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5|回复: 7
收起左侧

[教材] 转载:闪烁在腰间的爱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5 0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孟晖
[url=" target=][/url]                                 
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等。

我有一本很珍惜的画册《中国文物精华》,是1992年出版的老书,不仅图片质量过硬,收录的历史文物也特别精彩。其中有一件“虎噬蜥蜴带链铜带钩”,似乎再没在其他画册、展览乃至研究中出现过。
     这件虎噬蜥蜴带链铜带钩,实际上是一条用青铜圆环连成的链式腰带,以青铜带钩来卡扣。它出土于陕西安塞,本是一件战国时代的奢侈品,当年,它若非系在某位国君的腰间,也至少是一位显赫贵族的束袍带具。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到唐人马戴的《出塞》诗: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当初,这一条全金属材料的腰带,应该就是与出征时的戎装相配套吧!
00-1.jpg

尤为动人之处在于,它是二十几个世纪之前的匠人作品,采用简约的几何形作为基本构成因素,但恰恰因此而醒目,从实用角度来看,链带绕身时圆转灵活,穿衣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腰围,把带钩端头的弯钩扣入合适的圆环,也就是说非常方便根据身材的肥瘦来调节腰带的宽窄。与链条的简约形成对比,带钩部分却是超乎常规的讲究,拥有一个剽悍的主题——一只老虎与两只蜥蜴搏斗。如果将其与当代设计师的作品放在一起,人们会很容易地把这件战国时代的古老腰链误当作一个现代设计成果吧!与任何今日能见到的名家出品相比,它都毫不逊色。
这条金属腰带上的中心构件,是带钩。带钩,大约要算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带具饰件了,自西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不过,带钩与金属链的组合并不多见,一般是采用皮或丝绦、罗帛的腰带,带钩固定在腰带的一端,而在另一端上间隔地做出几个小孔。带钩不管有多么精巧的造型变化,但总体呈S形,端头为一个弯钩,将腰带绕在腰间,然后让腰带相对一端上的带孔套入钩首的弯钩之内,便可束住衣袍。
岁月无形,却通过物质的细节获得有形的分量,带钩由最初的简单S形,在工匠们的手中日益艺术化,演变为小件雕品,不仅形象完整,图案丰富,还承载着具体的寓意主题,包括——将之变成爱情的见证。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12号墓出土一件西汉时代的银带钩,便悄悄藏着迷人的秘密:它像古时的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均带有“长毋相忘”的四字情语,只是一侧是凸起的阳文,另一侧是凹进的阴文。同时,铸阳文的一侧上还带有两个榫钉,另一侧相应的位置则有两个榫槽。这样,只要如对合兵符那样,把两半钩身相向扣到一起,则两侧的阳文与阴文互相契合,一侧的榫钉插入另一侧的榫槽,分成两半的钩身便牢固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带钩,可用于系束衣带。而那“长久地不相忘”的心愿,则安全地暗自涵隐在钩身中间,陪伴着系钩之人,甜润着心灵,慰藉着思念。
00-2.jpg

另外,大云山江都王陵9号墓出土还出土了一只金合符带钩,其外形塑为卧虎,扬起的长尾形成弯钩。钩身则剖分为对称的两半,一个半钩的内剖面上铸出“F”形凸榫,另一个半钩的内侧面上则有相应的同形凹槽。把两半钩身对合,一侧的凸榫嵌入另一侧的凹槽之内,双方便牢固合体,一方面可担负带钩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完美的结合,象征着始终相依、不离不弃。
这两件美妙的汉代合符带钩并非孤例。腰带之上最为醒目的部分便是正中部位的“带扣”,在往昔,把各式带扣作为信物相赠,以此表达心意,在恋人之间,乃是屡屡会有的深情之举。《二刻拍案惊奇》中《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一篇便有一个关键情节,魏撰之“取出羊脂玉闹妆一个,递与俊卿”“做个信物”,“俊卿收来束在腰间”, 后面又有“既归玉环”、“环为旧物”之语,可知这玉闹妆乃是一件美玉琢成的圆环,用作腰带扣。“闹妆”一词自唐代出现,专指用多种彩色宝石在玉饰或金饰上镶嵌的工艺,由此可以推知,这篇小说中的“表信”,是一件嵌满五色宝石的白玉环形带扣。
00-3.jpg
如此的故事之所以出现,背景在于,除了带钩,人们还发明了其他各种样式精巧、使用灵便的“腰带扣”,与皮、丝编、绸帛的腰带相搭。其中有惊人简单的一款,那就是仅仅以一只圆环来约束衣带,往昔生活中,这曾是便服中广为使用的束腰形式。乾隆年代,曹庭栋《养生经》中就谈道:“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边。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说得非常清楚,只需准备一个直径约为一寸的铜或玉环,把一条绸带的一端缝牢在环上。使用时,将绸带在腰间围好,然后把多余的带头从环中穿过,再反向折回,于身侧掖入腰带,由此压定余端。这种方法免去了打结的麻烦,脱卸也很方便。
实际上,传统的带环往往并非一个玉或铜的圆环那么简单,古代巧匠一样赋予了它们精致而优美的形式。《同窗友认假作真 女秀才移花接木》中,便是以贵重的羊脂白玉琢成环,又在环圈上镶嵌若干彩色宝石,可谓价值不菲。另外,巧匠们还会把简单的环轮演绎成生动变化的造型,如花草、鸟兽乃至吉祥图案等等,由此,明代文人路惠期灵感焕发,创作出戏曲《鸳鸯绦》,整出戏是以一条“白玉鸳鸯绦”而得名,也以这条腰带作为中心情节。
“白玉鸳鸯绦”,是一只绦环与一条绦带的组合。所谓绦环,也就是腰带环,乃是将一块白玉雕成鸳鸯的造型,当中留有穿孔。这鸳鸯形象的玉环被系结在一条绦子的一端,使用时将绦子围在腰间,再将另一端穿入绦环内,然后反折掖定。有意思的是,明代佚名画工所绘的《镇朔将军唐通像》(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男主人公肚前恰恰使用了一枚雕饰复杂的硕大白玉环——似乎是翔凤造型,一条绦带从环两侧分别拉伸,绕身一周,并在体侧会合,挽掖固定,垂下一双长穗。这幅肖像画展示了明代人以玉环系绦的具体方式,也证明路惠期的构思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牢固基础上。
《鸳鸯绦》中,善良而果断勇敢的女主人公张淑儿在危急时刻将“鸳鸯白玉绦一枚”相赠与杨直方,乃是取意“鸳鸯之兆”,“鸳鸯佩带当图谶,使他系心苗,常贴衣襟”。杨直方也没有辜负女孩的心意,在二人分离的日子里,他始终以“鸳鸯玉绦”束袍,须臾不离身,每当惆怅之时,便把玩绦子上的白玉环,聊慰相思。
明代崇祯年间刻印的《鸳鸯绦》戏本,以张淑儿的一张版画绣像作为全书的起首之页。画中,张淑儿手捧雕为鸳鸯样式的玉环,环内垂下细长的绦带。她在款步前行,娴静的神情下暗涌着澎湃的生命热情,显然,这美丽的少女正迈向决定性的一刻,她已打定主意,即将向一见钟情的俊秀青年表白心意,并把珍贵的饰品送出,用一个具体的物证,让诺言不至于消散在虚空里,而是长久地、实实在在地陪伴恋人的人生。
古典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吧。
发表于 2017-2-15 09: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感谢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0: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学习。谢谢玉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6: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謝分享.gif 鼓掌.gif 鼓掌.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6 16: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181557rhx5s478v4qwfd7j.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8 15:51 , Processed in 0.0556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