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6|回复: 4
收起左侧

收藏家之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9 13: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原射天狼 于 2017-10-19 14:02 编辑

收藏家之困
文  天林

        当前,流落民间的古代艺术品面临国家不要、专家不认、藏友不识的客观现实,为了防止文物流失,有一些坚持务实求真理念的有识之士,他们省吃俭用、用自己的辛苦钱甚至是血汗钱,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文物走私分子赛跑,为国家、为民族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付出了极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牺牲。
可是,他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鉴识的门槛极高,打眼的风险多、考验大
       古玩收藏与鉴赏常常讲究师傅带徒弟。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师傅级人物,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民国老玩家代代传承下来的老技艺;二是自80年代象马未都那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老玩家,但这两类“大师”大多是传世文物“喂”出来的,特别是收藏热、造假热没有兴起之前,市场上极少有出土文物,我们读文物方面的书也好、听专家讲解也好,大多都是以当时或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传世文物为例,不是专家和老玩家不好,而是他们成熟并且著书立说的时候,可供参考可供研究的实物有限,从而导致他们的认识也非常有限,大破土、大盗掘出现之后,大量出土的文物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初的认识,但这一点专家没有认识到,老玩家也在坚守自己的老经验,以致于出土文物在理论上没有支撑、摆到面前也不被认可。就古瓷来讲,片片和粗瓷都相对好认,传世古瓷认起来更简单,因为上百年的传世痕相对好辨,最难认的是出土古瓷,特别是清洗后亮铮铮、新崭崭的真精稀的古瓷,路数不同的人绝对不认识,没有相当眼力的人也会被打眼。所谓路数不同,就是同是收藏古瓷的,有的水平不同,有的只收藏赝品,有的只识片片和粗瓷,有的只认得传世古瓷,这几类人基本都不认识出土的精品瓷,见到这类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假甚至喊打。就算识得出土古瓷的,也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历练,丘小君老师说,他曾拣过十万片瓷片,有十万个老师,记得我也曾痴迷地到处捡瓷片,捡回来的瓷片还一片片清洗,捡得多了,清洗得多了,真土沁与假土泌就一眼能识了,但片片和整器还有不同,整器看不了胎,非常难辨;片片能看胎,好辨很多。整器还要挑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片片不用,反正买错了不就是一块块瓷片吗,所以现实心理也不一样,这也是很多片片族不认识整器的原因所在。
       法律规定与道德标准相矛盾,为国护宝还要承担风险
       我查了文物保护有关的法律,现行的文物保护法都是在1982年版的基础上小修小改而来的,分总则(第一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二章)、考古发掘(第三章)、馆藏文物(第四章)、民间收藏文物(第五章)、文物出境进境(第六章)等内容,这部法律在1982年无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如此规模的破土,也没有人敢、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挖坟盗墓,而这部法律自颁布30多年来,文物保护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出土文物无疑是保护的主角,但是30多年来法律虽经历过四次修订,却始终没有突出“出土文物”这一主角,从而从根本上丧失了保护出土文物的意识和先机。关于民间收藏,我也查了相关法律,对民间收藏的途径,2002版的文物保护法作了明确规定:一是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是从文物商店购买;三是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是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是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上面几条看起来很细很明确,但民间到底允不允许收藏出土文物,从法律上讲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这样,后面的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文物市场从地摊到古玩店,到处都是出土文物并且在大张其鼓地叫卖,允许有人卖,难道就不允许有人买?国内不允许买不允许收藏,但出土文物总要有去处才行,难道非要通过国内禁止的方式把出土文物都统统“逼”到国外才算合法?这一切都与道德标准和文物保护的现实需求相违背的。这样一来,收藏者就为难了,出土文物到底要不要收藏,收藏吧,搞得不好是违法,不收藏吧,眼睁睁地看着出土文物流失海外,良心和良知这一关又过不了。矛盾吧?纠结吧?相信大家都会矛盾都会纠结!所以大家都在呼唤国家要尽快出台有利于出土文物保护、有利于激发民间保护出土文物潜能的好法律。

       砖家砸砖甚至党同伐异,风景再好也只能孤芳自赏
           现在,收藏真精新的藏友被砸砖、被讽刺甚至被人结伙打压攻击的现象比较普遍,非但如此,就连敢于对真品说真的专家也遭到排挤和打压,常被一些人骂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我们藏友也是,关起门来收藏没有问题,藏品一旦亮出去,不管懂的和不懂的,都要装一下大专家,再开门的藏品都会被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有的人还会无端地污蔑攻击藏家。对此现象,我曾专门写了一篇博文《解读古瓷圈里的砖家与帮主》,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左倾的教条主义、不懂装懂的自以为是、国内是草国外是宝的崇洋媚外这三股歪风笼罩着我们整个文博界和收藏界,这三股歪风的作用有三,一是把藏家搞得灰头土脸、二是把文物都挤兑出国、三是蛊惑一些土财主花巨资到国外买文物造成大量资金流失,可以说这三股歪风是当前文物保护的头号敌人,真的是祸患无穷。有一句话叫有收藏才会有研究,收藏到珍品的才会认识珍品,收到到粗瓷普品的,只会认识粗瓷普品,不认识珍品也很正常,关键是不认识的人要谦虚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结果说得越多,正好说明自己什么都不懂,因为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称,几斤几两人家一称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评别人的藏品时,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出不对的也要善意委婉地指出,出于帮助的目的,没有必要去挖苦人家,如果人家真的上当买了赝品,更应该耐心帮助、以理服人,不能搞党同伐异那一套。
       只出不进几乎“弹尽粮绝”,亲人不解遭人白眼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上海、合肥等地文物骗子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到处都是,我曾去过骗子公司,有的租了高档的写字楼,两三层,又是展厅又是接待室、鉴定室等等,看起来都非常正规,而实际上都是骗子公司,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藏家掏一大笔前期费用,你掏钱之后,东西卖得掉卖不掉没有人管,可以想象,那么大规模的公司、那么多骗子要领工资,钱从哪里来?一定是有很多藏家上当受骗,否则那样的公司根本没法生存。骗子公司能够那么容易骗到钱,也说明现在很多藏家都有藏品出手的强烈愿望。现在藏家手上东西之所以难出手,之所以有的人宁愿到国外高价买不愿在国内低价收,一是源于中国人的窝里斗,国内藏家的东西一堆砖、国外的一个小小的鸡缸杯都上亿元,好得不得了;二是市场诚信太差,花钱不能保证能买到真东西;三是法律不允许,出土文物是国家的,不能公开交易。据我了解,很多收藏的人一开始入行,都是带着捡漏和一夜暴富的心态来的,越是这样越是被打眼越是钱越搞越多,想出手,门都没有,倒是一大堆骗子公司的大门在等着你。这样一来,家人不理解、朋友不理解,反对的声音很多,压力阻力都很大。所以现在民间收藏无疑进入了一个冰雪期,收藏的人一方面要出于真的喜欢,不要抱着捡漏发大财的心态;二是要出于文物保护的民族责任感,把为国藏宝作为一种责任担当;三是要量力而为,不要因为收藏搞得家庭不幸福,以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为原则;四是要有长期持宝的心理准备,你收藏的这些宝贝,也许要到你的孩子、孙子才能受到福报。没有上面这几条,建议大家不要搞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草原射天狼 于 2017-10-19 14:04 编辑

一位收藏者的幡然彻悟
文  天林

        每一个收藏者,回首其成长之路,都是一部收藏的传奇史。
        我有个朋友,曾经有过十年的拍卖史,十年现实遭遇让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精品、重器和国宝在民间。
        十多年前,朋友从香港佳士德拍得一幅近代书画,之后,朋友每年都会接到国内外各大拍卖行的参拍邀请,从香港佳士德、苏富比到北京嘉德、翰海、保利等等,那些拍卖公司只要有拍卖活动,都会非常热情地邀请朋友,又是打电话又是发邮件,想方设法为朋友提供各种“热情周到”的VIP服务,极尽所能地向朋友推销各种“国宝重器”。
当时因国内市场环境好,朋友手头正好也宽裕,于是在拍卖公司花样百出的忽悠之下,也在艺术品投资保值增值的心态作用下,朋友便成了那些公司的座上宾,先后在那些拍卖公司投入一千六百多万元。


       后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差,朋友手头一下子紧了起来,加上频频上拍卖行,“子弹”都打光了。朋友便想到用那些高价拍得的宝贝去变点现以应急之用,于是他找到曾经竞拍的公司,而那些公司再不象以往那么“热情”了,曾经的座上贵客,统统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待遇真是冰火两重天。
       由于急于用钱,后来朋友又找到藏家,希望能通过藏家转让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但找来找去,最后竟以拍卖价10%的价格出手,结果都没有一个藏家愿意接手。
正当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有藏家拿出了自己的藏品给朋友看,并说出了藏家之间的转让价。
      面对藏家的藏品和转让价,朋友一下子幡然彻悟:原来自己在拍卖行拍得的所谓“国宝重器”,与民间藏家的珍藏相比,简直普通得就是垃圾品!而且,拍卖行花的那些钱,如果用在民间,完全可以买十件二十件都不止,并且藏品的品质和等级还要高得多。
     之后,朋友便愤然离开了奋战了十年的拍卖行,转向民间收藏,用无数的收藏实践再次证明:真正的国宝重器在民间!
     后来,朋友对他的亲身经历进行了深刻总结,他说,拍卖公司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真征集、假拍卖。拍卖公司向藏家征集藏品时都要收图录费、保管费等等,少则几千、多则几万,而征集之后往库房一放,等到拍卖的时候租个酒店,装模作样地喊几声,根本没有真正的客户,几乎100%的都是一个结果——流拍。目前这种骗子公司很多,上海、合肥、北京最多,很多藏家都上了大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藏家维权活动。

       二是真拍卖、假征集。这就是朋友亲身经历的,所谓的国内外藏品征集活动都是公开作秀罢了,什么日本藏家、英国藏家等等,都是子虚乌有的假藏家,真正的“藏家”是拍卖公司自己,拍卖品都是来自拍卖公司的库房或帮着拍卖公司摇旗呐喊的关系户,这些关系户几乎都是国内有话语权的所谓专家,这些无良专家为拍卖公司摇旗呐喊的主要方式就是千方百计、极尽所能地打压国内藏家、诋毁民间藏品,同时极力热炒海外或国内拍卖等等,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狗屁专家要在公开场合说民间藏品99%都是假的了。
如果说第一类拍卖公司主要是忽悠卖家的话,那么第二类拍卖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忽悠买家了,他们忽悠的买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象我朋友那样的企业家,只要有过竞拍经历的人,其信息就被那些拍卖行资源共享了,之后的命运就是被众多的拍卖公司联手组团忽悠。另一类就是国家各大博物馆,花的就是国家文物收购和抢救专项资金,利用的就是那些博物馆具有采购决定权的内奸,反正是花国家的钱,红利是拍卖行和博物馆内奸们共同享有!
       难怪朋友买进东西之后到拍卖行根本卖不出,人家好不容易才把你忽悠成功,好不容易才把自己库存的东西卖出,怎么可能再去忽悠别人买进?
还好,朋友的幡然彻悟并不算晚,毕竟被他们掏走的钱只有一千六百多万。但仍然蒙在鼓里的还大有人在,出手几千万、几个亿拍回来的瓷器品级低得可怜。千万不要迷信“海外回流”、“流传有序”,这都是忽悠人上当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要拿这些“天价国宝”和身边藏家的东西比一比,不用请“专家”,自己就会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4: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草原射天狼 于 2017-10-19 14:12 编辑

这个年近90的中国老人,凭什么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十点读书 2017年10月17日11:2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个月都成了娱乐圈的多事之秋,大家讨论的不是薛之谦李雨桐的情感纠纷,就是鹿晗关晓彤的高调之恋,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么一个人,他就是袁隆平。
         说起袁隆平,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你不知道的是,就在你们为娱乐圈操碎心的同时,他已经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并在9月28日培育出了最新一批“海水稻”。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吃的水稻种植范围将越来越广,中国数亿亩盐碱地都有望变成米粮仓,而且水稻品质更高,食用更健康,这项新突破将养活世界上更多的人。

        而就是这样一个全世界都跪求的中国男人,除了为国人,乃至人类做出重大努力的科研成果之外,也有不为人知的质朴、可爱的一面,把国家送给他的豪宅拿来做科研办公室,用20分钟的全英文演讲惊艳了网友……
        袁隆平,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个人魅力。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现北京),是江西省德安县人。他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50年代,他就读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51年7月,袁隆平在校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所以选择继续留校学习,而未入伍。
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
       他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
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
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如此率真的回答,让大家对这位科学巨人除了敬佩之外,还多了份喜爱。也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

       从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山村教书,在距离黔阳县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一待就是16年。
       1960年,天灾人祸导致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学生们同样面临饥饿的威胁。他在校门外看到了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以及无数饥民脸上的忧伤,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也深觉自己必须开始做点什么。
      在当时,“无性杂交”学说正在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做了许多试验,都没有头绪。他开始怀疑这一学说的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

       那时,很多人都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是根本没有杂交优势的,所以袁隆平被大家说是“不务正业,吃饱了没事干”,但他丝毫不理会,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个科研课题。
       他在同一年的7月,发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将收获的种子进行播种,虽说长出的水稻品质不行,但他却从中得到了启发,决心开始培育人工杂交水稻。
整整5年的时间,袁隆平在稻田里苦苦寻觅,终于在1964年的夏天,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加上第二年发现的,共计找到6株,经过两年的春播与翻秋,有4株繁殖了下来。
每每回想起那个时期,袁隆平总是感慨良多,“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
        做科研的人不都需要这样的探索精神吗?敢想敢做敢坚持,不断寻求突破,也从不畏惧失败,唯有坚持和信念,可以让我们获得成功,对于普通人自然也是如此。
        水稻研究刚迎来第一个春天,当时的科研环境却愈演愈遭,他的试验田被人恶意毁坏,稻苗也被拔光,只剩一片狼藉,所有成果付诸东流。
        痛不欲生的袁隆平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残存的5根秧苗,咬牙坚持继续做研究。
        他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加快了育种步伐,一门心思放在杂交水稻研究中,连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都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1970年,试验田所在的县城发生了7.2级地震,要求全部人员撤离,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他说:“我的种子就在这里,我怎么能走?”他搭了个棚子始终守着试验田。
原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明山多年一直支持对袁隆平的科研,他告诉记者:“袁隆平最苦、最难是1970年以前,但他从来没有消沉过,也没有抱怨过。即使再多苦难也难不倒,这样的人我还没发现第二个!”
       那是1971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野生稻丛里,袁的两位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经过观察、采集和检验,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并高兴地命名为“野败”,这也成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就在当时,全球有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不幸饿死,近一半是儿童。对于中国来说,温饱依然是最头疼的难题。人们吃不饱肚子,就开始吃糠皮、树叶,甚至是无法消化的“观音土”。

      从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到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农民感激他,说:“解决中国吃饭问题‘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老师就是我们农民的大恩人。”他的科研结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更养活了世界上8亿人口。
      很多国家从1926年,就开始杂交水稻的培育,这其中就有美国、日本,但始终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这个难题却被中国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袁隆平解决了。
       198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籼稻型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同是著名水稻专家的印度农业部部长斯瓦米纳森评价说:“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还被提名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外国人称为“东方魔稻”,几乎全世界都在邀请他去讲课,各国专家也纷纷表示:“中国人真了不起!”
       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与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值得每一个当代人致敬。
      袁隆平有着很多美誉:“当今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但就是这样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在生活中却十分低调。他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避开纷扰,还曾调侃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做名人一点都不好玩。”
      1998年,媒体曾报道说,“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对于这个评估,袁隆平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中国的精神首富”。他说:“我现在不愁钱,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我讲究朴素大方。”
       别的科学家都是西装革履,注重外在打扮,而袁隆平矮矮瘦瘦的,还有点黑,常被人说更像一个农民。他坦诚自己的确像农民,但这是一种赞扬,因为农民有两个基本优点:朴实和勤劳。
       他身上的衬衫35块一件,开着10万元的车,戴着卡西欧的表,乘飞机也只坐普通舱,十几年都住在简单的大院子里,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每天和稻谷打交道。
       国家为他在青岛市李沧区准备了一栋豪宅,他把它拿来搞科研,客厅变成公共办公室和会议厅,房间里都是科研器械,完全没有住宅气息。而这里,就是他们成功育种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的基地。

       除了沉迷于水稻研究,袁隆平还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里人共同表演小节目;有空就去打个排球、游个泳,一直认为自己身强体壮。
       05年病倒后,不让家人把他当病人,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甚是可爱有趣。
      他一把年纪还在学英语,只为了和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为他有一个在稻穗下乘凉的美好梦想。
      大家感受一下袁老的英文演讲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袁老有着一股不服老不服输的劲儿,对于水稻的研究也永不止步。现代很多年轻人都好高骛远,经历一点磨练就快速缴械投降,我们都应该向袁老看齐,学习他身上的这份韧劲和朝气。
      10月10日,87岁的袁隆平回到母校西南大学出席首届“袁隆平奖学金”,提及自己设置这笔奖学金时,他说:
     “我一辈子投身水稻科技,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也是所有农业科技人员这一辈子的目标。
      这个奖金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你们精神上的激励,激励你们青年人一起为实现粮食作物增产增收,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而努力奋斗。”
      总有人说,袁老都一把年纪了,还在折腾,着实没有必要。他好不容易做出的新科研成果会被各种明星八卦覆盖,导致无人知晓;为了人类丰衣足食而不断奋斗,可能很多人也不为所动。
      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将所有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一实现,他并不在乎是否会被历史、人民所铭记,只是单纯地全心致力于水稻研究,想为人类温饱做出更大的努力。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他依然穿梭在田间忙碌,乐此不疲。

     有时会忍不住想:这个时代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疯狂地追求名利,一味地去索取,却很少思考自己为这个世界、为他人做出了什么。
    袁老淡泊名利且心怀大众,执着去追求心中所想的高尚情操,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也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这样一个全世界跪求的中国男人,最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捧和尊重的大明星。
     而他,就是袁隆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5 2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原射天狼 发表于 2017-10-19 13:58
一位收藏者的幡然彻悟
文  天林

非常好,那个收藏的人,叫 人傻钱多,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16:34 , Processed in 0.0505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