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4|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香港的古玉收藏经历回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3 04:18: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的古玉收藏经历回顾

                                                               
黃瑛


記憶所及,古玉、特別是明、清的「白玉花件」的集散地,初見於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初期的中上環荷里活道、嚤囉街、及楼梯街一帶。該時期該處已開始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古董市集,既有大門面的商賈,亦有大量的小商人蓋的「大排檔」聚集在嚤囉街行人路兩旁,以至其周邊的巷道、路邊小店都有人做古文物買賣生意,更有小木件、木座的雕刻的技師,也有古家具及陶瓷的修補服務(至於何時正式開始有古董店集結於於該處營商,三十多年來都無法找到正確的資料,曾經見過60年代後期的舊照片中,該處已經有一、兩間古董店營業)。當時我初入社會,碰巧在該地區上班,經常見到古物愛好者,聚集於該處交流及買賣,當中又以玉器為最。

當時的買賣玉器方式,現今已無法復見。較特別的是該處有幾家商號,將一桶一桶(當年的十斤裝花生油桶)的白玉花件,隨意擺放在進門處讓客人挑選;偶爾一些翡翠小花件,也滲雜其中。這些玉器多半是「清晚期」或者是民國早期的民間工藝品(大概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質素良莠不齊;大部份有破損又或者是雕工拙劣之製成品。但偶然也有一些精品混雜其中。這些各色各樣的白玉花件,叫價介於30~40元不等(當時一個「打工仔」月入約500元)。故此吸引頗多玉器愛好者及做小買賣的「玉器小販」整天在上述一帶尋寶和買賣;尤以星期六、日為甚。
這些玉器小販,在香港的古董玉器買賣流程有着他們不可或缺的獨特的角色,有必要解釋一下他們營生之道。當時他們清一色是男性,小部份是全職,許多是兼職;年紀大多是四十多、五十多歲。有兩三位我認識的,正職是「行街」,即外勤推銷員。當年收藏古玉器之風氣,並不普遍,古玉器方面的資料貧乏,亦鮮有圖文並茂的刋物作參考。這些經常盤踞附近的小販對古玉的經驗及眼光都比一般古玉愛好者較為老練,他們會先一步在古董店的「散貨」內,買下最好的成品,然後一件一件的掛在外套或大衣之内襟,又甚至掛在腰間褲頭之內,站在路邊等待客人上門。其時經常見到嚤囉街、樓梯街一帶,三三兩兩的站着很多這樣的小販,閒來無事,他們會把玉件拿在手上「盤」弄;每有客人查問貨色,他們就會敞開衣襟,或在腰間掏出玉器,供顧客挑選。當中有些小販甚至有不為人知的入貨渠道,偶然會有些高級別貨色出售。
有傳言,當年這些小販當中有一、兩位真材實學的,竟然將手頭上的玉器拿到一些國貨公司的古玉部岀售,及至買賣時間漸久,這些公司的古玉(以明、清白玉居多)有部份貨源是經此途徑所取得。筆者就曾經與一位韓姓的小販打交道,見過他手上拿着與某某國貨公司的交易單據。
可惜的是筆者當時年少無知,無心探索這門學問。七十年代後期,我已經轉到其他地方工作。直至八十年代末,我輾轉又回到中上環上班。此時的荷里活道、嚤囉街早已經清一色古董店舖;其中多間規模之大,令人咋舌。更有甚者居然整整一棟七、八層高的商厦都是某一家公司擁有而做着古董買賣的。位於荷里活道/水坑口街,當時落成不久的荷里活中心,其所有商場舖位則全為古董文物買賣。而打從文武廟至皇后大道中的一段樓梯街,則每天都見到十數檔的地攤在該處擺賣玉器、古錢幣及雜件。所謂地攤,就是一塊大麻布舖在路邊,貨品則雜亂地置於其上,每檔地攤都蹲着、圍着三五成群的古文物/古玉器發燒友,都在尋寶。每當有小販管理隊掃蕩時,這些攤主匆匆把地上的麻布連帶貨品捲起就走;走避不及的索性把貨品往暗處一塞,站在梯級邊上裝路人甲。
其時我已是古玉收藏的狂熱分子,究其原因是八十年代中期買入第一塊古玉而起。當年灣仔莊士敦道双喜茶樓門外亦長期有玉器小販做買賣,我偶然經過因該處,見其中一人腰間掛滿玉件而停下腳步觀看,他馬上殷勤地把貨品逐一介紹,在盛意拳拳之下,盛惠一百五十大元。購得此件玉器之後,閒來不時把玩,越發愛不釋手(幾年後才弄清楚該件玉器是玉髓所製的晚清/民國時期的民間工藝品)。自此,我開始在該收藏熱潮影響下東奔西跑。
回說八十年代末重返中上環工作後,荷里活道、嚤囉街、樓梯街一帶,買賣古董已經蔚然成風,世界知名,該地區亦被香港旅遊局推薦為遊客必到的景點。再加上當時臺灣古董熱潮的興起,臺灣客一窩蜂的湧到香港挑選古文物,簡直是推波助瀾;整個地區要多熱鬧有多熱鬧,荷里活道及嚤囉街更是一舖難求。周末的嚤囉街,狹窄的街上,遊客水泄不通,亦常見商販佔用行人路,把大件的石雕,陶瓷器隨意擺放。當時,一桶一桶擺賣「白玉花件」的情景早成絕響。莫說三、五十元一件玉器,連三、五百元都難買一件「白玉小件」。真假不分的,地攤小販隨便開口最少都一千、八百;混身上下掛着玉器,在路邊站着的小販都懂漫天開價。
那時全港九各處地區的古玉攤檔,尤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廣東道玉器市場不消說,售賣高古玉器、白玉的攤檔,數量大增,就連旺角快富街一帶、灣仔春園街、大王東街附近都有不少攤檔、甚至店舖販賣古玉器。與此同時,高質素的、能賣好價錢的古文物透過各方渠道,不斷進入香港。而礙於香港的自由市場政策,精品不斷地被外國古董商及識貨遊客購買而大量流出。
我則經常在荷里活道那一帶留連忘返!下班後往往徘徊到晚上七時多才離開;星期六、日比平日上班還要勤快,往往起床後十時許到該附近吃個早餐然後就閒逛,看到「心頭好」就買,一逛就是一整天。當時仍是單身的我每月有二萬元入息,生活該算寬裕,但長期是月光族,歸根結底是忍不住那種衝動,非要去擁有某一件「心頭好」不可。當時古董行情高漲,隨便買一件玉器,不論真假,非三、五千莫問。不懂分辩的,或一知半解的收藏人士,便成了仿品、膺品的犧牲者。購入後,該件古物是真是假, 全看閣下的造化!反正是貨物出門,概不退換。

更有甚者,把店関上門做生意,予人印象是貨真不愁無客。「散客」基本不做,要做就做大客。何故?原因只得一個 — 臺灣客。不是臺灣遊客,而是臺灣古董商。該時期臺灣、大陸尚未互通,偏偏臺灣興起的一股古董熱潮已形成;古文物如字畫、瓷器、玉器、金石和印章,銷路特佳,只要有貨就有客,就有錢賺,那管得了古物自身的真假。反正生意人左手進貨右手出貨,那怕假的也無所謂。有那麽外觀漂漂亮亮的東西往店面一放,自然就有出手闊綽的豪客。當日臺灣的古董商,百份之八十是半途出家,做生意財大氣粗。時值臺灣經濟走俏,本土的暴發户多的是,那些古董商抱着的心態是買錯了假的也不怕,這東西能騙得了我,也照樣能騙得了別人,大不了多花點本錢,給它攪一紙証書,買賣照樣的做。既然臺灣市場的需求那麽大,唯一途徑是透過香港大量進貨。荷里活道一帶的古董店每天都有臺灣古董商光顧。曾有在嚤囉街開小店賣高古玉器的商户(我偶爾會進他店內參觀,百份之九十是新工,也有用殘器改成的仿品。早期我也曾在此店「中招」,交過學費)洋洋自得地對我说:「我單是今天就做了一百萬的生意」。我絕不懷疑,當時我的感覺是臺灣同胞夠瘋狂了。
可以想像在此供求情况下,膺品大批湧現。假的瓷器、字畫、玉器、金石、甚至印章都大批到港,而且工藝精美,大部份可「以假亂真」。曾經有一個滿載古瓷器的40呎貨櫃在【偷運】入香港時被海關扣查,可是很奇怪,不到一天給放行了。打聽之下,放行原因是整櫃瓷器全都是現代工藝品,所有什麼乾隆年製、大明宣德年製的都是仿品,由於幾可亂真,過關時就被扣查;經鑑定後,沒有一件是真品,既然不是古瓷,那當然沒有違法。瓷器如此,玉器可想而知!須知道在早年十里洋場的大上海,中國「古文物仿品」的製作已經名師輩出;再加上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雅士對古文化內涵及先民工藝的追求,仿古玉器及瓷器的製作從宋、明開始已有不少存世之實物佐證,仿古技藝早已代代相傳。碰到此等風雲際會時機,瓷器及玉器仿品、膺品之生產;其量之大,到古董熱潮已經煙消雲散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未完全消化掉。
行筆至此,相信有很多同好或有識之士在暗笑,又或者有古玉收藏家對上文我所提及的「古玉器」買賣價錢,嗤之以鼻!三千、五千一件的古玉或白玉?真東西嗎?
九十年代初,大概是回到中、上環上班的兩三年後,我幸運地認識了一位高手。他比我年長幾歲,當時也做古董買賣,做的是古家具生意。可他除了對木材及中國古家具有極其深入的研究之外,對陶瓷及玉器也有着淵博的知識。相交不久,他與我無所不談;當然,在浩瀚的古文物話題中,只存在着授與受的情况,他在講,我在聽。可能是礙於平輩論交的情誼份上,他一向跟我說話客氣。直到有一天,我到他店內探訪,並請他看看我剛買的一件白玉花件;他看了一眼,然後很嚴肅的對我說:「老黃,你不時的買玉器,這麽多年下來,有算過買了多少錢嗎?有試過客觀的「判」過藏品的真假嗎?」我沉默了一陣子,第一個反應是很不開心,但馬上,我明白了他想告訴我什麼!我坦然地說:「都沒有!但你既然問了,我嘗試給你一個答案;也給自已的藏品下一個結論」。
約一星期後,我再到他店內。垂頭喪氣的告訴他:「算過了。這些年來大概花掉了三十二、三萬,交了很多「學費」。至於手上的藏品,「估量」有十件八件大概還可以」。跟着我隨手取出那些「還可以」的藏品。他看過以後,逐一跟我講解。到最後我終於弄清楚了,當中只一件「玉蟬」算是有收藏價值。其它要不就是近代的,要不就是民國的(三十年前沒多少人願意花錢買民國工藝品)。而該件「玉蟬」雖說有收藏價值,但他的評語是「舊仿舊」。東西該是宋代作品,仿秦代或漢初,顏色蒼綠,玉材質料未明,原件可能是三代或更早期的大件器物或工具之殘器而改製的。也算是高古品,而仿冒的刀工也真的「還可以」。
我坦然地承認了多年的謬誤,似乎頗出他意料之外。他有點不好意思的邀請我往後的日子跟他到處跑跑,開開眼界。之後的幾年,我有空就跟他東奔西跑。當時也反覆地走了很多地方,有的竟然整整一條村落幾十户人家都在販賣各式古物。經常是他看他的木頭(古家具行內術語叫木頭),我埋首於我的玉器,不懂就馬上問。他明白的告訴我,玉器;特別是高古玉器,不論真假,非要把握機會多找實物「上手」不可,事實上高古玉器(說的是戰國或更早期的玉器)很難弄清楚它們的玉材;白玉(即和滇玉)所製成的高古玉器極少。它們的真偽鑑別,也不在於價錢,玉石的基礎分類知識亦很少用得上,倒反而很大程度上在於個人對各時期、朝代的藝術風格及雕刻手法的認識,再加上手感與眼界的高低(例如對沁色的感覺及對做假手段的理解),方能掌握高古玉器的真偽。每到一個地方,他經常鼓勵我把物件「上手」。
在五、六年間,我上過手、真真假假的玉器超過一千件。從以往一年到晚都在買玉器,變成了一年到頭都是「看」玉器。更幸運的是,我找着機會涉足到瓷器的領域。那幾年間到處走動,讓我有機會碰到其他人買賣清代、民國的民窰瓷器;竟是滿滿的整房間的擺在那兒。也曾試過在物主的允許下,徹夜不眠的審視每件瓷器,破的好的都有。亦曾經由好友介紹,拜訪一些瓷器鑑定家,邊看實物邊聽講解,也算是一種另類體驗!
回說香港的古董熱潮,整個過程該由八十年代中、後期,臺灣同胞開始對古董的亢奮需求算起,到九十年代初期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及歐洲的古董商火上加油;滲進了這股熱潮買賣;同時也直接帶動了香港本土的古文物的收藏風氣,因而把香港的古董行業推至最高峯,這情况一直延續至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誕生。這風暴蔓延整個亞洲,延續數年對亞洲各國的經濟打擊徹底拖垮了整個香港古董行業,也拖垮了我這位朋友的生意,整個古董熱潮最後在一九九八、九九年宣告全面結束。
好友現時舉家在外國生活,已很少聯絡。而我亦處於半退休狀態,可是對古玉的興趣和感情投放卻絲毫不減。收藏古玉三十多年來,最令人傷感的,莫過於現時荷里活道一帶的愴然景象;偶然路過,不堪回首話當年。

註:得黃瑛先生賜稿,本會幸甚。筆者黃瑛,以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個古玉器的愛好者,見證了過去四十年香港古董行業的起跌及古玉收藏熱潮的盛衰,淺談過去多年所見之點滴。




2#
发表于 2015-11-23 06:4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尚古 于 2015-11-23 06:46 编辑

{:soso_e160:}文章写得不错,可惜的是这蝉不理想{: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11-23 07:21:3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1-23 08:03:41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81:}{: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23 08:40:41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冷冷热热,高高低低,是古玩界及古玩爱好者普遍的现像{:soso_e160:}{: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1-23 09:13:3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1-23 10:01:4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1-23 10:28:04 | 只看该作者
冷热高低 古玩市场的形状  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1-23 10:5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7 11:54 , Processed in 0.0609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