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887|回复: 14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9-1-12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缩减与硬质残留]   红山玉真品经数千年土中埋藏与水浸融蚀,确实如任先生所说,存在整体缩减对应硬质残留的现

 

象。关于整体缩减,我们相对容易理解一些。而硬质残留则仪态万千,这主要是由于该玉件本身的质地所决定的。硬质残

 

留部分均呈凸起状,有的像小土包儿,有的呈不规则团形,均大小不一,而且这些所有凸起状硬质残留部位的颜色,均深

 

于其它部位。 要特别留意“工上部位”,若工上部位有这些自然形成的凸起状硬质残留[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任先生所说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那末,这件红山玉就八九不离十是真品,否则,必假无疑! 我们这里所说的均为真品红山玉的表

 

象。对于这种表象的观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尚不可替代的鉴别手段之一。   凡真品红山玉,其表面的硬度是非常高的。

 

有赝品生产者反映,他们往往用红山玉残件[比如玉斧等]改制小件,在加工过程中,无论使用电动钢锯,还是使用脚踏跎

 

具,在切割或跎磨其表面时,比新料均难不少。换言之,老料表面光硬[我想一定是整体缩减导致硬质残留的缘故],而新

 

料相对松软。即便是切割老料时,其表面也是光硬的,只有当你好不容易[一方面硬,一方面光,打滑]切入内里之后,才

 

感觉电锯“突”得一下子进去了。我想,他们这种感觉是形象的,也是真实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22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1-22 10:08:00的发言: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且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em56]   深有同感。学习,学习,再学习。

3#
发表于 2009-6-10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神”的印迹 人类曾经被毁灭?
http://tech.QQ.com   2006年05月31日 16:08   腾讯论坛  

1900年,一些渔民从水下60多米处一艘公元前1世纪沉没的古希腊船中打捞上一些奇怪的金属片,竟然是一个十分精密、复杂的齿轮装置,它有3个轴,40个齿轮,其中有一个主齿轮竟然有230个齿牙和9个大小有序的刻度。 一群使用着笨拙石器的原始人正在那里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高清晰度的彩色电视机。在不可能的年代里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目前科学的尴尬。有人说,这些都是"神"的印迹,但"神"又是什么呢?

4#
发表于 2009-6-10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6-10 16:39:00的发言:

玉本色---青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色悟】 【敬请批评】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玉本色----青】”。

以内部腐烂的苹果为例而评述:

“中黑再加重会只有皮是原色了,或部分是原色”。

----这的确是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让我们试着做如下分析:

为方便理解,先断句----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我以为,第一句较好些,然似应为“某种物质从沁门渗入,色的质变由内向外逐渐发生”

较妥。因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真古玉受沁的情况。不外两种:一是土中受沁,二是传世受沁。土中受沁复杂,譬如金属元素,尸血,水浸【当然它更多的是作为古玉受沁的介质】等。传世受沁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知道,真古玉受沁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时间相当漫长。所以说,它是渗入的,是逐渐发生的。

质变由内向外,这是真理。譬如红色,有铁元素及尸血等的沁入,经质变,比如高温锈蚀等的内在质地的变化,红色就渐次发生了。这种质变后的红色是相当牢固的,换言之,它不会轻易褪色。传世古玉的受沁,当然不会有我们当代意义上的化学制剂的沁色。真正古玉的沁色既是瑰丽的,更是神秘的。

 

看来,第二句断句为谬。沁门进入“色”,那如何发生质变呢?换言之,质变的意义何在呢?或许有人会问:尸血不是红的吗?是的,但它是已经发生了质变的“血沁”。所以我们说,由沁门进入的“色”,只能是人为的当代意义的化学制剂的赝品的颜色【当然还有更有说服力的化学分析的手段等】。现在我们应当清楚了:赝品的所谓沁色,是直接的【譬如我们以前看到的颜料袋上的说明“直接煮青”】,是由外至内的,绝不是由内至外发生的“质变”。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玉本色----青】”

这是先生以青玉【古玉】的红沁举例说明。我的理解是,某种物质【这里特指铁元素或能够导致红色质变的物质】从沁门渗入玉器后,首先在其内部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质变是由内而外渐次发生的,也是相当缓慢而漫长的。我们将质变后残留在玉器内部的颜色【这里特指红色】称之为沁色。

 

为了说明古玉沁色的内在性,先生以变质的苹果为例。苹果为何没保存好?主要是高温湿热不通风。果子受热之后的确是从里边烂,而且是从中间果核部位往外边烂,越里边越烂,由里往外形成过度:里边是黑的,再往外是棕色的,尝一尝是苦的,只有果皮是原色。如果烂得再严重些,连皮也烂掉了。古玉的沁色亦如此。

 

古玉的沁色是有条件的:

一,玉器有绺裂;二,质地较为松软;三,长时期土中埋藏且体现方位;四,长期接触某些金属元素等物质;五,具有长期高温湿热不通风的密闭环境;六,传世中人把玩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说前两点是内因,后几点是外因。我们引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通过外因发生变化。这不是套用,这是真理。

 

5#
发表于 2009-6-26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6-25 13:24:00的发言:
参考国藏--顶端凸起为同质残留.大面减缩了.

 

[em56]同质残留,大面减缩。----红山古玉重要表征之一。学习了,谢谢!

6#
发表于 2009-8-4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发表于 2009-9-22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发表于 2009-10-16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56][学12字法辨真伪 :慢熟与快生]第一件是真品的横截面。我们看,它给我们的质感是坚硬的温润的熟透的,从通透度上讲是失透的,从沁色上讲是自然的有过渡的。它反映出两个要点,一是真古玉选材必然好。二是岁月的漫长和悠久。

第二件则不然。第二件给人突出的印象是色浮,料生,品质差。大家看是不是这样呀?一般来说,赝品生产者没有太多的好玉材可供选用,他们往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为达此目的可谓煞费心机。从第二图我们可以看出,做伪者为了扰乱人们的视线,特意给这种孬料披上了“美丽的外衣”,用化学色剂将其浸染成了桔红色,这也属于另一种意义的“快腐”。这种沁色有过渡吗?若论同质残留“有根”吗?表像和内里相一致吗?回答都是否定的。所以,对这种满沁色匀质轻料生的“玉器”,我们必须提高百倍警惕!

当然,眼下做伪者可谓“与时俱进”,花样迭出,有时叫人防不胜防。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任南先生的《鉴别红山古玉12字法》,领会其深刻内涵,再同反复“上手”实践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以不变胜万变”,准确辨别真伪玉!

----诚望师友批评指正。

9#
发表于 2009-12-29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12-29 16:42:00的发言:

国藏玉器------工上自然态

[em56][学习与欣赏]先生“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的典型器之一。

明显的工痕,揭示着当时加工的方式方法。----个见。

10#
发表于 2010-3-13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10-3-13 11:07:00的发言:

人们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与能力,所谓工法定论误导了我们藏友.对未知的我们了解的还很少很少.

 

 学习探索中,不敢有定论。

开启红山文化宝库,

弘扬先人智慧之光,

这是我们后人均引以为荣的伟大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10:12 , Processed in 0.1192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