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绝人以玦——中国古代玉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1 05:25: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文物天地
中国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玉文化包含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本文所讲玉玦是古代玉器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何为玉玦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耳饰和佩饰。如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玉玦,直径3.3厘米、孔径0.9厘米、厚0.26厘米。


    “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珪、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


     玉玦流行的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都有制作,汉代之后主要是以仿制前朝玉玦为主,鲜有新意。新石器时期玉玦,制作工艺简单古朴,光素无纹;商代、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制作精细,突出美感,大多装饰有精美的纹饰。汉代之后慕古之风盛行,玉玦的制作主要以仿制前朝样式为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珰的出现代替了玉玦作为耳环的功用。耳珰可穿丝线悬于发簪上,下垂于耳旁,可以作为妇女耳朵上装饰品使用。明清之际主要作为收藏品为人们所珍爱。

     最早的玉器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遗骸头骨左边露出了一枚淡绿色的带缺口的半环形物件,后经古玉器专家鉴定,这件玉器叫做玦。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考古界的历史。


     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较好的,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1983年起考古工作者已先后对其进行了近10次发掘,发现有聚落房址、环形壕沟、墓葬、灰坑等大量遗迹。遗址中心的两座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左右,除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外,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就达100余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兴隆洼遗址M130出土玉玦

     另外,在不断的考古发掘中,全国很多省份都有玉玦的出土。例如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上海青浦马家浜文化和江苏吴县草鞋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的内蒙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广东曲江石峡文化、台湾省的卑南文化;其后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都有大量的“玉玦”出现。


    玉玦的用途

    从新时期时代到宋、元、明、清近8000年的历史中,在古代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如此之多形状各异的玉玦,它一定有其特殊的功用才会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以下就从考古实际和文字史料方面做简要分析其用途和功能。


    耳环   从玉玦出土情况来看,出土时位置在耳部的情况不在少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117号居室墓葬墓主人左、右耳部出土有玉玦各1件,1955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四层所出两件玉玦,出土时在头骨耳根处。商代、西周出土了大量玉玦,部分小玉玦出土于人头骨周围。1917年至1918年日本考古人员在国府遗址也发掘出土了6000年前绳文时代的玉玦,玉玦成对的展现在遗骸头颅的两侧。考古人员推测,玉玦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饰物。1950年以后,东亚地区多有玉玦出土,大部分都出土于头颅两侧。就此,学术界认定玉玦就是耳环。这种解释从考古实际出发,最具权威性,但是这又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疑惑,玉玦是如何佩戴在耳朵上的呢?考古专家给我们的解释是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缝里。如果这样的话,走起路来左右晃动,玉玦岂不要掉下来了!另外玉玦大小尺寸不定,小者直径一厘米,大者直径十几厘米,佩戴起来不太方便。至于如何佩戴,还需要不断的考古发掘才能解释的更清晰、透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玉玦都是充当耳环之用,必定还有其它的用途。


     佩饰   玉玦作为佩饰使用的功能普遍被考古、文物学家所接受。不但历史文献多有记录,而且考古发掘也能进一步考证。《左传·闵公二年》:“佩之金玦”;《庄子》:“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礼记·內則》:“右佩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大概就是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用法及说法。考古发掘中出现一种特殊的玉玦,考古学家称其猪龙玦,又称兽形玦,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上有细穿孔,发现于红山文化,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而是充当佩饰之用。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上面雕琢有精美的纹饰,玦上都有穿孔,应是作为佩饰,系于身上。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西周时期玉组佩,出土时置于墓主人颈下部,呈“U”字形摆放,共124件,两端各为一环,环上放有玦,环下左右各有对称的两组串饰,均以绿松石珠、玉管、玛瑙珠构成。同样也应属于佩饰,系于身上。

陕西省韩城周代梁代村芮国墓地19号墓出土一组玉器,玉器位置在墓主人脚踝处,其中就包含两件玉玦。考古学家把这种玉玦称作玉踝饰,也应归为玉佩饰一类。


       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一对大小相当,直径5.2厘米的云纹玉玦,其出于墓主左腿侧,佩于腰间悬垂于腿侧。所以从考古及文献资料来看,玉玦作为佩饰之用见于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财富  以玉做为财富、货币的记载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周礼·天官·大宰》曰:“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郑玄注:“玉币,诸侯享币也,其合如《小行人》所合六币云。”《周礼·小行人》谓“合六币”为“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这就是玉与币相配合的仪规,这里,圭、璋、璧、琮、琥、璜六种玉被称为六币。王国维在《说珏朋》中:“殷时玉与贝壳皆货币也……盖商时玉之用与贝同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系之,系之贝玉,于玉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然二字于古实为一字……古者玉亦以备计,即珏的假借,齐侯壶六璧二备,即二珏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商朝时玉和贝类都是货币,把玉和贝类当作货币来用时都是串起来使用,拴成串的玉称“珏”,拴成串的贝则称“朋”。在考古工作中也可以证实以上观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湖南宁乡出土了三批商代玉器,总数量达到了2000件以上,且都是青铜器窖藏出土,其中有两处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玦。其中一处位于宁乡县黄材公社,在距离地面20多厘米的土中挖到了一件全身满饰鸟兽花纹、底盖内均铸有一“戈”字的商代青铜提梁卣,提梁卣内满贮了各种玉器330件,有玉玦64件,尺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10.6厘米,小的直径只有1.4厘米。1991年在江西省新赣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出土了19件玉玦,均素面无纹,琢制规整,抛光细腻,扁薄,成组大小有序,直径2.6-7.1厘米不等。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玉玦出土情况也是如此,该墓出土的玉玦都是成组出土,大小相递,尺寸不一。那么,一次性出土这么多形制类似,尺寸大小不一的情况,这些玉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做耳环,直径十几厘米似乎有点大;做佩饰,一次性出土数量这么大似乎又有点多。所以这些玉玦作为货币、财富的解释还是比较合理。


      玦、决、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玉玦又有了超脱实物性之外更深的寓意。《白虎通》中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庄子》中说:“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所讲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高士,遇到某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才能够佩戴玉玦。“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扣人心弦的著名典故。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设宴欲除掉劲敌刘邦。在宴饮过程中,自知实力不敌的刘邦卑辞言好,搞得项羽则开始犹豫不决,急得谋士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做决断,杀掉刘邦,建立霸业。这里的玉玦也是指决断的意思。《广韵》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根据史书里的描述,古代被流放的大臣要在城郊流连待命,三年不得擅离。在这个期间如果君王送来一块玉环,那他则不必被流放而可以回来。但如果送来的是一块玉玦,那他就要出发去凄凉的流放地,永被驱逐,至死不得归来。玉玦在这里代表一种品质,一种信念,一种约定。

    不同的释义

  玉玦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制繁多,这也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玉玦作为耳饰、佩饰、财富等的功能被文物学界所认可,但是玉玦作为“韘具”、“神器”、“玉目”、“带扣”的用途还存有争议,有待于进一步考古证实。下面我们就现有资料分析一下玉玦有可能用作射具和带扣的解释。


    《孔颖达疏》记载:“玦,钩弦也。”玦亦名决,决又名韘。《毛亨注》:“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韘大家都很熟悉,韘为射箭时套在拇指上的扳指,用于来开弓弦。玦,这里是同名异物,与通常所说的耳饰无关。


    陕西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银盒,盒中放置一副玉带板,其中就包含玉玦。《北周隋唐京畿玉器》一书中提到“玦与带扣,以墨书文字中的并玦与失玦对照九副玉带,凡称并玦者均有带扣,凡称失玦者,绝无带扣,玦指带扣确切无疑。这是过去不曾知道的事实。”按照刘云辉先生的研究和考证,将带扣称之为玦,北齐时就有先例,如《北齐书。乐陵王年传》曰“帝乃发怒,使召百年,百年被召,自知不免,乃割带玦,留与妃斛律氏。”北齐时,带钩早已不再使用,这里的带玦无疑是指带扣。但此玉带玦与新石器时代延续而来的玉玦形制相去甚远,应是借用“玦”以通“鐍”。《仰观集》一书中提到,《说文·角部》:“鐍,觼或从金、矞。”“觼,环之有舌者。”段玉裁注:“环中有横者以固系。”则鐍是有“固系”之舌的括结具。与此式扣具的形状大体相合。因此,沿用原有带鐍的名称,称带扣为玦也是顺理成章。


     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自新石器时代绵延近8000年经久不衰,玉已经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玉玦是中国古代玉器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它出土最早、数量最多、使用最为广泛,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古代玉器文明的发展史,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它是古人信仰、意念、灵感的化身。


2#
发表于 2015-3-1 07:22:25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 谢分享!{: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3-1 08:39:59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3-1 08:50:0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1 09:28:2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兄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1 09: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09:03:14 | 只看该作者
phoenix 发表于 2015-3-1 07:22
长知识! 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09:0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09:03:55 | 只看该作者
阿伟 发表于 2015-3-1 08:39
长知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04:28 , Processed in 0.0562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