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析] 五千年前的“styie”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1 10:02: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lbhzxxlzj 于 2013-3-11 10:05 编辑

                  ——关于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思考
       20125月末,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部分陶塑人像残片,630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于76将陶塑人像复原。这尊人像系红陶捏塑而成,出土于一座房址中,通高55厘米,其中头长21.7厘米,身高33.08厘米,底部直径21厘米。
      该陶塑人像头戴平顶冠,方圆脸,锁骨突出,鼻梁挺直,鼻孔通透,深眼窝,眼球外鼓,大眼睛直视前方,口做“呼啸状”……
从整体上看,人像为坐像,身体前倾,头、脸部表情活泼,神态逼真,为写意手法。这是中国目前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刘国祥认为: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似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它具有很重要的考古意义,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原始宗教崇拜信仰体系,特别是红山文化在中华5000年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实物证据!
这件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发现,已引起海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2012年8月20日敖汉兴隆沟红山文化整身陶人专家座谈会在敖汉旗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专家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敖汉旗委、旗政府联合举办,新华网对此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在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东北师大、山东大学、辽宁大学、浙江文物考古所、安徽文物考古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等二十多家学术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兴隆沟红山文化陶人的造型特点、工艺技巧、社会关系和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兴隆沟红山文化陶人是继喀左东山嘴陶塑女像、牛河梁女神像之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这些红山文化人像雕塑的发现和研究,必将为廓清中国史前史提供珍贵的资料。
       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他的考古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这尊红山文化陶塑人像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重要的新成果,对红山文化乃至辽河流域的文明演进过程,包括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它的艺术和造型体现了史前艺术的结晶,雕塑技术令后人震惊,该塑像被誉为“中华祖神”。
        关于这尊陶塑人像艺术原型与会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由于该塑像性别特征不明显,无法判断其是男是女,至于他(她)生前的身份绝大多数学者倾向是王者或巫。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的反映,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问世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艺术家通过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积累、沉淀、反思、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艺术作品。其本质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倾斜与流露。现在如此,史前更是如此。例如被称为古代的神品的《米罗斯的阿芙洛蒂特》,不仅是对爱神和美神的刻画,实际也是对古希腊劳动妇女的讴歌和再现。
        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只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史前聚落遗址,目前并没有发现类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所呈现的大型神庙和祭坛。据大量的考古研究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城邦制国家已经初见雏形,王权已经确立,图腾崇拜、宗教活动盛行,贫富差距加大,等级制度明显。
       如果说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生前是王者,把一个王者的神祗放在一座普通的房址中,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信仰背景难以吻合。况且陶塑人像其动作和表情与王者威严、肃穆的身份不符甚至是大相径庭。
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巫师。红山文化时期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根据牛河梁神庙出土的陶塑人残体和红山文化幻像类玉神器判断,当时盛行的主要是“萨满教”,萨满在进行巫术仪式时精神极度集中,甚至是昏迷状态……该人像双目圆睁,面部表情极为夸张,说他是巫师似乎也有些牵强……
       任何时代的的造型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面貌,人们思想观念的反应,虽然史前时代的艺术品绝大部分是王权和神权的产物,并非没有反应庶民生活的艺术作品。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史前艺术作品创型理念方面的研究,无论是专家还是学者主要应根据艺术品的出土位置,环境,从造型样式以及艺术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展开想象、推测和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
       笔者通过对红山文化陶塑人像仔细观察,发现陶人面部表情极为夸张,似乎在与他人互动。在细部塑造上,可以看出他圆张的口不像是呼喊,而是竭力模仿某种声音或者是在表演某种技巧(口技)由于口型动作难度较大,因而他的锁骨和脖颈部凸起,两手也也用力按在腹部,手和臂部的肌肉都成隆起状……作者是竭力想表现出人物生前某一时刻的精神面貌,甚至是职业特征。
        综合陶塑人像的面部表情特征,根据出土位置(系一座房址中,而非祭坛亦非神庙……)联系红山文化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笔者认为陶塑人生前极有可能是瞽艺人或“王官”或民间艺人……说他是“王官”,主要是根据他的眼睛大而呆滞(可能是瞽人:瞽,毛诗郑笺云:“无目眸者谓之瞽;有目无眸者谓之瞍;有目眸而无见谓之—,“瞽” 、“瞍”统称为“瞽”即今所谓的盲。)据史料记载,先秦瞽乐官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和程式化的特点,他们擅长讽诵、名列“王官”,是礼乐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周礼.春官、序官》注:“凡乐之歌,必使瞽为焉。命其贤者为太师,小师,是以才智为差等,不以目状为异也”可见,春秋之前,从事音乐、歌讽、诗篇已是瞽人的专职。这一时期“瞽”主要活动在宫廷之中,礼乐文化的繁荣使其“说唱”技艺得以提高与完善。奢华的宫廷文化使得“说唱”艺术日益由仪式趋向娱乐化。商周后“礼坏乐崩”“瞽”逐渐被“尤”取而代之而失去了“王官”在宫廷的主角地位。上古文明的终结最终裹挟“王官”淡出朝堂,泯如民间,汇入民间的“说唱”洪流,成为以说唱谋生的艺人主流。“瞽”可以说是上古时期的说唱艺人主体,他们代表中华民族说唱伎艺的萌芽阶段。
        红山文化时期,人类刚刚迈进文明的门槛,人类的精神生活非常枯燥,在王权和神权的统治束缚下,人们的从思想上迫切需要有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生活,因而一些原始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也悄然而生,如:敖汉旗发现的八千年前的古笛,石磬等乐器,既然石磬、古笛在八千年已经出现,那么,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民间艺人或大众歌手也必然会应运而生……从口型上来分析判断的。他那夸张的口型和表情,难道我不觉得他很像是一位口技表演者或者是说唱艺人吗?古文献记载,说唱艺术,演讲文学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传承方式。战国时期的老子在当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也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他的思想,晚年受人胁迫乃做《道德经》仅仅五千言而已。后来的孔子也效仿他只是“述而不作”由此可见,说唱艺术、演讲文学不仅是上古时代大众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也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也可以想见,游走于民间的瞽乐人为了生存,他们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成为民间很受欢迎的说唱艺人。《列女传》 :“古者妇人妊子,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通过这尊呼之欲出的塑像,古人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艺术原型应该就是那个时代深受大众追捧和喜爱的艺术家,其知名程度不亚于当今走红的歌星、影星……人们把他生前极具艺术魅力的瞬间用生动、传神陶塑艺术记录下来,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对其艺术风格的赞美,对他艺术人生的怀念。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五千年前的“styie”!
                                                                                                                                    201337
2#
发表于 2013-3-11 10:05: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3-11 10:09: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0:10: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弟,多联系,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3-11 10:32:38 | 只看该作者
學習,謝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3-11 10:41: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11 10:4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3-11 10:43: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3-11 10:54:03 | 只看该作者


补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11 15:39:3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3 05:06 , Processed in 0.0643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