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91|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老师珍藏玉简《三十六计》未解古文字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7 15: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任南老师收藏玉简《三十六计》
  说文解字中未录古文字出处的解析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国内流行本《三十六计》(简称流行本)一书最早来源于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四川兴华印刷所用土纸排印。1943年,北京的一名教师叔和在成都的祠堂旧街一地摊上无意购得瑞琴楼版的《三十六计》,该书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姓名且后三页被撕毁。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关于任南老师收藏的这套玉简《三十六计》,刘卫东老师已经就其内容与其他版本做了同异对照分析,颇有见地。在此不再繁述。同时提出了部分古文字无从考证以及在《说文解字》中也未收录的情况,对玉简文字的断代和历史考证带来了困惑和不解。
     前些时间在任网上看到老师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玉简《三十六计》节目,方知老师的珍藏。偶去拜访老师,得此议题。因本人喜古文字探究及篆法,并好写篆法百式.......听老师一番讲解,方知其实要!经过研读古文字史料和大量考证,现就玉简《三十六计》中刘卫东老师所列“异形字”做如下解析和考证:
    刘卫东老师所列古文奇字和说文中未录的字大抵如下:
     1、 古文奇字。如“混水摸鱼”之“鱼”“打草惊蛇”之“草”等。
     2、 其中有些字使用了与《说文》不同的字法结构,甚至为《说文解字》所无,还有些可明显的看出在使用文字的本字。如:
     其“以逸待劳”之注“困敵之势”与“关门捉贼”之注“小敵困之”之“敵”用“啇”,在《说文》“敵”字下解为“仇也,从攴,啇声”,而在“適”、“谪”、“嫡”、“摘”等解为“啻声”。这说明“啇”在《说文》中并没有做独体字。虽然“啇”、“啻”实为一字,但经过汉字的楷化之后约定俗成为两个字了。
“隔岸观火”的“堓(山、厈左右结构)”,《说文》作上下结构的“岸”字。
      其“打草惊蛇”之“打”,《说文》所无,但为《新附》所录;“草”作“艹口甲(上下结构)”,《说文》亦无此字形,有“艹曰甲(上下结构)(实为皂斗“皂”字)”,徐注:隶作 “艹白十(上下结构)”,后代将此“白”改为“曰”,即生后来的“草”字,之前用“艸”。
     其“借尸还魂”之“尸”,按其意本应作“屍”,死尸之意,而“尸”在古时则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其“混水摸鱼”之“鱼”,显然不是按《说文》的象形字处理的,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个俗字而已。
     其“远交近攻”注之“形禁势格”之“格(禾木旁)”,《说文》“木长貌”,正是“势格”之本意。惜其未收“禾、各”字,后来《玉篇》作“禾属,似黍而小”,显然以“木”、“禾”形、义皆近而讹。
     其“假痴不癫”之“癫”用“颠”字,而“癫”、“颠”均为《说文》所不录。
其“上屋抽梯”之“抽”用“扌”、“留”左右结构,该字《说文》、《玉篇》均收录,前者“引也”,后云同“抽”。虽然后来常用“抽”而鲜见“扌留”,说明该玉版时间之早。
    其“树上开花”之“树”用“尌”字,而未用本字“樹”。“尌”之意《说文》“立也”,“樹”之意“生植之总名”。
    其它使用本字的尚有“声东击西”的“卥(西)”(尸、卥上下结构而去“卜”), “欲擒故纵”、“擒贼擒王”之“捦”,“釜底抽薪”之“鬴”与“抽(扌、留左右结构)”,“偷梁换柱”之“媮”、其注“抽其劲旅”之“抽(扌留)”,“上屋抽梯”之“抽(扌留)”,“指桑骂槐”之注“刚中而应”与“上屋抽梯”之注“断其援应”之“應(改疒旁)”,反客为主”注之“扼其主机”之“搹”等。
     针对上述列举的文字,经查找核实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说文解字中实收9424。并没有涵盖古文字在演变交替过程中的许多字。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一书不是中华文字大全。因此,玉简《三十六计》中,有部分字的写法未在其中亦属正常。重要的是这些文字的书写方式是否符合中国古文字发展演变承袭的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玉简《三十六计》除材质断代以外,很重要的文字历史断代依据之一。
      二、根据中华文字史考证,在已出土的秦汉简帛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同时,这些通假字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形态。除通常的写法外,还有古文、籀文、繁体、省体、讹体通假字等。在玉简《三十六计》中“敵”用“啇”,就是通假字中属于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互相包容的关系。与其相同的可举出大量实例:如“扔、仍、礽”与“乃”;“拒”与“巨”等等,都是通假字相互包容的简单形态,亦有通假字相互包容的复杂形态。(另有专著可循)而出现通假字和使用通假字最盛的年代为秦统一六国至西汉。因为这是中国文字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秦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而民间文字使用和流传的惯性使其在推行小篆的过程中,夹杂着复杂的文字多样性,也正因为如此,从秦中期便开始有了汉字的隶变,逐渐至汉中期形成了汉隶。(这段文字史,有多种参考文献可考证。)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中皆出现了讹体通假字,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阜阳汉简《诗经》中都有通假字出现。据此,可以推断,任南老师所藏玉简《三十六计》中也出现了通假字,可作为文字考证之一。
      三、刘卫东老师所列:“草”、“岸”、“抽”、“树”、“擒”、“扼”等虽未被《说文解字》所录,但都是小篆的写法之一。小篆由于从金文演变过程中的多元因素,六国文字的民间使用惯性,使得小篆的一字多写由来已久。说文中只是收录了写法之一而已。就如同“福绿寿喜”从古至今就有篆法的一字多写,寿字有史记载写法就有好几百种。因此,说文中未录的文字,很多都是从简书、帛书、碑刻、瓦书上找到依据和出处。上述列举的字,在《篆字汇》一书中均有所列。并有一字多写的佐证。为此可以证明任南老师玉简《三十六计》上的这些篆法合乎小篆法度,绝不会是:“臆造字”!
      四、在金文中,尚有近600字未被《说文解字》所录。老师玉简中的“鱼”,经考证为“秦简书”中的写法。《书法字海》中有详解;而“釜底抽薪”的“斧”、“离间计”的“间”正是金文中的繁体异体字(有专著可查)。
      五、前些年,在陕西华山地区曾经出土过秦驷玉版,2件同文,双面镌刻或朱书文字。 而老师这件玉简也有这样的朱书文字,绝非偶然。
      综上所述,可将此玉简《三十六计》的年代大胆的推至秦晚期至汉,结合老师的玉质分析加上文字历史的考证,虽至今《三十六计》作者的考证仍无结果,但出现《三十六计》的完整提法解释,就可从南朝推前500年左右其意义超乎寻常!这个课题远远超越了玉器收藏本身。如若能进一步考证,做出准确的断代,将是中国考古发现、文字史、军事、政治史、玉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其意义之深远和重要不可预言。具体文字可考的依据尚有很多。如需要,学生会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出土简帛名录。
      因尚未对玉简所有文字进行考证,就此暂为任南老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如需要,学生亦会尽力。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揭开任南老师珍藏的玉简《三十六计》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另在网上看到2010年在山东济宁发现隋代玉简《三十六计》,自觉无法与任南老师的玉简《三十六计》所藏相比,无论是材质、纹饰、刻工、字形间架结构都远不及老师所藏的精美!)
     因文字冗长,先发与老师阅教。
  
                                201287
                                   
                                                      

2#
发表于 2012-8-7 15:24:02 | 只看该作者
我在中央2台已看过.和田青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8-7 15:2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5:27:15 | 只看该作者
宁可无形不可无神 发表于 2012-8-7 15:24
我在中央2台已看过.和田青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5:28:10 | 只看该作者
石来运转888 发表于 2012-8-7 15: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7 16: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風之頌 于 2012-8-7 20:00 编辑

關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8:04:47 | 只看该作者
風之頌 发表于 2012-8-7 16:03
觀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8-7 19:3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8-7 20:41:27 | 只看该作者
古玉文化是中华历史的缩影和鉴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7:41:47 | 只看该作者
逗逗(孙志远) 发表于 2012-8-7 18:14
有理有据,值得研究

感谢逗逗超级版主光临。期待大家一起解读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19 22:01 , Processed in 0.0565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