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老珠子] 《任南红山文化网》酒红玛瑙珠中的虹化现象探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8 15:59: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任南红山文化网》酒红玛瑙珠中的虹化现象探究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6:02:20 | 只看该作者


水草沁本身就是体质松散后入沁的表象!
所以打光呈现的虹化现象与水草沁相对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6:04:3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虹化现象,请网友找度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1-19 09:42:02 | 只看该作者

(图二十一)中的“红玛瑙圆珠”出土时位于M5主棺刘充国遗骸头部的右侧,出土时已崩裂为两半,我们将其分别编号为:M5-S-44和M5-S-45(图二十二)。这颗红玛瑙圆珠的孔距为18.15mm。
久远的埋藏使这颗红玛瑙珠受沁,在此过程中由风化淋滤作用叠加于内应力产生的综合应力致使这颗红玛瑙珠崩裂为两半,其中M5-S-45上还有一小部分玛瑙珠体再崩裂脱落的现象。上文已阐释了上述受沁现象的机理,此不赘述。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图二十一中观察到这颗红玛瑙珠上有虹化现象、沁裂纹现象、色沁现象、微细橘皮纹现象、土蚀痕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19 09:43: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颗红玛瑙珠上的“虹化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珠子受沁后导致珠体表层晶体疏松,当光从某个特定角度穿过时,就会产生“虹化现象”。这件红玛瑙珠的“虹化现象”出现在珠子表面结构较为疏松的地方,当光线从一定角度照射时就出现了旖旎的彩色斑面,并随着光线的移动而变化。当光线超出某一个范围时,这种斑斓的色彩又逐渐隐匿不见。从微观上看,珠体内的SiO2晶体以隐晶质的形式立体、无规则地排列着,晶体间的微孔隙充满了结构水等物质,当珠子埋藏入土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作用后,珠体内的结构水和较容易溶于水的物质被析出,导致晶体间的孔隙度增大,晶体结构变得疏松,而晶体的排列形态也逐渐发生改变,当这些晶体的排列形成某些特殊交角并有光线从特定的角度穿过这些晶体交角的时候,就会因为光线的折射而产生“虹化现象”。(图二十三)是“虹化现象”在50倍光学显微镜下的成像,我们看到这一部位最表层的SiO2晶体呈现出圆环状疏松的现象,这是由这一部位SiO2晶体的排列状态决定的。当显微镜的灯光从上面照射这一部位时,晶体疏松的圆环状部位呈现出如彩虹般旖旎的光彩。(图二十四)是7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图中我们仍能看到旖旎的彩色斑面,也更清楚地观察到玛瑙珠体最表层的SiO2晶体呈现出自然疏松的状态,疏松较严重处还有晶体轻微脱落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19 09:44: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在(图二十五)中看到了明显的“色沁现象”、“土蚀痕现象”和“橘皮纹现象”。图像资料显示:这颗玛瑙珠的表面并非特别光滑平整,珠体的一小部分受沁后发生了自然脱落,深红的沁色沿着珠体表层的沁裂纹逐渐沁入珠体深处,并如水墨般晕染开来。


(图二十六)是25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橘皮纹现象、沁裂纹现象、晶体脱落现象和红色沁现象。产生上述受沁现象的机理是:在玛瑙珠埋藏入土后长时间的持续风化过程中,相对较早期的风化淋滤作用将珠体内的可溶性物质溶解并和晶间水一起流动扩散并带出,从而导致晶间孔隙增大,晶体间的连结力降低,而玛瑙珠体的结构也变得疏松,最终导致部分晶体脱落,当这种风化现象不严重并只在玛瑙珠表面质地较差的地方轻微出现时,就会产生“土蚀痕”和“土蚀斑”现象。当风化作用导致珠体的表层晶体有稍大面积的脱落,就形成了“土蚀坑”现象;“色沁现象”的产生机理是:我们知道海昏侯墓的土壤土中富含铁元素,这些铁元素在渗透胶结的风化过程中沿着较为疏松的珠体表层结构和沁裂纹逐渐渗透进入玛瑙珠的晶间孔隙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铁元素入沁现象。


(图二十七)是“色沁现象”在5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它使我们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更为清晰,同时我们也看到珠体上自然崩裂的矿物表面与玛瑙珠体的表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光泽和细微形态;“橘皮纹现象”产生的机理是:这颗玛瑙珠的晶体结构不是很致密,且抛光也不是特别精细,虽然古人在制作它时用解玉砂反复地打磨抛光,但珠体表面在微观下仍然呈现出相对凹凸不平的状态,珠子埋藏入土后经历的风化淋滤作用导致矿体中可溶性离子和晶间水大量流失,从而加剧了微观下珠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状态。在渗透胶结的过程中,富含Si、Al、Fe元素的胶体溶液堆积胶结在微观相对不太平整的珠体表面,并与解玉砂琢磨痕迹相互映衬,当光线从特定角度照射时就形成了“橘皮纹”这种美妙的光影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19 09:45:37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这颗“红玛瑙圆珠”受沁后正好从中间崩裂为两半,从而使我们能够全面、清晰地观察到珠子的孔道状态。


(图二十八)中我们观察到玛瑙珠体崩裂后呈现的自然形态,其表面呈石蜡光泽,这是天然红玉髓矿体剖面未经抛光的光泽特征。珠体崩裂截面的部分晶体已经疏松,进一步发展有脱落的迹象。孔道横贯于珠体崩裂截面的中部,并非特别平直,孔道剖面的光泽暗哑,明显不同于珠体崩裂截面的石蜡光泽。


仔细观察(图二十九),我们看到孔道的前五分之一处有一个微小的台阶痕,这是双面定位出现细微偏差后导致孔内出现错位后形成的台阶痕。孔道其余部分直贯通畅,表明工匠曾先从一头钻孔至孔道的五分之四处,然后再从另一头对接钻孔并贯通整条孔道。孔道两头的端部有些许晶体疏松的现象,而整条孔道的表面均附着有壤液成分,表明壤液曾长时间充斥于整条孔道内。肉眼看不到解玉砂琢磨过孔壁后留下的旋痕,从孔壁干净利落的状态看,工匠使用了硬度相当高的铁质管钻和硬度大于7的解玉砂来钻孔,并且已有了相当高的钻孔速度。可见当时工匠的钻孔技术已经非常娴熟,且已经使用了夹具和其他较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进行钻孔。


(图三十)是孔道截面在70倍显微镜下的成像,我们可以清楚观察到孔道表层附着有壤液成分,几乎看不到微细的旋痕,但可以观察到游离状的解玉砂琢磨孔壁后留下的痕迹,说明工匠钻孔时使用的解玉砂的粒度被碾磨加工得非常细腻、均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19 10:0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5 20:43 , Processed in 0.0514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