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8|回复: 23
收起左侧

转载:揭示古玉鸡骨白沁色的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1 04: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示古玉鸡骨白沁色的真相                                                        
2015年04月19日 10:56   新浪收藏  
                                                  

                  
                                                                 揭示古玉鸡骨白沁色的真相                                                                  
  古文献上对“鸡古白”(鸡骨白)的成因,都说同地火有关。就目前的出土玉器实物资料来看,那些玉援铜内戈、铜柄玉矛、铜柄玉戚等青铜与玉结合的复合器物,就显然有不支持这种观点的沁色现象。如河南新郑望京楼、河南安阳殷墟等地出土的此类兵器,以前人们一般都认为玉刃与铜柄(内)之间的结合是镶嵌而成,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结合,是通过铸造的办法,并非镶嵌。如果玉是接受地火的影响成为鸡古白,那么变化程度与其埋藏的年代两者之间应该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年代越久远,变化程度应越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先以温度对古玉的影响进行探讨。
  辽宁省旅顺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铜柄玉戚,据有关资料报道,经过X射线探伤机测定,通过X光照片可见,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为1.4厘米,为了使玉戚与铜柄结合得牢固,先在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钻两个小圆孔,直径均0.3厘米,铸造时铜液能够贯穿于二孔之中,把预定的接触部位包住,吻合程度相当好。所以可以断定是用铸造的方法使其结成一体。
  青铜与玉进行结合铸造,首先必须掌握玉的耐热程度的高低。铸造时铜水的温度大约1200度左右,铸小件器物时,铜液的温度则要更高。所以在铸造时为了避免玉在铸造时炸裂,铸前必须对玉件进行预热。由于玉与铜柄在铸造过程中,不活动、不移位,所以玉件的预热是和泥范的预热同时进行的,当达到理想的预热温度后,再进行铸造,使之成为一体,从而完成整个铸造程序。目前所见此类玉内短、内比援窄且无大穿的,基本都是合铸为一体的。河南新郑出土的一把玉援铜内戈,玉援呈青白色,局部有银粉色斑沁,而未见现在仿古玉常见的火烧制沁而生的鸡古白。由此可见古玉鸡古白成因应与高温无关,对地火说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1997年杨伯达先生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传世古玉辨伪综论》提出:“土中含氢氟酸的浓度与玉器侵蚀程度成正比。如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对良渚文化玉器由表及里的侵蚀就较为严重,使之均变为鸡骨白。反之,江苏地区太湖东岸及上海附近的良渚文化玉器变成鸡骨白的并不多,说明土中氢氟酸含量甚微。”
  笔者认为此说有误!首先,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的结论是如何得出?
  我们知道,生产氢氟酸的原料是萤石。萤石又称氟石,主要化学成分为CaF2,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状态的氟,所以萤石是最主要的含氟矿物。我国氟石矿的总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于浙江、湖南、福建等地,但含氟矿物不等于是氢氟酸。细碎后的萤石与加热不得低于200——300度高温的浓硫酸作用后,才生成氟化氢气体,再经过冷凝处理后,才能生产出无水氢氟酸。为什么是无水的,就是因为单质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氧化性最强的物质,它能同所有其他元素在低温下发生化合;氟离子体积小,容易与许多正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单质氟是将氟化钾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进行电解制得的。这些电解条件在土壤里是不存在的。所以,远古土壤里不可能存在氢氟酸,含氟矿也不可能不经过高温产生化合反应而成为氢氟酸。如果是因为浙江地区有含氟的萤石,就认为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的话,那么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出现的萤石制品,早该成为鸡骨白的首例,而不像现在我们所见的美丽依然。
  鸡古白沁色用地质学术语解释,就是矿物质的局部受到了“蚀变”。为了探求玉石蚀变的原因,科学家们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仔细地查看了蚀变和未蚀变部分的矿物结构、化学组合结构,发现已蚀变的玉片表面呈现白色或黄色,比较软、光泽灰暗,远不如未蚀变部分光亮,蚀变和未蚀变部分的边界对比较明显。从表面显微结构看,未经蚀变的表面既致密又光泽闪亮,而蚀变的表面则布满一些稀稀拉拉的针状透闪石晶体,网络般地粘在一处,经X射线发射光谱测定,蚀变和非蚀变的表面的化学组成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重比液强使古玉受沁内部的物质压出,再通过离心、沉淀、干燥,后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发射光谱测定,依然仅是透闪石晶体,而没有钙的成分,证明鸡骨白与玉质钙化说无法谈及,依然属于沁色范畴。
  沁色的微痕鉴定方法,是一种对玉器鉴定的辅助手段。以裸眼看,整个器物都呈白化皮壳效果,而40倍场镜下,沁色呈现丘斑状,上面的沁色渐进性地深入玉肌。而假沁色则无法在一个芝麻点大小的40倍场镜下,呈现如此丘斑状渐进性的沁色。理由很简单,一个是自然,而另一种是人为在短期快速利用化学处理所致。
  上述的观察测试说明了什么呢?显而易见,它证实大多数坟墓土壤水的pH值是在3——8范围内,在此酸碱度范围内,对透闪石的溶解度是非常低的。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其溶解沁色形成的过程也极其缓慢。各种软玉的粒度大致在3μm——10μm之间,自然沁色下,其晶形完好。一般受沁部位主要是在两晶体之间的空隙里产生,并且蚀变是顺着矿物颗粒之间的边界外有选择性地进行,对强透光效果好。
  我们知道,软玉包含有透闪石和硅酸盐矿物。在酸性水溶液中,透闪石和其硅酸盐矿物的溶解过程是非一致性溶解的。也就是说,溶解后某些成分随溶液而消失掉,仅剩下固态氧化硅残留物。这就给土壤中微量金属的浸入,形成多彩的玉体沁色提供了可能条件。而人工染色做沁,是短时间以高温与强酸作为手段,使晶形在不同层面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晶形产生不完整性。酸与原晶体间,由于杂质被强酸腐蚀,产生了酸化物质。
  而对鸡古白的表面溶解状况和未白化的地方进行化学比对分析,发现其矿物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属于一致性溶解。科学家将抛光过的完好的软玉块浸泡在氢氧化氨溶液中(pH值≥9),于室温下放置几个星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面结构,发现它和古墓内天然蚀变的玉有同样结构,仅仅是蚀变程度没有那么严重而已。这种实验性溶解前后的化学组成没有变化的现象,是属于“一致性溶解”的。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溶液导致玉石的白化蚀变?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一个事实,从不同的历史年代墓葬出土的玉石,都存在蚀变现象。这就是说,软玉的蚀变程度与其埋藏的年代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为如果土壤水和潮湿气候在起作用,那么年代越久远软玉的蚀变程度就应该越严重。那么在碱性水溶液中,即在pH值≥9溶液中,玉器会有什么变化呢?
  我们知道古墓葬里的人体组织伴随细菌的侵入,在液化作用下使人体组织腐烂,蛋白质分解可产生高pH 的氨溶液,这种碱性的氨溶液使得与尸体一道埋藏的软玉遭受蚀变,蚀变的程度决定于软玉和溶液接触的程度和周期长短,也决定于软玉本身的显微结构。这一过程发生于较短的时间内,最多在埋藏后几个月就可进行。所以这点使我们不难理解清代的一些出土玉器,也有沁色厚重的现象。人工实验中,软玉整块地浸泡在氨溶液中,蚀变作用却是只出现在某些部位,这正说明玉的内部显微结构特点直接影响到蚀变速度。具体地说,顺着杂乱排列的透闪石针状晶体,比沿着整齐排列的晶体更易于蚀变溶解,沿裂缝处和未抛光的表面蚀变更加迅速。
  此外我们知道石珊瑚是一层一层没有生命的骨骼,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石灰物质逐渐地在珊瑚生长组织下累积而成的。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石灰与水反应,会产生强碱物质。如蛋鸡常因高产而缺钙,见到石灰会大量啄食,生石灰在鸡的胃肠与水反应就会产生强碱物质而导致鸡得病。所以人的骨骼在腐烂液化作用下,也会产生强碱物质。这就不难理解徐淮地区古玉易出鸡古白了,因为这些地区多大理岩或石灰岩地貌,它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遇水容易成石灰碱水。我国江浙地区自古即有利用石灰收燥墓室的习俗,一般墓室因含有大量强碱(生石灰),遇水后亦可沁蚀玉器。古人不知土壤的酸碱之分,只认为鸡古白是“地火”所致,于是仿造鸡古白时,便用火烧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鸡古白的成因与其他沁色的形成有所不同,它同高温没有直接关系,也并非是受氢氟酸使然,而是同墓中碱性物质的浸蚀有着密切的关系。
  来源: 玉器收藏网

发表于 2016-10-21 08: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1 09: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感谢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1 14: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分析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1 15: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玉鉴藏:吉祥玉童子效仿磨喝乐                                                        
2015年04月12日 09: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国家博物馆馆藏宋代玉莲孩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现为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两宋玉器的创新题材中,有一类引人注目的玉雕童子。童子或执莲,或插花,或抱球,或捧盒,或抚鹿,或骑鹅,形式多样,但绝大多数都手执荷莲,喜笑颜开,憨态可掬。
  这类持荷玉童子的流行,与宋代佛教故事的广泛流传和玉雕追求世俗化、生活化的情趣密切相关。据宋代《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当时的社会风俗,七夕之日,市井孩童必须买新荷叶执之,以效仿佛祖之子磨喝乐而祈求吉祥。磨喝乐幼小随佛祖出家,后成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深受世人喜爱。因此,童子手执荷莲的形象,不唯流行于玉雕,同时也屡见于宋代绘画、瓷器、金银器、漆器等各类艺术作品。
  宋代持荷玉童子的造型、姿势、神态、服饰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无论在四川广汉宋代窖藏出土的玉童子,还是在故宫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多件传世玉童子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宋代玉童子整体造型多为长方形块状体,以浮雕结合镂雕为主,圆雕较少。童子头部较大,脸形短宽,后脑勺凸出,头顶一绺短发,或形如鸡心,或分向左右,脑门宽大。短宽的脸面上,眼睛和鼻子占据一半位置,眼为上下两个半弧相合的枣核形,鼻多呈葱管形,少数呈方角钩形,鼻侧阴线从眼角至口角一刀直下,一气呵成。嘴巴很小,嘴宽不超过鼻翼,堪称“樱桃小嘴”,上下嘴唇间阴刻分隔线。双耳贴近脸部,位于眼梢边上。眉为阴刻的八字眉,这是宋代玉童子区别于后世同类玉雕的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玉童子双手握莲梗,一手上举,一手平持,手小,不超过衣袖的宽度,以半握的拳头形多见。双脚一前一后,一脚站立,另一脚或翘起像踢毽子,或脚跟着地似行走状(明代的双脚多为绞丝形)。童子身穿近膝的对襟长衣和肥大的筒裤,衣裤的褶皱短而细软,有的还刻有雪花、米字或斜方格十字等纹饰。童子所持莲荷常有花有叶,枝叶蔓长,荷叶舒展,花瓣厚实饱满,莲荷的顶部绝大多数高出孩童的头顶。
  此种持荷玉童子,在佛教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又衍生出“莲(连)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因而在两宋以后历元、明、清数个朝代仍风行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3: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石市场虚火可冷一冷:精品不怕巷子深                                                        
2015年04月12日 09: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31人参与)收藏本文     
                                                  

                  
                                         翡翠项链                                                         梨形钻石戒指                                                         顾永俊 《碧玉仕女摆件》                                         
  艺术品市场突围之珠宝玉石篇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据新疆珠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易爽庭介绍,这一两年来,新疆的珠宝玉石市场销售额,整体下滑了30%左右。作为珠宝玉石销售“重镇”,新疆的市场现状在全国无疑具有代表性。那么,引发珠宝玉石市场滑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当前形势下,工艺师们在创作态度和技艺上又需要做哪些改变或改进?且听专家们针对性的分析。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易爽庭——

  高档品仍是稀缺资源 价格水分不大
  当下的珠宝玉石市场确实比较冷清,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整个社会的经济气候环境有所变化,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出台,对整肃市场起到了较大作用。前几年高端珠宝玉石热销,很大程度是被当时的社会风气带动起来的,礼品所占份额很高。今天这一部分交易量基本被剔除掉了,整个市场必然出现波动、回落;
  其次,珠宝玉石市场已经火爆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讲,社会需求也相对饱和了。因为珠宝玉石的保值性强,又不易损毁,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作为装饰品,只要耐看、适用,有一两件可以佩戴也就满足了,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再考虑购置。当然,随着年轻人的成长,潜在购买力还是存在的,就是总量可能会减少一些。
  另外,今天珠宝玉石市场上的很多品种,无论工艺还是设计,都比较老旧,难以让人眼前一亮,这些老面孔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不过,就新疆地区来看,因为市场不景气而关门的店不多。这几年网络销售也日益兴起,光新疆就有几百家,经营状况不错的有近一百家,多数是线上线下结合,弥补了一部分实体市场的份额。当然,网上销售的东西基本都是三万元以下。
  而像和田玉等高档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也依然比较抢手。很多作品还没进入市场,在加工过程中就被预订一空了。所以,料好、工好的珠宝玉石产品,仍然不怕“巷子深”。对有闲钱的藏家来说,现在也是比较好的入市时机,虽然高档品价格未必会掉多少,至少没什么水分,作为稀缺资源,保值性也很强。市面上之所以难以看到高档品,原因在于礼品消费几乎完全绝迹,以前那种“大方出手大胆消费”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商家如果进货后长时间出不了手,资金运转可能会比较紧张。因此,大家不敢贸然进货,还是以经营中低档品为主。除此以外,一些新玉种,譬如金丝玉等的戒面、镯子,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也分掉了一些传统玉种的市场份额。像新疆地区,金丝玉镯子价格一般是几百元;和田玉镯子,哪怕是韩料的,也要几千元一只。如果单纯作为装饰品,有的人就会选择看起来也挺漂亮的金丝玉。
  就未来而言,这个市场要恢复到以前的状况,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三五年后,中低档珠宝玉石更多地走入平常百姓家倒是可能的。随着玉石文化的日益普及,随着市场调整中的沉潜,相信会出更多的创新作品。像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新疆和田玉玉雕精品展评会,越来越多的年轻工艺师拿出了创新作品。而且大家热情挺高,新疆地区四十岁以下的工艺师,参与度达到60%以上。
  山东珠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 李通一——

  “新兴料”迷人眼 藏家选择需慎重
  当下珠宝玉石市场的销售额,确实下跌得比较厉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谓的高端礼品市场,风光不再。可见,此前的市场是反常的。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家手里的余钱增多,对文化艺术品的关注度增强,在剔除了非正常因素后,真正的收藏市场倒可能兴旺起来。
  现在,那些价值千万元、百万元的东西,滞销得比较厉害,因此,现在一些叫价很高的珠宝玉石产品,如果真想卖出去,价格上恐怕要大打折扣,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样随意起价了。这样一来,整个市场会趋于理性,价格逐渐稳定下来。无论如何,高档珠宝玉石总归是越来越少的,从长远看,其保值、增值功用无可置疑,有眼光的藏家,会趁这个时间入市。
  不过,当下的玉石市场,“经典料”和“新兴料”乱花迷人眼,藏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高端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些年各式新玉种风起云涌,被炒得很热,譬如南红、黄龙玉等,其实成分都是玉髓类矿物,量很大,各地差不多都有发现,不过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就像换了件马甲,本质没变,跟翡翠、和田玉的稀缺性无法相提并论。但由于这个市场兴起的时间不长,老百姓对很多玉石的属性认识不足,所以会被“忽悠”。再譬如泰山玉,也和辽宁的岫岩玉一样,只是蛇纹石,但打着泰山的旗号,价格就上去了。在珠宝玉石界,流行一个说法叫“加上些文化内容”,泰山玉就属于这样的包装,买这样的东西,做个纪念是可以的,但别抱太高的期待。
  因此,就收藏而言,仍然还是要选择真正稀缺又一直受到认可的珠宝玉石,像和田玉、翡翠等高端品,这样才有保值、升值的空间,甚至可以作为固定资产传给后代。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杨曦——

  潜心搞好创作有利于玉石行业发展
  市场行情下行,并非就是坏事。市场太好,大家都急于赚钱,容易浮躁,日渐忽略了技术、设计和品质;市场比较难做,正好给大家一个静心的机会,将自己的工作状态、精力集中到工艺上,更好地自我修炼,搞好创作。因此,我以为市场做些调整,有利于玉石行业的发展。
  此前,由于整个玉石市场呈现一片勃发之势,很多其他行业的人,都转投到此中来,大家蜂拥而上,又无需担心东西卖不出去,因此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甚至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譬如用其他地区的原料冒充新疆和田籽料。整个市场呼呼冒火,其实亟须泼点冷水。这样,大家就必须考虑如何真正在行业中立住脚跟,为了不被淘汰,自然要重视品质。而且,市场不好做,玉石原料的价格也会松动一些,对创作者而言,选择的余地大了,也是好事,毕竟原料是创作的基础。
  另外,在这种形势下,真正的玉石收藏家、爱好者会慢慢浮现,参与到市场中来。礼品市场的火,只是表面现象,大家关心的是玉石的价值而不是文化内涵。“虚火”灭掉了,对中国玉文化真正有兴趣、有感情的人,更容易找到好作品:一方面潜心创作的人多起来了,另一方面作品的价格也会比之前低一些,譬如以前100元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88元、85元大约就能拿下了,那些怀着别样目的参与竞争的人也大大减少了。
  这两年来,整个珠宝玉石市场的交易量锐减,业内人都能感觉到,我们也不例外,销售自然会受些影响。只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一定的积累,维持正常运转是没问题的。而且,外界对我的干扰一直都不大,不管生意好坏,我都保持着稳定的节奏,按照自己的创作目标前进。心态平和,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蒋卫东——

  重提古代匠人精神

  扭转当下谋利风气
  由于一段时间以来,艺术品市场汲汲于利,导致当下的珠宝玉石行业,不仅销售量下滑,工艺上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虽然,在创作上有所分流,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作品,精美程度普遍还是比较高的;但市面上常见的玉器作品,即便说不上粗制滥造,在创新性和制作水平上,也比古人要差一大截,特别是作伪、作假现象,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都知道,新石器时代,譬如良渚文化中,玉器是通天礼神的神玉;到了商周时期,玉器成为身份地位象征,是为礼玉。无论是神玉阶段还是礼玉阶段,工匠们都会非常虔诚、庄重、严肃地对待玉器制作,不可能出现粗制滥造现象。到了两汉以后,玉器逐渐具备生活化和世俗化特征,但仍是当时的权贵阶层所特有,工匠们不可能随便应付。虽然宋代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出现了大量仿古件,但玉器的工艺还是非常考究的。
  到了当代,整个社会对玉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玉作为神器、礼器的特性已然消失殆尽,其“五德”等精神属性也慢慢为人们所淡忘,大家只是从市场角度来认知玉器,在制作上自然难以像古代工匠那么虔诚,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惜作伪、作假,这与中国玉文化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即便有一些创新作品,也往往不是建立在对传统玉德的认知上。譬如上海一位很知名的玉雕大师,善用白玉雕裸女,做得非常精美,但在我看来,这跟中国玉文化是相暌违的。
  可以说,当下承载玉文化的社会土壤发生了变化,玉器跟很多东西一样,变成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去,玉雕不再表达工艺师的个人追求,只是体现其经济价值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市场的好坏,对创作似乎并无实质性影响。当然,任何时候,也还是会有少部分真正追求品质的人存在,因此,重提匠人精神,希望有点作用。
  本版图文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07:28 , Processed in 0.0577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