.6mm之间,在电镜下观察,自然沁色,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热与酸为主,所以对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晶形产生不完整。酸与原晶体间杂质产生酸化物质,在电镜下与未人工做沁处比较,则更可以一目了然。

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新开发出一种石英水合测年技术,能够弥补现有手段在测定古代器物年代方面的不足。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埃里克森教授和同事说,新方法主要基于石英会发生水合作用的原理。各类岩石中几乎都含有石英,人类从文明早期就开始与这种矿物打交道。在塑造雕像或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包含石英的岩石经过切削和打磨后,其表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渗入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层。利用氮粒子束流测量文物外部水合层的厚度,就可以确定文物的制造年代。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新方法较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到10万年间含石英文物的年代。而现有技术对这一时期文物的测年效果都不尽人意。常用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一般只适用于距今5万年以内包含有机成分的文物。而另一种钾氩测年法,通常在测定距今10万年到43亿年间的含矿物样本的文物时精确度比较高。 
石英水合测年法在鉴别文物真伪上可能也有用武之地,因为文物赝品表面通常不含水合层或水合层很薄。科学家们说,这一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测定地震裂层等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1998年4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科学家对‘巫山人’遗址鉴定证实我国200万年前已出现古人类”为题报道: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北京图书馆徐自强教授率领考察组,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巫山人”遗址进行挖掘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过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等权威学者的鉴定,这些在与 “巫山人”同一地层里发现的石器一样,都带有人工打击的痕迹,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结果,再次有力地证实了200万年前“巫山人”的存在。巫山人类化石首先是由黄万波于1985年在龙骨坡发现的。从1988年到1996年,美国Iowa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中科院地质所等5个单位先后运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氨基酸测定等3种方法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显示其地质年代距今约为200万年。1995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石汉博士和黄万波合作在权威科学杂志《Nature》第6554期上发表了“亚洲的早期人类及其人工制品”一文,报道了他们的发现。由于当时只挖掘出2件石器,当时学术界对“巫山人”是古猿还是人存在争论,这次最新发现结束了这次争论。权威人士称,这一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进到200万年前, 动摇了现有人类进化理论,而且为在中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200万到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从而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科学依据。

                                                                                                                任南


[em17]祝贺又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发表于 2007-8-22 1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来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STRONG><BR>张如柏&nbsp;&nbsp; 张玉玉&nbsp;&nbsp; 常嗣和<BR>(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nbsp;&nbsp;&nbsp; 成都610059)</FONT></P><FONT size=4></FONT><FONT size=4>
<P align=left><BR>摘要&nbsp;&nbsp;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变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数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条件时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化学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变化引起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化学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这种作用而导致古玉的矿物成份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保持原来的矿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种次生矿物。</P>
<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文所报导的古玉的次生变化是指秦以前的古玉,包括齐家文化的古玉器、红山文化古玉器、三星堆古玉器。作者对其中一件完全白化了的玉立人(高38cm,重1.1kg)进行矿物学研究,结果发现此件玉立人的白化作用结果是,原先的透闪石经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最后转变为次生蛇纹石(即利蛇纹石)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了由透闪石转化成利蛇纹石是个渐变的过程。这一发现证实了古玉的次生变化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BR>由以上不同地区(沙漠、半干旱地区与地下水充沛的地区)古玉的次生变化可以看出,对古玉次生变化可以初步推断埋藏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有的只发生褪色作用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有的不但发生褪色作用(白化),而且矿物成份不同了(即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学科参与文物的鉴定对提高我们文物鉴定水平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使我们文物鉴定工作走上正轨。<BR></P></FONT>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论文正文</STRONG></FONT></P>
<P><FONT size=3>1、前言<BR>古文献“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即是说,凡是美丽的石头均可称之为玉,这是在古人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粗浅意识,所以至今有很多玉器大多数石头,即我们称之为岩石,也有单独的玉石。<BR>其实,从矿物学角度来讲,玉是由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独立矿物组成的天然矿物集合体(Aggregate),例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蛇纹玉石(Serpentine Jade)又称蛇纹岩,东北岫岩的岫岩玉就是蛇纹玉的一种,因为蛇纹石族的矿物有很多种,叶蛇纹石,利蛇纹石,纤维蛇纹石等等。此外,如透闪石玉(Tremolite Jade)即和田玉。兰田玉即是蛇纹石化的大理岩(Serpentinezation marble)。<BR>古玉,按照现代考古界不成文的规定,把秦以前的玉称古玉,而把周朝以前的玉称高古玉,统称为古玉也是可以的。<BR>本文讨论的古玉应当是秦以前的直至新石器时代或更早的古玉器。<BR>我国地域广宽,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所埋藏的水文地球化学不同。因此,古玉的次生变化(Secondary Change)千差万别,形成的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s)也不同,故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讨论古玉的次生变化,而要具体地对待,民间收藏家或考古界所谓的钙化,水银沁、珠光沁等都不是科学的名词,应当根据其次生变化形成的矿物来给予命名。例如古玉的鸡骨白,从矿物学角度来讲就是古玉的白化作用(Whitezation),而古玉的白化作用因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次生的矿物,我们根据次生矿物来决定此种古玉是真还是假的。<BR>2、研究实例<BR>2.1、四川出土的古玉的白化<BR>以一种三星堆古玉人的白化作用矿物来研究。说明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矿物成份的不同。 </FONT></P>
<P><FONT size=3>图1&nbsp;&nbsp; 三星堆白化作用的一件玉立人(右边是一件白化作用的玉簪)</FONT></P>
<P><FONT size=3>①成份的测定:用733型电子探针仪(Microprobe)测定了其成份,结果如下:</FONT></P>
<P><FONT size=3>表1&nbsp;&nbsp; 白色外壳(利蛇纹石)化学成份<BR>次数<BR>氧化物 白—1 白—2 白—3 白—4 蛇&nbsp;&nbsp;&nbsp; 纹&nbsp;&nbsp;&nbsp; 石 理论值 <BR>MgO 41.11 42.87 39.48 42.02 40.35 41.90 38.60 40.50 43.64 <BR>CaO 0.04 - - - 0.02 2.51 0.05 0.04 - <BR></FONT><FONT size=2>FeO 0.17 0.19 0.14 0.14 3.41 0.17&nbsp;&nbsp; 4.16 - <BR>NiO - 0.08 - - 0.1 - 0.16 0.21 - <BR>MnO - - 0.15 0.21 0.03 - TiO2 0.03 0.00 - <BR>Al2O3 0.03 0.02 0.11 0.07 0.91 0.12 1.60 0.83 - <BR>Cr2O3 - 0.02 0.04 - - - K2O 0.03 0.02 - <BR>SiO2 44.57 43.38 45.61 42.28 40.69 40.66 40.00 41.60 43.36 <BR>H2O 13.39 14.04 13.30 13.17 14.27 17.50 14.00 13.00 13.00 <BR>总&nbsp;&nbsp;&nbsp;&nbsp; 计 99.71 100.06 98.68 97.68 599.89 99.93 98.00 99.80 100.00 <BR>*条件:加速电压25K,电流2×10-8A,束径10,计算机联机B—A法校正H2O化学分析</FONT></P>
<P><FONT size=2>②红外吸收曲线<BR>在perkin-Elemer公司的893G型的红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了白色粉末的红外吸收谱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3689cm-1是矿物中结晶水的振动,3418cm-1是[OH]的伸缩振动,1623cm-1是[OH]的的弯曲振动。1082cm-1是Si—O—Si的伸缩振动,而956cm-1是Si—O—Mg的伸缩振动,608、442cm-1是Mg—O6的多面体及其中有极少量的Fe—O6多面体的特征振动。</FONT></P>
<P><FONT size=2>图2&nbsp;&nbsp; 白色外壳粉末(利蛇纹石)的红外吸收曲线(注:2918、2850是样品中的有机质引起的)</FONT></P>
<P><FONT size=2>③X—射线分析: 图3是白色粉末的X—射线曲线。表2为计算的d值.</FONT></P>
<P><FONT size=2>图3是白色粉末的X—衍射曲线<BR>从曲线可以看出,白色粉末结晶颗粒极细小,几乎接近为微米~纳米级。因此,衍射曲线按近平滑,起伏不明显,只出现二次强峰。</FONT></P>
<P><FONT size=2>表2&nbsp;&nbsp; 白色粉末(利蛇纹石)的d值*<BR>利蛇纹石(白色粉末) 利 蛇 纹 石 利蛇纹石(白色粉末) 利 蛇 纹 石 <BR>I D I d I d I d <BR>50 7.261 100 7.268 6 3.705 4 3.705 <BR>43 4.792 - - 100 3.633 20 3.634 <BR>15 4.610 53 4.609 6 3.503 30 3.520 <BR>- - 7 4.584 5 3.401 - - <BR>49 4.498 7 4.509 5 3.358 11 3.350 <BR>52 4.397 27 4.393 5 3.162 30 3.168 <BR>6 4.191 - - 25 2.855 6 2.854 <BR>61 4.073 5 4.075 5 2.581 10 2.580 <BR>6 3.948 - - 20 2.428 50 2.423 <BR>6 3.887 20 3.892 32 2.178 0 - <BR>5 3.818 - - 28 2.059 40 2.054 <BR>*条件:D/max-C衍射仪,CuK,35kV,25/min,d值2.00以下未列出。<BR>从表中可以看出,d=7.261为(002)面纲的反射,d=3.633为(004)面纲的反射,d=2.428为(006)面纲的反射。因为蛇纹石本身是层状结构矿物。根据对矿物学文献的检索,这种白色粉末状矿物是6T型的次生利蛇纹石,这在我国尚是属首次,关于次生蛇纹石的形成,丘赫洛夫(1950年)在他的“地壳中的胶体”一书有详细讨论。<BR>从以上对次生变化后的矿物研究得知,这种次生的白色粉状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利蛇纹石,这种利蛇纹石是人工不可能制造出来的。那么,原生矿物是什么矿物呢?我们对原生矿物(玉石的原始材料)也进行研究。<BR>2.2、白化作用前的原始材料(矿物)研究<BR>①成份测定是在733型探针仪上测出结果如表3。图4为原生玉石的显徽镜结构图。从化学成份得知,此原生玉石为透闪石(Tremolite)化学式为:Ca2Mg5Si8O22(OH)2(理想式)。<BR></FONT></P>
<P><FONT size=2>图4&nbsp;&nbsp; 原生玉石的显徽镜结构&nbsp;&nbsp;&nbsp; ×200(纤维状)<BR><BR>表3&nbsp;&nbsp; 原生玉石化学成份<BR>氧化物 原—1 原—2 原—3 龙溪玉<BR>(透闪玉石) 和田玉<BR>(透闪玉石) 透闪石 理论值 <BR>Na2O 0.18 0.09 0.65 0.09 0.16 0.16 0.07 0.20 - <BR>K2O 0.18 0.06 0.29 0.03 - 0.27 0.02 0.04 - <BR>CaO 14.68 12.33 14.68 12.21 11.56 12.77 13.48 13.50 13.80 <BR>MgO 24.46 24.69 23.46 24.08 23.43 24.42 24.51 22.90 24.60 <BR>FeO 0.25 0.51 0.25 0.29 0.41 0.54 0.01 1.09 - <BR>MnO - - - 0.12 0.14 0.06 0.03 0.23 - <BR>BaO - - - - - P2O3&nbsp;&nbsp; 0.04 0.01 0.01 - <BR>Cr2O3 - - - - - Fe2O3&nbsp;&nbsp; 0.13 0.02 0.04 - <BR>Al2O3 0.59 0.83 1.17 0.21 0.59 1.10 0.52 1.75 - <BR>TiO2 0.29 0.13 0.06 - - - 0.00 0.00 - <BR>SiO2 55.90 58.47 55.90 59.07 57.70 57.40 58.91 56.69 58.80 <BR>H2O 未测 未测 未测 4.24 5.84 3.04 未测 未测 2.80 <BR>总&nbsp;&nbsp;&nbsp;&nbsp; 计 96.40 97.11 96.46 100.34 99.83 99.93 97.58 96.45 100.00 <BR>分析方法 电子探针方法 常规化学方法 电子探针方法 - <BR>资料来源 本&nbsp;&nbsp;&nbsp;&nbsp; 文 [5] [5]&nbsp;&nbsp;<BR>*条件:JEOL—733探针仪,电压15KV,电流2×10-8A,束径15,B—A法校正。<BR>②X光衍射数据<BR>表4&nbsp;&nbsp; 原生玉石(透闪石)的d值*<BR>原生玉石<BR>(透闪石) JCPDS,34-437 原生玉石<BR>(透闪石) JCPDS,34-437 原生玉石<BR>(透闪石) JCPDS,34-437 <BR>I d I d I d I d I d I d <BR>5 8.43 100 8.38 4 2.81 45 2.80 3 2.165 35 2.163 <BR>- - 16 5.07 3 2.709 90 2.705 6 2.031 18 2.042 <BR>3 4.85 10 4.87 2 2.590 30 2.592 - - 45 2.015 <BR>3 4.76 20 4.76 2 2.532 40 2.529 - - 16 2.002 <BR>3 4.52 20 4.51 - - 8 2.407 3 1.893 50 1.892 <BR>3 4.20 35 4.20 - - 30 2.380 1 1.815 16 1.814 <BR>- - 16 3.87 4 2.340 30 2.335 1 1.685 10 1.686 <BR>4 3.38 40 3.37 - - 40 2.321 2 1.650 40 1.649 <BR>5 3.27 75 3.26 - - 12 2.298 1 1.638 10 1.639 <BR>10 3.12 100 3.12 - - 16 2.273&nbsp;&nbsp;&nbsp;&nbsp;&nbsp;<BR>- - 10 3.02 - - 6 2.206&nbsp;&nbsp;&nbsp;&nbsp;&nbsp;<BR>4 2.94 40 2.93 - - 6 2.181&nbsp;&nbsp;&nbsp;&nbsp;&nbsp;<BR>*注:条件同表2。<BR><BR>③红外光谱分析,为了更慎重起见,我们再又进行了红外吸收谱的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与标准的透闪石同谱完全一致,其中,3672cm-1是空气中的水引起的吸收振动,3456cm-1是[OH]的弯曲振动,1100、1056、421cm-1等是Si—O—Si的伸缩振动,919、955、977cm-1是Si—O的伸缩振动,757、686、664、645cm-1等均是Si—O—Si的伸缩振动,510、466cm-1是Si—O—Mg的伸缩振动,而421、361cm-1为Ca—O的伸缩振动。由于阳离子的类质同像置换关系,透闪石的红外吸收光谱远较蛇纹石的红外吸收光谱图要复杂得多。<BR><BR>图5&nbsp;&nbsp; 白化作用前原始材料(矿物)的红外吸收曲线</FONT></P>
<P><FONT size=2>通过研究表明,此古玉器的白化作用是地下水长期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当超基性—基性岩中辉石—角闪石类矿物,经长期风化时,会转变成蛇纹石类矿物。有些蛇纹石亦可以地表风化壳层的粘土矿物中存在,在水文地球化学允许的情况下,含有蛇纹石成份的胶体在温度升高脱水时,会从水胶体逐变成胶凝体,最后脱水结晶成极细的独立矿物,所以我们在研究此种风化壳的粘土矿物时,其X—射线衍射峰往往都较为弥散,有的峰形宽而低,其原因就是因为矿物的颗粒接近于超细粉末,甚至接近纳米极,粘土矿物(高岭石等)的超细粒度早已为电子显徽镜观察所证实。我们认为,在充分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当温度变化在一一范围内,透闪石变成蛇纹石的可能方式是:<BR>3Ca2Mg5Si8O22(OH)2+6H2CO3+28H2O<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透闪石&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含碳酸的地下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6CaCO3&nbsp;&nbsp; +&nbsp;&nbsp; 5Mg3Si2O5(OH)4&nbsp;&nbsp; +&nbsp;&nbsp; 14SiO2+27H2O<BR>浸于水的碳酸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蛇纹石&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氧化硅胶体溶液<BR><BR>总之,我们运用矿物学的方法,很容易将古玉的矿物名称确定下,尤其是次生矿物的确定,对我们鉴定古玉的真伪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的古玉经长期掩埋也不会发生成份变化,其表面形成一层皮壳,对皮壳也可以进行矿物鉴定。</FONT></P>
<P><FONT size=2>2.2、一件齐家文化的玉斧矿物研究</FONT></P>
<P><FONT size=2>图6&nbsp;&nbsp; 齐家文化玉斧照片</FONT></P>
<P><FONT size=2>(1)用EDAX—900型电子能仪测定了其成份为如下表,表明主要化学成分为透闪石。<BR>MgO SiO2 CaO FeO Al2O3 H2O <BR>17.11 51.20 13.40 13.07 1.20 2.12 <BR>18.42 51.99 14.04 13.50 1.15 2.19 </FONT></P>
<P><FONT size=2>(2)玉斧(原始的矿物材料)的红外吸收谱曲线如图6,图7所示。<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图6&nbsp;&nbsp; 玉斧原生矿物(透闪石)材料红外曲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图7&nbsp;&nbsp; 玉斧风化物的IR曲线</FONT></P>
<P><FONT size=2>图6,图7表明,玉斧的矿物成份与风化后的产物其实是同一种矿物,成份不发生变化,这种沁,实际上就是矿物学上讲的退色化作用,这种地球化学条件没有物质的交换,只有颜色的改变,不产生新的矿物出现。是在一种特殊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形成的结果。</FONT></P>
<P><FONT size=2>&nbsp;<BR><BR><BR><BR></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7-8-22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用科技手段寻找一个科学的检测方法
几年前,本人在红山文化遗址,有缘捡拾到了几件器物。当拿给一些对红山文化较有研究的专家看时,都被认定为仿品。其主要的原因是,在已出土的器物中,没有类似的造型。对此,使我感到异常的困惑。
但来自现场的真实,总是无法让我舍弃。为此,我将物品送到了国外的专业机构,委托进行了各种相关的分析试验,在经过近半年的分析试验后,得到初步的结论是制作年代大于6000年。遗憾的是,由于试验经费等原因,后续试验暂时停止了。
一个来自第一现场,且又有部分的分析试验,但只能证明这几件的器物。
在广大的红山藏友及爱好者中,同类型、同表象的器物还有许多。且各位都未必可以有条件进行同样的分析试验。且现在的某些人,由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制造出了很多的仿品。
为此,在领导们、朋友们、同好们的鼓励与支持下,我放弃了原有的公司及无关的业务。决心在对红山古玉的鉴赏方面,探索出一个科学的方法。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中所描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读读山海经.深了去了.

简单点.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变化是仿不了的....任南

http://share.vrs.sohu.com/476075/v.swf&autoplay=false

秘境追踪,中国石蝶之谜。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北端的巴颜喀拉山脉,有人发现了一万两千年前的石碟,上面的神秘文字是来自名叫杜立巴人的外星生命,有人相信这其中记载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外星人是否在一万两千年前就造访过中国,它是否与今天的UFO事件存在着联系?

几年来走出传统辩玉的圈子.寻找个能用科技方法测石头定代的可能.好在有多年现场采风的东东和石头.先用小镜看后用高倍看.立体扫描镜看.终于发现了能用技术手段下定议的东西.后请教化学专家.岩象?传家.石刻专家.田野考古专家.
 

玉器专家.美术专家.国外同行.海外藏家.国际知名考古专家.国内外地质专家等.历经数年.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质变的次是可定量分析.这个次可不是说玉上的包包.

悟一开.又是一个大千世界

看到很多人都认为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给玉石断代。我想这里有个误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就已经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为各种材质的石类文物进行断代检测了。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复活节岛的巨大石像、马雅人的水晶头盖骨等都是通过科学仪器的检测而确定的真伪及年代。只不过因为使用的设备比较昂贵,国内的专业组织也只是部分拥有这些先进的设备,民间机构及民间藏家就更加无缘接触和使用这些设备了。

以扫描电镜观察玉的沁色为例: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0.01--0.6mm之间,在电镜下观察,自然沁色,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热与酸为主,所以对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晶形产生不完整。酸与原晶体间杂质产生酸化物质,在电镜下与未人工做沁处比较,则更可以一目了然。

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新开发出一种石英水合测年技术,能够弥补现有手段在测定古代器物年代方面的不足。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埃里克森教授和同事说,新方法主要基于石英会发生水合作用的原理。各类岩石中几乎都含有石英,人类从文明早期就开始与这种矿物打交道。在塑造雕像或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包含石英的岩石经过切削和打磨后,其表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渗入的水分结合形成水合层。利用氮粒子束流测量文物外部水合层的厚度,就可以确定文物的制造年代。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新方法较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到10万年间含石英文物的年代。而现有技术对这一时期文物的测年效果都不尽人意。常用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一般只适用于距今5万年以内包含有机成分的文物。而另一种钾氩测年法,通常在测定距今10万年到43亿年间的含矿物样本的文物时精确度比较高。 
石英水合测年法在鉴别文物真伪上可能也有用武之地,因为文物赝品表面通常不含水合层或水合层很薄。科学家们说,这一技术甚至还可以用来测定地震裂层等地质事件的发生年代。

1998年4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以“科学家对‘巫山人’遗址鉴定证实我国200万年前已出现古人类”为题报道:9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北京图书馆徐自强教授率领考察组,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巫山人”遗址进行挖掘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经过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等权威学者的鉴定,这些在与 “巫山人”同一地层里发现的石器一样,都带有人工打击的痕迹,是古人类所使用的工具,这一结果,再次有力地证实了200万年前“巫山人”的存在。巫山人类化石首先是由黄万波于1985年在龙骨坡发现的。从1988年到1996年,美国Iowa大学、北京大学考古系、中科院地质所等5个单位先后运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氨基酸测定等3种方法对这些化石进行鉴定,显示其地质年代距今约为200万年。1995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石汉博士和黄万波合作在权威科学杂志《Nature》第6554期上发表了“亚洲的早期人类及其人工制品”一文,报道了他们的发现。由于当时只挖掘出2件石器,当时学术界对“巫山人”是古猿还是人存在争论,这次最新发现结束了这次争论。权威人士称,这一最新发现不仅把中国人的进化史向前推进到200万年前, 动摇了现有人类进化理论,而且为在中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200万到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从而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科学依据。

                                                                                                                任南


DSC01283.jpg
2008.7.27辽西考查.jpg
2009.4.22辽东考查.jpg
20094251305114426.jpg

126981329616723.jpg

发表于 2007-8-22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北纬30°神秘带 凌家滩与地外文明有关? 纬30°神秘带

    5000多年前如何能够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

    从神秘的玛雅文化到谜团重重的埃及金字塔,从迷失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再到黄山的花山谜窟,这一系列埋藏着千古之迹的人文遗迹都有一个惊人类似的特点,即它们都位于地球上北纬30°附近。巧合的是,同样拥有很多难解之谜的凌家滩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精确测定,恰好坐落于北纬31°29′,仿佛注定要为这一奇异的现象再添神秘色彩。

    北纬30°附近是个神秘带

    在考古过程中,对古代遗迹的准确位置进行定位是一项既寻常又重要的工作。凌家滩遗址测量后得到的精确定位是北纬31°29′、东经118°2′。有学者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有着众多难以琢磨的神奇:在地球的北纬30°附近似乎一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不断制造迷雾般的“巧合”,包括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拥有永恒谜团的金字塔,横空出世的玛雅文化等等让现代人无法解释的史前文明,甚至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最恐怖莫测的百慕大死亡三角等自然奇迹也都无一例外地位于这一神秘的纬度附近。

    凌家滩与地外文明有关?

    同样位于这一神秘纬度附近的凌家滩遗址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神秘难解的谜团,其中最让人咋舌的是一件玉人,其背后有一个隧孔,孔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考古学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是人工用管钻垂直钻孔形成的,管钻的玉芯仍留在孔内,管钻的直径仅为1毫米。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凌家滩先人采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完成这精美一钻,至今都还是考古界和科学界的一个谜。”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还有很多。张教授告诉记者,玉器胎壁的厚薄和琢磨加工有密切的关联,器壁较薄的玉器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细致琢磨。凌家滩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能说其轻薄如纸,但也相去不远。而且专家通过高度显微镜对水晶耳放大200倍观察,仍观察不到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堪称一流。”

    在那个连金属工具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仅仅凭借石器工具如何达到这么精细的工艺?如果有特殊的加工工具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踪迹?古人们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谜团都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那么“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和地外文明有关?

    凌家滩文明是否得到传承?

    据此前的考古资料,包括国外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国内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黄山花山谜窟在内的众多北纬30°神秘带的史前文明,似乎都是在出现高度繁荣之后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同样位于神秘带上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是神秘消失,还是作为特例得到了繁衍传承?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专家认为,从凌家滩出土的各种器物的特征来看,它的文化性质接近于南京北阴阳营的墓地,二者甚至可能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这个文化的中心自然在凌家滩而不在北阴阳营。而且它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阴阳营和薛家岗,是长江下游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虽然直到目前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是一个什么情况,但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因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玉器很少,加工技术也不高。良渚文化的玉器工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传承,这样爆发式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文化是否就是传承了凌家滩的文明,凌家滩文明是否可以成为神秘带上的特例找到传承下来的依据,考古队员们希望在此次考古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黄婧 孙超 王素英)


来源:安徽商报


磁性黑珠.05年任南首次发现.并报有关部门研究

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谱系与文明起源问题fficeffice" />

一、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谱系

     1、小河西文化,距今9000--8500

     2、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一期8200--8000年,二期8000--7600年,三期7600--7200年)

     3、富河文化,7200--7000

     4、赵宝沟文化,7000--6400

     5、红山文化,6500--5000

     6、小河沿文化,5000--4000

     7、夏家店下层文化,4000--3500

     

二、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问题

根据苏炳琦先生“多源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理论,把中国史前文化分为六大区,其中位于内蒙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为东北文化区。

从目前所获考古资料看,这一区域史前文化起步的时间,与其它五大区域同样早,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的历史。起步后,经过4000年左右的发展,到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步入了初级文明阶段。在距今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步入了高级文明社会。

 <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1盘古王表---红山诸文化的历史时间推测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971&page=15

2从盘古王表探寻红山诸文化与华夏文明奠基三圣的衔接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4231&page=15

3《山海经与任南红山古玉蠡测》--《山海经》记述“红山”物事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10&page=38

4大禹九鼎见天下---红山诸文化的地理方位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968&page=18

5《庄子》为我们透露任南泛红山馆藏史前古玉的消息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766&page=58

6介绍佛教真言宗-对破解红山诸文化研究有帮助?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831&page=10

7曼荼罗--众多红山古玉型制也有类似用途?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920&page=19

8“种子字”与红山器型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826&page=5

9《佛教的世界观》——启迪红山诸文化研究!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799&page=21

10红山诸古玉缘何示现于地球(地上地下地上)的探讨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755&page=21

11最远古的足迹---史前人类?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88&page=25

12天外文明与佛教解说--红山诸文化古玉之谜迎刃而解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95&page=25

13地球上曾有半人半兽?

http://www.rn-hsw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586&page=25

 

发表于 2007-8-22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凌家滩玉器微痕世界折射出的各种历史信息...安徽日报记者 张其才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2-15 19:31:00    Post IP:222.35.82.153

            凌家滩古玉,他们独辟蹊径,专从古玉制作时遗留的微痕上去探索各种历史信息,而不再停留在专家的权威鉴定上。这种从微痕世界求证的科学方法,在我国的考古界是前所未有的。                            

史前时代已有冶金技术和砣具

由凌家滩玉器微痕世界折射出的各种历史信息.....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最近,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和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先民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已采用了原始车床性质的机械砣和微型管钻。从其钻孔痕迹来看,这种微型管钻只能是金属材料制成,而决不是竹管或骨管。这一重大发现,揭示出我国早在殷商青铜器时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某种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这将改写我国冶金技术史和工具制造史,并对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原有结论产生极大冲击,使我们对中国文明史的认识上延几千年。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上千件玉器,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曾震动我国考古界,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过去考古界对凌家滩玉器的研究,仅局限在纹形、器形的直观认识上。这些精美的玉器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制作的?其工艺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还不能有科学的结论。从去年开始,张敬国研究员约请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来皖共同研究凌家滩古玉,他们独辟蹊径,专从古玉制作时遗留的微痕上去探索各种历史信息,而不再停留在专家的权威鉴定上。这种从微痕世界求证的科学方法,在我国的考古界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利用陈启贤先生自己改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水晶耳?、玉冠、玉人、玉鹰、玉管、玉环、玉喇叭、玛瑙斧等九件玉器作了多次微痕观察和研究,有了令人吃惊的重大发现。如玉人背部的隧孔,肉眼直观好像是由简单的两面实心对钻而成,没有任何稀奇之处。但偏光立体显微镜的观察却告诉我们,玉人背部的隧孔打法十分科学,它先是在两端打出直径0.07毫米的竖孔作定位,然后再斜钻贯通。这种钻法常见于现代人过江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而五千多年的凌家滩先民就已习用,古人的智慧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张、陈两位考古专家对玉人背部隧孔的深入研究,更使他们万分吃惊。在放大50倍的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管钻的玉芯尚留在孔内,经测量玉芯的直径只有0.05毫米。由此可以推断管钻直径应该只有0.07毫米,比人的毛发还细。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就能制造如此高级的微型管钻,且能钻出如此纤细的微孔,必须使用能高速转动的坚硬管钻,这种管钻不可能是竹管或骨管,而只能是某种金属管钻。此前,凌家滩遗址已发现冶炼坩锅,这正佐证了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对其他玉器的观察和测试中,两位专家发现凌家滩先民在玉器钻孔中有两项创举:一是边钻孔边进行内壁抛光,两道工序并作一道工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说明凌家滩先民的制玉是一个连续作业过程,有极成熟的工艺,它应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制玉中心。二是发明了用钻孔法进行玉器掏膛。掏膛是制玉的内部整理工艺,是项精细活,工具和技术要求都很高。过去都认为钻孔掏膛法出现的时间较晚,或是由域外引进的技术,没想到五千年前的凌家滩先民早对此法驾轻就熟,真令人匪夷所思。张敬国研究员在对玛瑙斧、玉管等玉器的凹槽微痕观察中,看到制作这些凹槽的方法是线性砣切割,即片切割。而在对玉镯弧面的观测中,显微镜放大30倍,则可见0.5厘米宽度的弧面上,整齐排列着约50条头发丝一样的细线,条条平行排列,丝纹不乱。它的切割如此光滑平整,不采用类似现代车床的机械砣具,绝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在那么遥远的年代,凌家滩先民就能制造和使用这样高超的砣具,这个观察,在中国考古界还是首次。

  两位考古专家通过对玉人衣饰、头冠的微痕观察,还看到当时凌家滩已有发达的纺织技术,衣裤的纺织经纬历历在目,甚至在玉人腰带纹形上还看到了挑花工艺,凌家滩先民对美的追求,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由凌家滩玉器微痕世界折射出的各种历史信息,使人观之目眩。张、陈两位考古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一旦完全打开它紧闭的门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可能是一个历时几千年的文明大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描绘,将不再是“上下五千年”,而可能是七八千年,上万年。

安徽日报记者 张其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15:48: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8-22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消息!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技组前期的研究理论,又一次被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来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的专家张如柏   张玉玉   常嗣和再次证实.

  张如柏专家近期将与任南先生进行历史性会面,开展交流.共同为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而努力!

                                                        网管

发表于 2007-8-22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创造了5300年前的高科技?
 
 如果把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放在显微镜下细细观察便可发现,5300年前的人竟能用直径不超过0.07毫米的钻头在玉器上钻孔打洞。如此高科技的工艺是谁创造的?

  负责凌家滩出土文物发掘和研究工作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向记者披露,前不久,台湾考古学家陈启贤教授特地带来一台经过改制的立体显微镜,对凌家滩出土玉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在50倍显微镜下,张、陈两位教授观察到编号为M29:15的玉人(身高7.7厘米、肩宽2.1厘米、厚0.8厘米)背后有一隧孔,其制作工艺相当高超,即使是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也属“高难动作”。据张教授介绍,这个隧孔的制作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打通隧道,是经过7道工序才钻出来的。制作者先在左边用垂直管钻钻一个直管孔,继而在直管孔上略偏一点的地方钻一个管孔,再在这个管孔上斜打一个管孔,然后用同样的方法从右边钻。待两边的孔打好后,再在中间斜钻一上孔,两边的孔就贯通了。在显微镜下,张、陈两位教授还清楚地看见管钻时的玉芯至今还留在芸啄冢??饬浚?裥镜闹本吨挥?.05毫米。这令张、陈两位既震惊又激动:“管钻玉芯的直径是0.05毫米,说明当时用来钻玉的管钻直径加水和琢玉砂的最大直径不超过0.07毫米。谁也不敢相信5000多年前竟已拥有如此高超的科技工艺水准,它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科技文明向现代科技文明的冲撞。”

  几乎每一件凌家滩出土玉器都显现了5000多年前的高科技水平:编号为98T0807(4):1的玉镯内壁有2道宽0.5厘米的斜弧面,在显微镜下可以看50条细阴线平行排列在弧面上,就像50根整齐排列的头发丝;编号为87M15:38的玉冠饰为透闪石所制,器顶端呈“人”字直角,“人”字两侧向上卷成透空圆周,“人”字中间镂孔,底部呈长方形,上刻3条槽线。把它放在显微镜下放大200倍,可看到槽线两边的切边平整光滑,没有一点缺口,最上面的凹槽断面呈圆周弧形,圆弧底非常光滑,弧线非常流畅……它们充分说明当时的切琢工具非常锐利,硬度至少在6度以上,同时也拥有高速旋转的传动机械,就像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高精密度的车床等一类机械装置。

  张教授兴奋地告诉记者说:“在立体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高新技术的世界,即在5300年前,人们对玉器材料已有独到的认识,并能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在不同硬度的玉材料上创造出许多神话般的千古之谜,创造了我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神奇的高新技术,而这一原始的、神奇的技术完全可以与现代技术相媲美。但是,这样的高度文明是谁创造的呢?外星人?还是凌家滩先民?目前还是待解之谜。”

    凌家滩遗址十二个第一
据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介绍,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物的造型,深蕴的历史文化信息,令国内外考古界震惊。它至少有12件在全国考古发掘中占第一之先。

  一、玉人。凌家滩出土的六件玉人,以其准确的人物造型和雕刻艺术,表现出凌家滩先民和当代中国人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人的直系先祖。五千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穿着纺织品衣裤,享有相当高的物质文明。

  二、玉龙。凌家滩玉龙造型完美,比红山猪龙、濮阳蚌砌龙更接近后人对龙的描绘,堪称中华历代群龙之首,巢湖不愧是中华龙文化的神圣故乡。

  三、玉鹰。这件玉鹰为鹰首,翼为猪首形,腹胸有八角星饰,造型之独物为全国所仅见。反映出凌家滩先民为农耕部落,并有原始宗教意识。

  四、玉版。版上刻有原始八卦图,反映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和天文理念。

  五、玉勺。反映凌家滩先民已习于汤饮,讲究美食,由此可见,中华饮食文明源远流长。

  六、红陶土块建筑遗迹。凌家滩红陶土块烧制温度达摄氏800℃~1000℃,离砖制品只差一步之遥,可谓是人类制砖技术的发源地。

  七、东陵玉。凌家滩遗址发现有大量东陵玉制品,五千多年前便能加工制作东陵玉全国罕见。   

  八、玛瑙钺、斧,水晶耳珰。用材之高贵,制作之精美,前所未有。

  九、玉管微雕。那么久远的凌家滩先民便已知微雕艺术,令人不可思议。

  十、石钻。钻头为螺丝形,反映出凌家滩先民已知旋转的力量,早慧的物理知识和几何知识,令中外专家震惊。

  十一、玉戈。玉虎首璜。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戈、玉虎首璜(兵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兵器和军用品,反映凌家滩先民已有战争和军事同盟行为,已踌跨入了方国的门坎。

  十二、凌家滩地面有三处人工巨石堆,不知以何种方法堆成,亦不知作何用处,其神秘性令人难解。

     考古专家对凌家滩遗址的评论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张敬国先生: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大批精美玉器,有别于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表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玉器文明。其中刻有原始八卦图的长方形玉片和腹部刻有圆圈纹和八角星纹的玉鹰,最能体现先民的原始思想。玉龙造型完美,刀法简洁,栩栩如生,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是中国考古发掘出 土时代最早的一条玉龙。出土的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遗址中祭坛和红烧土遗迹的发现,也是安徽江淮地区巢湖流域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说明增值家滩遗址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中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凌家滩遗址的文化特 征和性质表明了它是巢湖流域一支相对独立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同时表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国古 代文明发源地。

  我有幸主持凌家滩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当我站在凌家滩遗址上,凝视这片神秘的土地 ,那失落文明的丰采不时地映现在我的眼前。十几年来的努力和追求,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牵挂,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一件件珍宝,蕴涵着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给了我极大的精 神安慰,使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幸福和欢乐。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严文明先生:

  凌家滩玉器的原料比较复杂,经过测定,其质地包括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水晶、玛瑙和玉髓等,有的还算不上是真玉。说明当时还没有一个基本固定的玉矿来源,而是到处收集或采集美石来做玉器。这跟良渚文化或红山文化有比较大的区别,但凌家滩玉器的加工技术已 经相当高了,从一些器物上的痕迹来看,当时已经广泛地采用切割开坏的技术,包括线切割和片切割;同时采用了管钻的技术,20号墓中成百件管钻的玉芯以及许多玉器穿孔上所见的管钻痕迹都是极好的证明。玉勺和玉喇叭形器的国工技术是十分高超的,有人以为使用了砣具,是否真是如此固然还需要有更加确实的证据,但当时已有能够做出那样体薄的圆弧形器物,表面还有抛光的处理,看不出一点工具的痕迹,晶莹温润,造型优美,在同一时期的玉器中是首屈一指的。

  凌家滩玉器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又是这一历史阶段已经到来的一种证据。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遗址相比,凌家滩是比较发达的,凌家滩玉器也是比较先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凌家滩玉器的发现,对于玉器文化的深入研究乃至聚落演化历史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起始阶段不可多得的实例。

    (本文摘自《安徽日报》4月27日C版 记者:张其才 鲍义来 牛广进

 

发表于 2007-8-22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凌家滩发掘现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间幽暗的房间里,随着保险柜的层层开启,记者终于目睹了含山凌家滩文物考古的重要成果——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龙和一只展翅欲飞的玉鹰。细细观看,这只玉龙呈环状,首尾相接,龙身为鸡骨白,泛着微绿,长4.2厘米,片片“龙鳞”,巧夺天工,两只龙角更是栩栩如生,尤其是一对“龙睛”圆睁,的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那只玉鹰,双翅凌空,两翼又似猪形,同时,鹰腹刻有很规整的圆圈,圆圈内镶嵌八角图案。据说出土时两翼还各放有一枚玉?。文物专家告诉记者,凌家滩遗址发现祭坛一座,红烧土遗迹1处,墓葬44处,三次总计发掘面积1775平方米,共计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1200多件,其中玉器所占比例达50%以上。玉龙、玉鹰、玉勺、玉璧、玉八卦、玉龙凤璜、玉双虎璜等极为罕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谈起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整理情况,张敬国副研究员感慨万千,思绪又跳回到12年前——挖坟坑挖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7年的春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民给死去的亲人挖坟坑,准备土葬,掘开表层浮土时,一些黑不溜秋的陶器露了出来,当地人认为这是先人的随葬品,带回家很不吉利,于是将这些坛坛罐罐打碎,远远抛开。这个消息像插了翅膀,飞快传播开来。当地文化站站长李玉和认为此事非同寻常,迅速报告了含山县文物管理所,文管所立即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了汇报。省考古所马上调集一批专家,奔赴含山。

  此时,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专家们登上凌家滩墓地,极目远眺,沃野千里,一条裕溪河宛如玉带,贯穿而过,而墓背后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山风景区。“这儿可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略通《周易》的张敬国情不自禁地赞道。专家们立即对现场进行了观测,发现十分干净,初步形成两种结论:一种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另一种认为可能是窖穴,因为没有其他文化堆积,不像文化遗址。而张敬国根据多年的考古经验,调查周围环境,综合考察地势、地貌、地理位置等因素,确认此处是新石器晚期的墓地。

  1987年6月,经省文物考古所批准,省文物考古队对凌家滩进行小规模试掘。当时,他们一行两人,扛着沉重的工具箱,从太湖山下步行5公里,来到乡政府驻地,安顿下来。每天,他们携带铁锹、相机、铁铲、绘图纸等,到工地上干活。198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是张敬国一生难以忘却的日子。当天他们顾不上吃饭,从下午4点开始清理现场,并逐一编号、照相、绘图和包装捆扎。那是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突然,M4号墓葬里那位同伴惊喜地叫了出来,他们无比欣喜地发现:一枚玉八卦露出了半个“身子”,发出如月亮般的柔光。他们轻轻拨开浮土,这枚埋在地下5300年的玉八卦重现天日,一瞬间,光晕耀人,令两位考古专家惊叹不已!玉八卦美奂美轮 。

  至今,张敬国谈起当时的美妙感觉,仍余味未尽。他告诉记者,玉器出土时往往光泽明亮,含有一种蕴气,令人美不胜收。因为玉汲取天地之精华,长年埋在地下,不见阳光,水分、养分都很充足,处于恒温状态,所以光彩夺目。但是,一旦出土离开恒温环境,就会失去光泽,如同失血的病人,没有活泼泼的生命力!出土的这块玉八卦为长方形玉片,长11.4厘米,宽8.3厘米,厚0.7厘米,玉身为牙黄色。玉片的中心刻有两个大小相套的圆圈,内圆里刻有方心八角图案,内外圆之间有八条直线将其分割为八等份,每一份各刻有一个箭头,在外圆和玉片的四角之间,也有一个箭头:在玉片的边沿,各钻有5个圆孔,在无凹边也钻有4个圆孔,有凹边的长边也钻有9个圆孔。出土时玉片夹在玉龟背甲和腹甲之间。当夜,队员们忙到10点多钟才吃上热饭。

  张敬国副研究员介绍说,玉八卦的发现,反映了我国远古先民对日月星辰观察所获得的天文知识,《周易·等辞上》:“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片上图形的四方和八方,还与以上四方与八卦的概念相吻合。表明玉片可能是原始无文字时的八卦图像,反映中华民族5300年前已有了八卦观念。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3件玉人。其中一件为男子赤脚像,以浅浮雕技法制成,体态比例匀称,身体魁伟,头戴圆冠,冠上有尖顶,腰间系一条斜纹装饰的腰带,浓眉大眼,细腻的刀法显露出上唇的八字胡须,两耳饰有环孔,两臂上佩有环饰。玉人形态庄重神秘,是我国最早的人体雕像,当时可能是人们崇拜的偶像。玉人的出现,表明人们由对物的崇拜转为对氏族首领的崇拜,是人代表神意权力观念的确定。

  1987年第一次凌家滩考古共试掘4座墓葬,出土文物131件,其中90%是美奂美轮的玉器,这无疑向考古专家传递了令人振奋的讯息!玉龙出土天就放晴

  1987年11月,是个风和日丽的季节,省文物考古所派出一行6人的考古队,再次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挖掘,共发掘15座墓葬,出土300多件珍品。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挖掘工作暂时中止。这期间,考古专家们的心一直悬着,他们害怕文物贩子会将“黑手”伸向凌家滩。10年间,张敬国曾多次来到此地,说服当地群众自觉保护文物。该村程书记,原民兵营长自觉地担当起此项重任,他经常夜间去巡视。
  1998年10月至12月间,省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全省18个地、市(县)调集21名骨干学员,在现场组织了全省首届田野考古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的水平基本达到国家田野考古业务的发掘标准,并参与凌家滩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工前,更是约法三章:“不准穿皮鞋;不准吃瓜子;不准抽香烟。”这样,第三次发掘以凌家滩墓地为重点,同时还对邻近的石头圩遗址和南丰坎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地政府对本次发掘给予大力支持。

  考古队无比惊喜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祭祀遗址——凌家滩祭坛首次呈现在人们面前。祭坛位于凌家滩墓地中心最高处,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祭坛由大小不一的石块、鹅卵石和粘土搅拌而成。祭坛自上而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纯净细腻的黄斑土,厚10~20厘米,系铺底之用;第二层是石块、石英、石黄沙和硅质岩类的小石子,厚20~50厘米,夹杂大量类似胶土的灰白色粘合物,使这一层极为紧密坚硬;最上面一层用鹅卵石与粘土搅拌而成,中间夹有红烧土颗粒和少量陶片,结构较为紧密。

  祭坛表面发现3处祭祀坑。祭坑均为长方形,坑壁和坑底用小石子铺成,较平整,与表面浑然一体。1号祭坑中出土泥质灰陶2件,夹砂灰陶盆1件和夹砂红陶器盖1件,并发现一小段较细的禽骨(鸡一类的家禽),当为祭祀之用。   在祭坛的东南角,还发现一片约40平方米的红烧土遗址,叠压在祭坛二层之上,中间包含较多红烧土块或颗粒。同时,还发掘出1件石头琢磨而成的石制品,腹部扁圆,腹上有一头斜伸,颇似龟的形态,该器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并且红烧土遗迹局部土质松软,颜色灰暗,似乎是长期焚烧所遗之灰土。

  最令人振奋的是44处墓葬中,随葬的大批精美玉器:玉璜、玉猪、玉勺、玉璧、玉管、玉镯、玉斧、玉铲、玉环、玉龟、玉戈、圭形饰、玉扣饰、月牙饰、三角形玉片、玉喇叭形饰、玉宝塔饰等。张敬国副研究员还叙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0月至12月初,“天公”一直“作美”,但唯独有天早晨,天空灰蒙蒙的,一会儿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将考古队员的头发打湿。当时正是上午10点多钟,张敬国正在辅导其他探方的挖掘工作。突然,有人惊喜地大叫:“出龙了!出龙了!”他立即奔过去,在M16号墓中玉龙“显身”!瞬间他惊呆了。当即意识到这是中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因为以前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有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河南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堆塑龙。这两种龙的形态与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的“龙”相差甚远,而凌家滩玉龙体现出中华龙的显著特征。顿时,酸甜苦辣的情绪涌上张敬国的心头。他将这条熠熠生辉的玉龙双手捧住,热泪盈眶,真想好好地吻一下。当晚考古队特地开了瓶白酒,加餐来庆贺玉龙显身。事后联想到龙抬头必有雨的俗谚,他们感觉很有意味。而玉龙出土后,天就放晴了。

  记者还欣赏了部分玉器:一条玛瑙斧,温润呈半透明状,中间夹杂暗红色和黑色珊瑚;一件玉环纯白无瑕,与近代玉环相似;一件玉璜,长24.8厘米,为本次发现之最。望着这些美玉,你定会产生许多美妙的想法: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或怀瑾握玉等。我们的祖先赋予玉太多美好的意象!凌家滩遗址的无穷魅力。   凌家滩文化玉器,从出土那天起,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中外学者云集安徽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凌家滩玉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根据出土文物所显示的独有特征,凌家滩文化起源于巢湖流域。在巢湖流域有丰富的软玉矿藏,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凌家滩处于巢湖流域密布的水陆交错带,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以水稻农业为主,开矿寻找玉石、放牧、打猎、捕鱼、伐木,使凌家滩具备了多元性经济,纵横交错的河流和道路更有利于物资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仲培等著名考古专家亲临凌家滩考察。他们认为这次较完整的发掘使我们全面了解凌家滩聚居群落的发展和演变,为探讨中国文明的形成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凌家滩文化早于良渚文化,晚于红山文化。凌家滩出土的玉器在制作思想、造型构思、工艺技术等方面表现出崭新观念,雕刻精细,生动传神,构图严谨,布局对称,造型新颖,运用切、割、凿、挖、钻、雕、磨、抛光等技术,显示出古朴和神秘的美。其制作和艺术开创了我国玉器文化的先河,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高峰。祭坛与玉礼器,代表当时社会的财富和权力,是社会精神的支柱。大批的玉礼器,标志着社会礼仪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有重要标志,表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到遗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政府准备就地建立遗址博物馆,拉起铁丝网,对已发掘过的现场进行保护,以使遗址原貌能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珍稀文物

^^^^^^^^^^^^^^^^^^^^^^^^^^^^^^^^^^^^^^^^^^^^^^^^^^^^^^^^^^^^^^^^^^^
    
  大块大块鲜红的陶块铺成大广场,还砌成古井井壁,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古物历经千年沉睡,今朝在含山县凌家滩村撩开神秘面纱,震惊了海内外的考古专家和学者。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历时50多天,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发掘面积525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百余件,发现新石器时代红陶块铺筑的大广场一处,面积约3000平方米,还发现与广场同时建筑并用红陶块砌成的一口古井、两处壕沟、一处石器作坊(粗加工区)堆积和三组巨石遗存。此次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调查凌家滩聚落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现场主持发掘工作的张敬国研究员介绍说,此次祭坛北部墓葬出土的玉器,有玉璜、玉坠、玉管、玉铲、玉饰件等,多呈翠绿色,色彩亮丽。其中出土的一副玉璜,鲜翠欲滴,用肉眼观察好似翡翠。如进一步证实,则会突破人们对用翠渊源的传统认识,彻底改写我国古代翠玉开采、加工和佩带的历史,能验证古代典籍关于翡翠饰品的记载。

  本次发掘重点是红烧土遗迹,总面积近2800平方米,平均厚度1.5米。红烧土是用纯粘土由人工摔打、烧制而成,质地坚硬,颜色多样,一般呈现出鲜艳的砖红色、黄色。个别地方还发现少量炼渣蜂窝状的窑汗结块。   记者在凌家滩村里还看到一口幽深的古井,井壁上半部是用红陶块砌了个圈。据介绍,此井高1.4米,深约3.8米。据地质专家鉴定,该井用人工建筑材料——红陶块圈壁的方法和技术新颖,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早实例,堪称一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水井。

  应邀考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认为,凌家滩遗址所见的红烧土遗迹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应该称为“红陶块”。这种人工制作的建筑材料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项革命,意义重大。同时发现的红陶块大面积铺装而成的聚落广场,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反映了当时凌家滩聚落已进入原始酋部社会。 含山凌家滩惊现“巨石阵”

^^^^^^^^^^^^^^^^^^^^^^^^^^^^^^^^^^^^^^^^^^^^^^^^^^^^^^^^^^^^^^^^^^^

  负责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近日披露:凌家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存在的唯一一处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 1000年左右。

  1月17日,记者随张敬国先生赴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寻访距今5000多年的巨石遗存,在该村东面的裕溪河(后河)岸边草丛中藏有两块巨石,呈正方形,边长约1.3米;在村西面的圩区里,有3块巨石露出水面,呈“一”字形排列;在村北的一块棉花地里,一块巨石埋在地里,当地人拿锹将其上面的厚土挖去,记者才得以一睹其“芳容”……

  据张先生介绍,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造房子、修路时被村民炸毁,记者所看到的这些石头都是巨石被炸毁后的残存,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达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

  张敬国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巨石均来自距凌家滩5公里的太湖山。在5000多年前,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极为低下的条件下,运用原始的石器工具和木棍,怎能把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头开采出来并雕刻成大石柱?如何从5公里以外搬运到凌家滩?如何矗立?这些都是待解之谜。

  张敬国先生说:“尽管那么多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已被炸毁,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如果将这些巨石发掘出来,并按其原貌展出,仅就其旅游观赏价值而言,就可与英国的‘巨石阵’相媲美。”

  张敬国先生认为,凌家滩的巨石阵规模和科学、艺术、史学、文明等价值与英国的巨石阵同等重要,其用途可能也与英国、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的“巨石阵”一样,与观察天文、太阳运转有关联。

  中国社科院著名考古专家杨泓勋先生不久前到凌家滩看过这些巨石遗迹后,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奇迹,如果发掘出来,仅凭这一项,就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史守琴)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7-8-22 13:41:29的发言:

好消息!

   任南红山文化网科技组前期的研究理论,又一次被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矿物学研究室.利用红外等高科技手段来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的专家张如柏   张玉玉   常嗣和再次证实.

  张如柏专家近期将与任南先生进行历史性会面,开展交流.共同为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而努力!

                                                        网管


望任老师及与张如柏等专家早日完成断代,等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9-11-27 15:52: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紧固 !

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
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

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红山文化前诸文化及人类起源揭密有望实现....任南

20094251333423495.jpg
20094251322281102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366.jpg
DSC02398.jpg
DSC02410.jpg
DSC0242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贴心情
百倍立体扫描下的磁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9-13 22:01 , Processed in 0.0828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